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系”视域下《归来》的“留白”策略

2017-11-16任慧群邢台学院河北邢台054001

电影文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归来细节丈夫

任慧群(邢台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1)

新中国成立一年后出生的张艺谋,在拍摄《活着》20年后,又以《归来》显示了其重新反思新时期前30年历史的期待:“希望能让年轻人看到那段历史。”[1]此时,年过60的他呈现历史的视角已与不惑之年不同,他“不要直接描写波澜壮阔、撕心裂肺”,而是“走入寻常百姓家”,把“时代浓缩到细节中表现”[2],采用“删繁就简”[3]、“留白”[2]的方式。在张艺谋看来,这不仅是“技巧”,更是“故事呈现的意图和态度”[4]。那么,《归来》中“留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形象、某一个处理”[5]“冰山一角的拍摄方法”[3]留下的“细节”[2]又处于何种关系中,发挥着何种作用?由细节留下的空白与“繁”的关系、与“故事”的“意图”的关系如何?或者说,细节与特定历史书写的关系如何?具体地说,借助“细节”留下的空白,影片在寻常百姓家庭故事中主要建构了何种关系?其呈现历史的方式与人物行为的动机和情感的关系如何?在多层面关系中,填补这些空白时的召唤力量如何实现?

从这一思考出发,可以说,《归来》主要讲述了三口之家在1973年和1979年的故事,并以夫妻、父女、母女等关系为切入点,展示了人物之间“人之常情”“归来”的过程。影片留下的“细节”,包括与人物情感具有内在关系的音乐等,与揭示人物言行的动因相关的事件及其叙述角度的选择,召唤着观众感受它们与人物、人物与时代、人物与他人、人物与自己等的关系,填充细节留下的空白。由观众带入的“关系”产生的力量,是影片运用留白策略书写新时期前30年历史的希冀,即使它有不合理之处。

一、“关系”视域下1973年叙事的留白与历史书写

严歌苓说《归来》的表现方式“像一滴水见太阳”[3],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对“一滴水”和“太阳”之间关系的理解,就像理解影片留下的细节与新时期前30年历史的关系一样,需要把细节放到特定的时代和人物的关系中,其意义才可能被感知到。

在处理方式上略显单调(几乎都以不完整的形式出现)、出现在不同空间的标语,召唤人们填补它们与社会语境的关系。舞蹈学校排练房间墙上的条幅,工宣队办公室走廊墙壁上字体不一、层层叠叠的标语和大字报,雨夜大街上街道主任领着农场同志匆匆行走时后面挂着的条幅,主人公家的春联,女儿雨夜回来放车子时墙上、楼道口及墙壁、母亲赶公交去火车站时道路两旁墙上、女儿骑车追赶母亲时路边墙壁上、火车站里等各处的标语,时而清楚、时而模糊的广播声(起到标语作用)等,填补其中留下的空白,是人们走入1973年的重要媒介,也是理解人物情感和行为动因的重要途径(当女儿说出其中一部分词语作为评价父亲的依据时,保留它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影片的具体场景显示了特定时代氛围与人物行动、情感的关系。舞蹈学校训练室,舞者整齐划一的足尖、舞步、眼神,配合音乐等,把时代氛围具体到了普通青年的精神特征上。把演员所演故事中留下的细节,与影片要讲述的母女命运、与1973年故事的最后场景相联系,满含泪水演群众的女儿,主角演员对女儿挑衅的眼光,满场演员和观众的行动,配合并不完整的音乐及舞台侧幕上的标语等,构成了人物与他人、与自身、与时代的特定关系,提供了反思1973年历史的一个视角。16年前的“老右派”的“逃跑”成为工宣队领导确定主演名单、判定“罪加一等”的依据;农场同志的严厉态度说明“政治立场”的重要性,农场指导员“大义灭亲”的劝导、毫不动摇的抓捕行动等,把特定时代的政治氛围通过具体场景中的人物关系呈现出来。

丈夫归来的原因,首先有工宣队人员、妻子、街道主任、舞蹈老师等视角的补充,但他为何处于这一境地,这一留白需要观众在人物与时代、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下才能理解。影片减速处理丈夫雨夜归来时的一系列细节:啃生红薯、脸孔的颜色、拴在腰间的绳子、转动门上锁子的手、肩头的补丁、磨破膝盖的裤子等,都意在引发观众对人物16年来的经历与时代的关联。但作为教授的丈夫,以其劳改16年的人生体验,不会想不到自己这一行动对妻女的影响,既然抱着“来生”的念头(1979年丈夫归来后看到1973年留给妻子的字条时显示)回家,难道仅仅因为女儿的敌视和妻子的不开门,就放弃了进门的愿望,或者说人物与自己的关系中的矛盾心态是影片要侧重展示的部分?或许这些不合理之处也是影片留白策略的又一表现:读者在“关系”视域下参与解读和反思历史的过程就是其处理相关情节的期待。

对丈夫的归来,妻子和女儿在态度和行动上始终形成一种对照。女儿对父亲“阶级敌人”的评价,不免使人想象16年来妻子是如何对女儿言说丈夫的。而坐在卧室为女儿擦拭舞鞋的母亲,听到女儿再次评价丈夫时把舞鞋扔到桌子上。从母亲的反应来说,她好像是第一次在家里听女儿对丈夫的这一评价。妻子从箱子里给丈夫拿出被子,听到敲门声后走到门前的过程,影片减速处理人物的动作与情感,意在展示其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从父女关系看,老师的视角、决定主演者的坚决,都可以说明女儿在此情境下对待父亲的态度的原因。狭窄的楼道里,女儿在惊慌中走向楼口,又退回楼道,上楼梯后又下楼,走向农场指导员,对能跳主角的关注等,显示了女儿在多重关系下选择告密的动因和艰难过程。

女儿的这一行动似乎是母亲的态度由犹豫到决绝见面的唯一动力(填补这一空白的是雨夜丈夫留给妻子的纸条),也坚定了母亲本来出于女儿前途的犹豫,面对农场人员抓捕的危险,她做出了与之前简直判若两人的动作,而这些似乎都与妻子16年来的人生经验无关。但坐在堵住门口的椅子上睡了一夜的19岁女儿,醒来发现身上披着毛巾被,母亲怎么走的?这些问题,显示了影片留白中的疏漏之处。

二、“关系”视域下1979年叙事的留白与历史书写

较之1973年的叙事,影片1979年的新时期前历史书写中的留白更为含蓄、节制。张艺谋提及影片的主题之一是“重建和追求美好”“更期待‘文革’后的意义”[1]。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读者填补1979年叙事中留下的细节与时代、人物之间的多重“关系”,才能部分解除之前叙事中夫妻感情铺垫和积累太少的质疑,“人之常情”的“重建”和“美好”才能在观众的填补中实现。

具象化的细节显示了人物与其对自己生活评价的对比:行动僵直、迟缓的失忆妻子对生活“都好”的评价,与丈夫字条留言中对自己处境的评价、丈夫的信中对生活的认识形成呼应,但后者信中表达春天到来的心情又与1973年留言“来生”之间充满矛盾。街道主任、女儿等多重视角揭示了6年来妻子的生活状态以及她与丈夫、方师傅的关系。但方师傅与妻子这一关系的建立,不能不说存在漏洞:既然二者关系始于“前几年”,也就是说,1973年前方师傅与这一家庭还没有关系,并且1973年丈夫已经被抓回农场,那么为了丈夫的事妻子为什么“没少找过”方师傅?失忆的妻子愤怒地与“方师傅”的对话,似乎部分回答了“找过他”的原因,但丈夫与家庭所在地的革委会之间有何关联?二者关系的这一设置合理吗?而女儿在1973年时已经19岁了,为什么还说“那时自己还小”?

医生视角提供了妻子失忆可能的病因,这是对妻子6年来经历的含蓄而节制的书写;丈夫标准的法语发音,标志着人物的身份和过往,与丈夫从箱子里拿出的呢子大衣(20年来的劳改一直带着50年代的衣服?)、妻子对丈夫“教授”身份的记忆(50年代如此年轻的教授应该可能意在说明其成就?)等形成呼应,更与1973年丈夫归来时的服装和相关道具的呈现形成对照。夫妻年轻时候好友的丈夫自杀,从另一个角度呼应了1973年叙事的巨大空白。妻子车站接丈夫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实现了其压抑20年来对丈夫的情感的归来,影片富有变化地呈现了失忆人物反复进行的这一动作,形象地展示出这份“坚守”“思念”“期盼”[2]及其“归来”的艰难。

作为医生提供的治疗方法之一,女儿拿来很多本相册,呈现在观众眼中的被剪掉或涂黑的父亲头像等,不能不引发人们对影片处理照片方式的注意。可以说,到父亲翻看这些照片镜头出现时,影片已是第六次显示有关画面。妻子在丈夫1973年归来时从箱子里往外拿被子,妻子和丈夫(被剪掉头)的合影清晰地展示在墙上。而从这次呈现相关照片时说明女儿在1973年父亲归来前已经剪掉他的照片,而母亲对女儿这一行动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原谅之处。但此时当女儿评价父亲是“阶级敌人”后母亲把舞鞋扔到桌子上,并且女儿告发父亲的行为在丈夫1979年归来前一直未能得到母亲的原谅,因此,母亲对女儿的态度和行为的合理性可以处理得更有说服力。从这一角度说,对于被剪照片时如何梳理清楚母女关系及其变化,影片其实可以表现得更合情理。

《渔光曲》音乐片断“早晨太阳里晒渔网,迎面吹来大海风”引发夫妻情感的剧烈反应,引发人们有关夫妻以前的美好生活与现实处境的酸楚的对比。一箱子不同纸质的信件显示了20多年来丈夫对妻子的深情,从丈夫所处环境与对妻子的情感对照中,从妻子急切让人读信的动作中,从妻子20年前对丈夫的意见的顺从中,从丈夫归来后对妻子实现其照顾的诺言中,影片实现了夫妻之情的归来(这种情感延续至90年代后的画面,直至影片结束,同时伴随着《渔光曲》的旋律)。母亲对女儿回家的反应(包括行动和语言的重复),是6年来母女关系实际状态的呈现,丈夫的信件直接引发了妻子与女儿关系的改善,所有这些也构成夫妻情感回归的衬托。而女儿在家中的舞蹈似乎是其未实现的舞台梦的归来,此时她鞠躬的对象已经不再是革命者(1973年叙事中本应属于女儿的主演的最后动作),而是自己的父母,这也是“人之常情”归来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总之,影片《归来》主要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由此展示了新时期前30年历史中特定社会里有着“纯爱”因素的最小单位的生存状态,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中的诸多关系,这一单位之外的那段历史巨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等,所有空白都等待观众去填补。而由观众带入的“关系”所具有的力量,是影片运用留白策略书写新时期前30年历史的希冀,即使有诸多的不合理之处,也可视为其留白策略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猜你喜欢

归来细节丈夫
我丈夫是得抑郁症了吗?
丈夫做事先斩后奏为哪般?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冰冻6年的情爱“归来”:天空瞬间就放晴
电影《归来》的诗意叙事与美学意象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圣诞节的四个细节
怎样保护丈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