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电影《仲夏夜之梦》看莎翁狂欢化特质

2017-11-16

电影文学 2017年21期
关键词:仲夏夜波顿霍夫曼

侯 静 李 来

(1.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2.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作为莎士比亚最成熟、最著名的喜剧作品,《仲夏夜之梦》于1999年被美国著名导演迈克尔·霍夫曼搬上大银幕,影片以如梦如幻、充满仪式感的场景设计及无拘无束、简单的喜剧氛围将莎士比亚早期喜剧的艺术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影片中各种风马牛不相及的闹剧、“乱点鸳鸯谱”的爱情故事、荒诞的人物、情节及民间语言,不仅让观众沉浸在一种狂欢节似的迷醉放松、自由气氛中,而且通过电影癫狂率性的艺术表达形成对爱情全新的认识。而《仲夏夜之梦》中莎士比亚喜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更是与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形成了天然的契合,“以各种手法、语言、狂欢化的思维颠覆理性思维的结构,将人类思想由压抑中解放出来”。基于此,本文剖析了电影《仲夏夜之梦》中人物形象语言、时空、情节等狂欢化元素,并由此认识理解莎士比亚的狂欢精神,以期对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狂欢化特质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小丑式的人物形象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重视作品中的小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如同狂欢节广场上的小丑,体现了丑陋和可爱的两重性,他们不受制度和思维习惯束缚,尽管有无奈、困难,但是仍然有希望、乐观,正是通过崇高与渺小、现实与理想、严肃和嬉笑之间极端对立矛盾的呈现,让人物癫狂可笑,但又具有颠覆传统规范和伦理的效果。在电影《仲夏夜之梦》中,这种具有两重性的小丑式人物比比皆是,尤其主人公波顿和帕克为甚,这些人物将莎士比亚反传统、反伦理规范的喜剧思想展示给现代观众。影片中,主人公波顿一直被公认为“最蠢的蠢货”,整天胡言乱语,颠三倒四,但他自认为口才惊人、知识渊博,经常发表长篇大论,如同狂欢节上的小丑。但纵观整部影片,波顿只是在模仿讽刺贵族时才会装傻充愣,而当他遇到问题或遇到真正喜欢的事情和人时,则显得非常聪明机智。而最能体现莎士比亚狂欢化特质的是,波顿最终被小精灵套上驴头,变成半驴半人的怪物,这更加符合狂欢节上滑稽可笑的小丑形象,让影片呈现出更为怪诞的喜剧效果。除了波顿外,狂欢化特质还体现在人物帕克身上,他作为脱离现实世界的虚拟形象,身上具有典型狂欢化理论中 “正反同体”般的性格特征。影片中的帕克完全照搬了莎士比亚笔下那个反传统,具有复杂个性的形象特点,他既有高超的仙术、善良可爱,但是又爱捉弄人。是帕克乱点鸳鸯谱让拉善德爱上海丽娜,让两个男人同时爱上一个女人,导致拉善德等人都陷入爱情的痛苦中。但是善良的他嘲笑拉善德,甚至当帕克眼见拉善德、迪米特里、海丽娜等人争吵时,帕克也觉得趣味盎然。影片中帕克甚至将波顿的脑袋换成驴头,但这个看似邪恶的顽童在某些时候却通晓事理,对即将发生的事情给予警醒之词,又充满哲理和善良。可以说,莎士比亚和导演霍夫曼将帕克视作一位引发整个森林爱情狂欢的爱神,让整个世界陷入癫狂之中,引发了一种无序但是亢奋、欢乐的喜剧效果。另外,狂欢化理论推崇广场语言或民间语言,也就是与严肃规范的正式用语截然相反,虽然略显冒失不敬,但是更为平实、精练、简洁,同时一针见血地反映出具有社会性和具体性的世界观。电影《仲夏夜之梦》中,导演霍夫曼就充分利用了莎士比亚原著中极具狂欢化效果的民间语言,例如反讽、双关语等,甚至还将诅咒等粗俗用语引入其中,不仅让人物形象真实形象,而且还将莎士比亚反传统伦理规范的喜剧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反讽这种“正话反说”的修辞格在影片《仲夏夜之梦》之中随处可见,让影片随时充满着语言的幽默,当贵族赞美波顿的高超演技时,当缇泰妮娅赞美波顿的样貌时,导演和莎士比亚都采用“高超、感动、可爱、光滑柔软、魅力”等正面含义词汇对波顿糟糕的演技及丑陋的外形进行反讽。再如双关语,影片中导演让莎士比亚笔下人物,无论王公贵卿还是贩夫走卒都经常使用双关语,通过语言游戏对这些人物进行调侃,尤其是波顿用双关语拿自己的姓名开玩笑,拉善德和迪米特里以赌博用的骰子一语双关,硬生生让波顿主演的爱情悲剧引发出强烈的喜剧效果,这些双关语不但体现了莎士比亚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同时深化了影片的喜剧内涵,引发观众的无限思考。除此之外,影片中导演霍夫曼还将莎士比亚原著中大量粗鄙的诅咒、咒骂、行话用语引入其中,而这种类似民间广场式的辱骂主要通过将其他人贬低为低级动物或植物,来发泄自己的感情。例如,赫米娅误以为是迪米特里将拉善德杀死后,完全不顾及淑女身份,用“恶狗”“贱狗”“毒蛇”等词辱骂迪米特里,而当拉善德被精灵帕克阴差阳错地涂抹上具有爱情魔力的花汁后,对爱人赫米娅则不胜其烦,甚至用“黑鞑子”“三寸钉”“牛蒡子”等粗鄙的语言对其辱骂。影片没有回避莎士比亚原著极具民间特色的语言习惯,而是根据一场场爱情闹剧将其大量使用,不仅刻画出人物粗野放纵的特点,与此同时也让人性的复杂淋漓尽致地表现给观众,产生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

二、非理性的时空场景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认为作品的时空应该破坏所有“习惯性联系及事物、思想之间最普通的关系,同时建立难以预测、超常的逻辑关系及语言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令读者或观众意外的场景或意象、画面及逻辑关联,以不确定性和混乱制造狂欢。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将森林这个脱离传统逻辑思维作为基本舞台,而电影也是如此,将整个时空场景与世隔绝,每个人物形象都可以在这种非逻辑的时空幻境中放纵自我,展示人性和生命中最为真实的面貌,将莎士比亚作品狂欢化的特征表现得异常明显。

例如,在影片中,绿色森林的时间层面上不具有逻辑性,只是根据场景和情节需要进行时间更替,影片中人物身上没有时间变化的痕迹,甚至人与神在时间面前都是平等的,是凝固不变的。同时电影剧情虽然仅有4天,然而爱情矛盾却发生于一个晚上,而且这个晚上明显呈现出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中时间任意摆布的痕迹,时间被任意拉长,极具夸张色彩。可见,莎士比亚原著和电影中的时间无关紧要,而唯一重要的就是故事所推崇的主题。因此,在电影《仲夏夜之梦》一片中,导演霍夫曼根据莎士比亚对时间狂欢化的认知,将电影时间完全虚拟化,呈现出一种梦幻和神话般色彩。故事中的一切不随时间出现、发展、升华、消失,而是服从人物内心情感变化,摆脱了传统社会和艺术形式的固有规则。同样在空间层面上,导演霍夫曼根据莎士比亚原著将森林设计为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狂欢场景,剧中人物和原著一样都肆意参与到森林爱情狂欢中,即使神仙帕克和奥布朗也不例外。例如,拉善德与赫米娅由雅典逃至森林后,在这个完全隔绝的空间内,拉善德也敢于直接坦白其对于赫米娅的情感和欲望,甚至他们敢于坦白自己内心的嫉妒之情。而当他们从魔法中恢复过来,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感情时,面对自己原来爱过的人,无论是迪米特里、赫米娅、拉善德还是海丽娜,都彻底地放弃了原本世俗社会的身份,毫无顾忌地恶语相向。可以说是封闭、荒诞的空间让每个人呈现出前后大相径庭的态度,也让原本圣洁坚贞的爱情显得更像一场闹剧,让每个人都显得异常可笑滑稽。影片和原著一样,让这个绿色世界完全摆脱了空间转换,让森林成为展示故事人物心理世界最合适的场所,人物的每个活动都被电影观众注意到,其性格、情感和欲望也被最大化。电影将莎士比亚原著中这种虚拟、非逻辑的时空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应用,不仅让故事呈现出非常强烈的喜剧效果,而且这种梦幻性凝固的时空也让情节具有极强的浓缩性,将人物对爱情最直观、最原始的情感宣泄出来。同时这种封闭的时空让莎士比亚笔下和电影中人物的情欲、占有欲、猜忌、嫉妒等感情以最夸张的方式展示给观众,让人物命运就像梦境一样急速变化,冲击着观众的心理,同时这种骤然变化的人物命运也引发了非常直观的幽默效果。

三、荒诞的故事情节

巴赫金认为狂欢化就是用狂欢的视角和颠覆性的方式对艺术作品进行重构,从而动摇等级的权威性和优越感,而通过霍夫曼的《仲夏夜之梦》,可以发现莎士比亚正是颠覆了传统爱情观念,让人、神、动物都纠结在荒诞的爱情中,而这种超越传统观念的狂欢式爱情情节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矛盾冲突性,而且产生了极具冲击力的喜剧效果。

例如,在影片营造的仲夏夜森林中,由于国王恶作剧,超凡脱俗的王后缇泰妮娅竟然莫名其妙地爱上了半驴半人的傻子波顿。无论波顿如何粗鄙愚蠢,缇泰妮娅总是如知如醉地迷恋着他,甚至将波顿的种种缺点都视作美德。莎士比亚这种荒诞的情节设置让毫无关系的两个人超出常规地走到一起,不仅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喜剧效果,而且也让故事具备了更多的颠覆精神。同时这种混乱、错位和颠倒式的情节也恰恰符合了巴赫金提倡的狂欢化特点,即戏谑性、大众性和超越性,满足了大众对荒诞喜剧的心理需求。莎士比亚用这种极具讽刺意味的荒诞情节表达出一种狂欢化的世界观,而这种世界观与传统主流观念截然相反。而缇泰妮娅之所以会爱上愚蠢的波顿,霍夫曼在《仲夏夜之梦》和莎士比亚原著中同样都给出了更加荒诞的原因。仿佛狂欢节上法力无边的道具一样,《仲夏夜之梦》就像童话般赋予爱懒花与女贞花神秘的魔力,只要它们的汁液沾到眼皮上,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只要醒来第一眼看到就会疯狂地爱上。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用这种类似于狂欢节仪式上的荒诞神秘道具,拉开了仲夏夜森林的爱情狂欢,成为整个荒诞故事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不仅因为这些花,缇泰妮娅会毫无理由地爱上主人公波顿,还让拉善德、赫米娅、迪米特里、海丽娜四个年轻人陷入爱情迷局。故事伊始拉善德与赫米娅陷入爱河,而迪米特里也喜欢赫米娅,但同时海丽娜则爱上了迪米特里。当国王见到迪米特里对海丽娜的无情和拒绝后,被海丽娜的痴情所感动,于是就让小精灵帕克用爱懒花帮海丽娜重新得到迪米特里。然而为凸显故事的狂欢化色彩,导演霍夫曼根据莎士比亚原著内容,让帕克不小心将花汁涂到拉善德眼皮上,误打误撞让四个人进入一段爱情迷局中,并由此产生了非常大的喜剧效果。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国王又犯错为迪米特里施展了魔法,让四个人的爱情纠结变为拉善德和迪米特里的争风吃醋,产生了一系列矛盾。莎士比亚和霍夫曼为凸显故事的喜剧化效果,在情节发展中将充满神秘色彩的元素引入其中,让人与人、人与仙阴差阳错地陷入一场爱情狂欢中,不仅为故事增加了喜剧效果,更颠覆了等级、特权、规范和伦理,尽情地戏谑嘲笑着传统规范和爱情,让诙谐性和思想性渗透到整个故事发展中。

四、结 语

总之,通过影片《仲夏夜之梦》中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喜剧元素,观众可以发现莎士比亚在人物形象、语言及时空场景、情节设计上都充满了浓郁的、极具时代精神的狂欢化叙事特点,通过乌托邦式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人们宣泄情感并认识既有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猜你喜欢

仲夏夜波顿霍夫曼
波顿历险记
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先驱——汉斯·霍夫曼
仲夏夜之梦
诺奖得主霍夫曼团队落户深职院
蒂姆·波顿:怪物也很美
巨人的小房子
寻觅仲夏夜精灵
《仲夏夜梦南柯》剧照
波顿(东莞)香料项目奠基典礼
关于仲夏夜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