《美女与野兽》的多重审美元素
2017-11-16杨云飞吉林动画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董 健 杨云飞 (吉林动画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由比尔·康顿执导的电影《美女与野兽》改编自迪士尼的“十部白金典藏动画片”之一。真人电影的出现为原有的经典动画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在《美女与野兽》中,迪士尼投入巨大,期待着能从中获取更骄人的票房成绩以及开发出更大的延伸价值。由于《美女与野兽》的动画版曾经是创造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奇迹之作,在“致敬”的思维下电影版主创并不打算对原有剧情进行尺度太大的改造,甚至为了以前版来触动观众的怀旧情结而在分镜、画面构造上苛刻到几乎逐帧还原的地步。因此,相对于具有悬念的、跌宕起伏的情节而言,真人版电影《美女与野兽》在给观众呈现一道娱乐盛宴时,其主菜在于其在多方面完美融合的多重审美元素。
一、视觉审美
电影本质上是一种造型艺术,它通过视觉来给观众传递信息和美感。视觉审美中的审美元素是给予观众的刺激和娱乐最直接的元素。一向在艺术品质上精益求精的迪士尼也始终注重对于视觉审美的营造,并且不断对自身进行突破。
迪士尼对《美女与野兽》的投入堪称是空前的,其1.6亿美元巨额投资使得电影未映先红,而这部分投入很大程度就体现在电影给观众的视觉审美上,如邀请曾经多次揽获奥斯卡最佳服装奖的设计师杰奎琳·杜兰来为影片进行服装设计,在场景设计上坚持实景搭建,使《美女与野兽》在给观众提供仙境的同时,又避免成为又一部如《奇幻森林》那样的CG电影等。
在服装设计方面,电影中贝儿在被囚之后和野兽的服饰都带有宫廷风格,剪裁紧身收腰,有华丽的蝴蝶结和精美刺绣等,这些见证着两人从无到有的爱情。贝儿在家时的蓝白便服则相较于动画版增加了一个腰间的大口袋,贝儿用它来装面包和书,这一套服装代表了贝儿无忧无虑的乡间生活。在场景设计方面,在电影中,城堡的设计使用了金色主色调,并在内饰上加入了大量曲线弧线,使墙面与天花板相连接,墙面装饰上有着大量的花束和贝壳的元素。为影响了无数人的梦幻童话披上了一层现实而又不失美好的羽衣,将导演所想表达的“那种细腻到极致的情绪”完美地具体化了。
二、文化审美
文化审美是相较于视觉审美的一个更高的审美层次,而这也是迪士尼电影的长项之一,其取材于不同民族传说、童话的电影一般都有着较深的文化积淀。《美女与野兽》中的故事来源于法国童话,在其漫长的传播链和跨越国界的过程中,既始终带有自己的文化基因,又不断被打上不同时代和地区的鲜明烙印。即使电影版对动画版有着如此明显的还原意图,观众依然不难发现,相较于26年前的动画,电影也在向时代做出调整和妥协。这些变与不变共同构成了电影的文化审美。
(一)古典文化
“人变兽,兽变人”这一元素带有明显的古典文化色彩。《美女与野兽》在开启贝儿的故事之前介绍了野兽从王子变成野兽的过程,而这其中包含着电影对古希腊神话和古罗马神话的文化沾溉。古希腊神话中讲述人兽婚恋的“爱神和普赛克”故事以及古罗马神话中讲述人被魔法变为动物的《金驴记》共同成为《美女与野兽》的基本故事框架。在“爱神和普塞克”故事中,民间姑娘普赛克因为美貌而遭到了美神阿芙洛狄忒的嫉妒,阿芙洛狄忒派遣爱神丘比特制造普赛克和凶恶野兽之间的姻缘,不料丘比特却爱上了魅力十足的普赛克,让阿芙洛狄忒大为吃醋。而在《金驴记》中,贵族青年卢齐伊在去往希腊的过程中,因为误用有魔法的药涂了身子,变成了一头驴子,从此吃尽了苦头,但是也因此而能从驴子的视角看尽这个社会的诸多奇闻异事,不甘于被命运摆布的卢齐伊后来还是恢复了人形。两个故事都有着明显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潜在教化意义。
(二)洛可可与哥特文化
电影首次确定了“美女与野兽”故事的发生时代,即1740年,向这个童话故事在法国第一次出版的年份致敬。电影为观众制造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社会情境,即18世纪的小镇和农庄,以及哥特意味浓郁的阴森城堡等,并在照顾到观众的心理习惯的基础上,让在其中生活的人表现出与特定地理环境、时代背景乃至文化、宗教等因素相匹配的性格、习惯以及心理素质。以哥特文化为例,在野兽居住的古堡中,有着各种造型诡异的恶魔雕像(天使塑像所变),城堡的尖顶也是高耸瘦削的,这也是贝儿和父亲在进入城堡时感到不安、恐惧的原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贝儿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留在城堡,她的勇敢和孝心也就得到了体现。而围绕着城堡的则是各种树木、篱笆以及两千多根冰柱,这些都表现了城堡的封闭性,但正是这些使城堡显得幽暗封闭的元素,衬托出了古堡内部茶壶夫人、座钟管家以及烛台男仆等仆从的热情和善良。而率先在法国风靡的洛可可文化则强调优美、精致和奢华,体现的是法国上层社会的审美风貌,这也是这些仆人对拥有贵族身份的野兽言听计从的背景。
三、精神审美
对反智主义进行批判是电影《美女与野兽》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审美维度。在一开始,电影就以一段歌舞来表现贝儿的与众不同,热爱阅读和幻想,被父亲称为“超前于这个时代”的她在这个镇子上是格格不入的,人们都觉得一个女孩子看太多的书是没有用处的。而孔武有力的加斯顿则是站在贝儿的反面的。尽管加斯顿有着英俊的外表,但是他自私虚伪且不学无术,他瞧不起贝儿喜爱阅读的癖好,在向贝儿求婚时认为贝儿的理想就是嫁给他以后成为一个贤惠的小妻子,为他生七八个孩子,并且最好是男孩。这自然遭到了贝儿的拒绝。而大多数村民都迷恋、崇拜着加斯顿。在电影结尾,由于加斯顿的蛊惑,村民们被煽动起来冲向城堡准备杀野兽,显然体现的是童话中劝诫人们不要成为愚民的寓意。
战胜反智主义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使自己变得智慧起来,而这一点在电影中以读书的方式具象化了。读书的意义被一再地强调。在贝儿进入城堡之前,她到镇上除了买面包以外,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任务便是还书和借书,遇到自己喜欢的书她可以手不释卷地阅读,甚至边走边看。而在进入城堡以后,因为失去了自由,因此即使野兽对她再体贴,贝儿也向野兽表示自己是不快乐的。而对她来说唯一的慰藉就是野兽的图书馆,那也是野兽在了解贝儿兴趣爱好后有意送给她的礼物。这个堆满了贝儿从未见过的浩瀚书籍的图书馆在电影中是有象征意义的。它意味着野兽给予了自己心爱之人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这是野兽体贴贝儿的重要表现之一。这样的改编显然较为合理。贝儿最后对野兽倾心相爱也就脱离了人们对她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论断,而是因为两个人有着极多的共同话题,知识使得野兽能够和加斯顿等人区别开来,与贝儿进行更多精神层面上的交流。这种灵魂上的契合是贝儿和野兽坠入爱河的关键原因。
在人们感慨商业片时代消费文化总是能取得对审美文化胜利的今天,迪士尼则不断以艺术美学和精神品位俱臻佳境,以多元表现拓宽表现方式,同时又能取得良好票房收入的作品为业界树立新的标杆。在《美女与野兽》中,尽管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旧的故事,但电影中审美元素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出现与融合,使一个古老的故事不仅能够娱乐观众的身心,甚至可以影响其精神塑造乃至社会规范,这对于经典童话故事的翻拍,甚至是动画电影的文化建设,都是带有启示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