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火星救援》科幻与现实的合奏

2017-11-16翁雨淋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电影文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马克科幻土豆

翁雨淋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电影《火星救援》虽然将背景设置在外太空,绝大部分的时间里主人公的脚都踩在火星的地面上,但是影片相当接地气,主人公的表演是如此的生活化和真实化,科幻的外壳下隐喻了现实的主题和原型。电影《火星救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人类首次火星探险的过程中,美国宇航员马克·沃特尼与其他五位宇航员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型风暴,火星探险任务被迫提前结束。主人公马克·沃特尼的生理检测器被意外击穿,他的队友误以为他已经无法生还,故将他留在了火星。清醒后的沃特尼发现自己孤身一人置身于火星,面临飞船损毁、食物短缺、与队友失联、环境恶劣等重重困难,他必须设法在火星上活下来,并一直支撑到有人来救他返回地球。幸好马克是植物学专家,而且天性幽默乐观,决定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生存下去,直到下次火星任务时被救。马克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和手头的所有材料,自制肥料种植土豆,改造机器与飞船,最终与美国宇航局取得联系,并奇迹般地获救。

电影《火星救援》改编于科幻作家安迪·威尔(Andy Weir)的同名小说。安迪·威尔从15岁起就在美国国家实验室担任软件工程师,沉迷于相对论物理、轨道力学、载人飞船等太空科学,可以说安迪·威尔是一个执着于太空科学的技术“宅男”。小说《火星救援》中,整个故事设定的时间点,整个火星营救过程中所采用的科技手段,都是以现实中各种版本的美国宇航局的火星计划为根据的。所以说,影片在创作之初就已经奠定了现实主义科幻的基调。电影《火星救援》中,导演对科学问题的细节处理也是力求真实的,从火星种植土豆开始,到整个空间对接、火箭发射、星际联系等,都是扎实严谨地基于人类科学探索中的合理逻辑和推理,对于观众而言,这是触手可及的未来,因而影片情节不仅令人信服,而且引人深思,全片洋溢着现实主义的科幻故事的魅力。

一、科幻的主题与现实的原型

影片一开始,主人公马克遗落火星,当他在红色的火星荒漠中独自苏醒过来时,四顾无人,观众感受到的是马克的渺小、噬人的荒芜与无限的孤寂感,唯一残存的些许生气是宇航服发出的警报声。影片所投射出的孤独感类似于《机器人瓦力》《月球》和《我是传奇》这三部电影,但是故事的主题又让人联想到汤姆·汉克斯的《荒岛余生》、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和阿方索·卡隆执导的《地心引力》。可以说,《火星救援》就是火星版的植物学家火星求生记、火星版的鲁滨孙漂流记或火星版的《地心引力》,因为这三部作品探讨的人类学原型都是当人类进入不毛之地,如何在孤独绝境中生存的问题。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人类之初,我们的祖先在面临混沌而未知的世界时是如何顽强求生的问题。马克在火星上开垦土地,培育种植土豆,取火生水,尽管他有植物学家和机械工程师的双重背景,有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可以利用,甚至后来当他与地球取得联系后,有强大的来自地球的顾问团队给他提供援助,但马克求生的目的和原始初期的人类是一样的。电影《火星救援》的主题引发我们深思,主人公马克顽强地在火星荒漠中求生,也让我们的敬佩及感叹油然而生。影片中马克取火的过程也发人深省。由于宇航员的用品都是防火的,马克不得不翻遍整个太空舱寻找取火材料,最后找来队友的私人物品——一个木制的钉有耶稣的十字架项链吊坠来取火。电影的这一情节让我们联想到圣经故事中,人类因火而得以生存,因信仰上帝而得以拯救,两相融合,巧妙且令人赞叹。影片的这个细节不仅使叙事合情合理,而且寓意上意义深远。此外,马克小分队在火星执行的是 ARES 3 任务,Ares(阿瑞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战神,希腊神话中的战神 Ares 等价于罗马神话中的 Mars,所以虚构的美国宇航局火星系列任务以Ares命名。马克小分队乘坐的飞船叫Hermes(赫尔墨斯)号,Hermes是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12主神之一,寓意为旅行者、信使和拯救者,寓意同马克小分队在影片中的使命一致。而马克开着火星探险车独自穿越火星沙漠和峡谷的场景又让人联想到《出埃及记》中的摩西。由此可见,求生是人类生存的原动力,也是人类勇于探索宇宙的根源。电影《火星救援》带我们走进哲理和人类终极命题的领域,引发我们思考人类最本原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伴随着人类穿过历史的尘埃,幻化成多种形态,带有神秘主义和科幻主义的色彩,但是当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和感知时,就像是在与远古的人类进行对话。对人类本原的思考和想象,比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更令人着迷,这是人类自身的魅力所在,也正是《火星救援》作为科幻电影的魅力所在。

二、科幻的背景与主人公现实化的表演

电影《火星救援》的背景是红色而荒芜的火星。开敞而自由的天空下,壮美的橙黄色的尘沙土地一望无际,零落散布着红褐色的岩石与丘陵。火星上寸草不生,万物绝迹,茫茫的天与地之中,散发着苍郁、冷清、孤寂与荒芜。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4.5亿年以来,第一次有人类踏足。马克开着火星探险车前进,用太阳能充电,前进,再充电,再前进,每一次行驶都是一次伟大的探险。橙白二色的宇航服,与橙黄和红褐色调的大色块背景,步履蹒跚的行者与沉寂的行星,色彩的相互呼应,动与静的配合,烘托出无限的孤寂与无力感。

在这无限孤寂与荒芜的火星背景下,遗落火星的马克是如何在绝境中幸存下来的呢?获救后他对美国宇航局的新人们说的那段话回答了这个问题:“当时我并没有害怕死亡,而是先解决一个问题,再解决下一个,然后我就回来啦!”马克用生活化、现实化的表演演绎了自己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当马克从尘沙中苏醒后,挣扎着回到工作站,他通过一面镜子给自己清理并缝合腰间的刺伤,鲜红的血液、抽搐的肌肉,马克真实的表演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勇敢和坚强。在清点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后,他唯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拥有撑到下一次人类再来火星时所需要的食物。他找到一袋真空包装的土豆,然后开始在火星尝试种植。宇航员居室隔绝了外界的大气环境和辐射,提供了恒定的气压温度以及光照。马克改造了机器与温室,解决了水源问题,然而在土培条件下仍然需要可供植物吸收的养料和矿物质。幸运的是,火星与地球的土壤在矿物成分上只是略有不同,根据好奇号探测器返回的土壤成分数据,其矿物质含量与地球火山灰样品相似,虽然贫瘠但毕竟可用。但地球上的土壤中拥有着更重要的东西——微生物,许多矿物需要细菌或真菌分解后才能作为营养植物吸收,因此马克必须把自己的排泄物混入火星土壤使之有“活性”。他在自己制作的大棚里开垦土地,皱着眉头搅拌粪肥,随着音乐扭臀跳舞,终于有一天,他看到一株小小的土豆秧苗。影片中对土豆秧苗有个特写镜头——清新嫩绿的芽苗,叶片上闪烁着晶莹剔透的水珠,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地球。

马克的独白占据了影片的大部分时间。他的独白除了巨细靡遗的技术说明之外,大部分都是犀利的自嘲和幽默的心情日志,甚至在遇到挫折时,马克肆意地爆粗口,使得影片在技术术语和数字之外平添了一份亲切和真实,同时,他的唠唠叨叨,把一种情绪从遥远的火星传递到地球,透过银幕传递给观众。在第19个太阳日,马克在用电脑记录生活日志时,对着摄像头说:“我还活着,惊喜啊!”当他打算将栖息仓全部用来进行种植时,他说:“我还真是个天杀的植物学家!瞧好了,植物学家要发威了。”在解决了土壤的肥料问题之后,他说:“在努力让我活下去这件大事上,我的屁眼和我的大脑所做的贡献不相上下。”在第一次土豆成熟后,马克调侃说:“这是纯天然火星有机土豆,这种绝品,广告上可不常见。”马克无数次大声宣称“我是火星殖民者!”“我是这个星球上最好的植物学家”“我是太空海盗!”“我是钢铁侠!”除了自嘲和幽默的独白,还有感人肺腑的句子,比如马克开着火星车去坐升空发射器,在准备离开火星车的时候,他拿出一张纸,写道:“无论将来谁发现这个火星车,请善待它。它救过我的命。”看似平淡的一句话,让人感动不已,那辆火星车,仿佛是马克生死与共的好伙伴。

科幻的背景下,马克在火星上种土豆,洗澡,听音乐,和摄像机聊天,细数自己的余粮计划,精心分配土豆的食用天数……马克对这一系列日常小事的表演具有生活化和真实化的特点,这种现实的生活化表演极富感染力,我们看到了一个冷静坚毅、开朗乐观的植物学家在绝境中顽强地生存,同时也感受到了欧美文化中豪情万丈的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荒原探险的个人英雄主义,以及不惧困难、革故鼎新、亲近自然、积极乐观、幽默诙谐、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科幻的情节与现实的隐喻

影片有几处情节描述了马克在火星上是如何与地球取得联系的,这几处情节正好是对媒介发展史的现实反映。马克利用到达火星的第一个探测器开拓者号与地球进行无线电沟通,先是用文字对话,后来发展到有画面的视频对话,中间还穿插有十六进制符号的应用。此外,马克与美国宇航局文字沟通画面进行全球直播是对美国媒介现实的隐喻。美国宇航局在发现马克还存活的事实后,被迫将真相公开,这是一起网络时代新闻媒介全面介入的公共事件,反映了信息公开与透明的时代潮流。而直播的场景仿佛让全球的观众收看一场火星真人秀,马克是演员,卫星是摄影机。火星上的马克与全球的观众虽然在不同的场域,但是卫星将二者联系起来,虽然火星与地球距离遥远,但是通过卫星的全球直播让观众的心理距离消失。这是一种媒介的隐喻,就像互联网或新媒体,技术弥合了空间甚至是时间的距离,虚化了现实中的困难。此外,影片中加入的中国元素反映了现实中国的繁荣与强大。在马克的救援过程中,在美国宇航局发射拯救物资失败后,中国航天局把自己原本用于观测太阳的太阳神号推进器捐出来,为马克返回地球提供补给,使中国航天的尖端科技成为火星救援行动中的关键一环。影片中出现的协助救援的中国人表征了美国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中国百年前在世界舞台上受尽侮辱,积贫积弱,如今返回国际舞台,在宇宙空间探索中占据一席之地,中国在航天方面的脚步越来越坚定和沉稳,中国的航天技术已经足以与美国等老牌航天强国比肩。虽然影片中中国提供援助的画面短暂,但是彰显着世界不能忽视的中国航天航空事业迅速崛起的事实。此外,从电影《地心引力》对中国神舟飞船的嘲讽,转变为《火星救援》里对中国宇航局的信任和求助,电影《火星救援》中的中国航天元素,也隐喻着中美两国未来在航天航空领域合作的广阔前景。

四、结 语

电影《火星救援》,在严谨的太空科学的合理逻辑之下,在现实的精神和思想的基础之上,通过大胆想象的火星世界,既让观众神游在浩瀚绮丽的星空彼端,又让观众的思想和灵魂得到小憩。该片在神秘的科幻主题和背景下,隐喻了现实的原型。主人公现实化和生活化的表演,让整部电影充满着风趣幽默及浓浓的现实而乐观的情怀,电影《火星救援》是科幻与现实合奏的一部佳作。

猜你喜欢

马克科幻土豆
连通器及其应用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土豆喝水
土豆爱吃糖
马克明篆刻
发芽土豆带着毒
Asian Insights in Davson Art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