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叙事模式
2017-11-16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河北秦皇岛066311
支 瑾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311)
一、个体视角对宏大叙事的消解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根据原著小说《漫长的中场休息》改编,以一个少年的视角,见证了世界最残酷的游戏:伊拉克战争。以此为背景,电影涉及军人群体、心理创伤,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反战主题,也有不少观众认为导演李安是在探讨英雄情结和美国梦,等等。如果结合导演风格,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分析,《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恰恰是对以上主题的颠覆与消解——从第一部电影《推手》开始,宏大叙事向来就不是李安所要渲染的:无论是代表东方精神的《卧虎藏龙》,还是隐藏在少年派内心中的“理查德·帕克”,抑或是每个男人内心中存在的那一座“断臂山”,李安都在试图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探讨每个存在的个体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在面对现实世界时,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各自的生存哲学。正因为强化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善于描写人与社会的关系和对不同个体细腻情感的刻画,在李安的电影中,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个体视角将宏大叙事消解,观众也能在观影中体会到导演对片中人物的关怀,并体悟到李安作品所传递的普世哲学。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便是以比利·林恩的视角展开,采用倒叙的手法,透过一个19岁少年的眼睛看世界。林恩从代价惨重的伊拉克战场中凯旋归来,被奉为国家英雄,受邀参加超级碗感恩节大赛的中场表演。然而,导演在开篇交代的并非以战争为叙事背景,强化“英雄荣耀”,而是将焦点对准主人公参战的原因:因为姐姐发生车祸被毁容,男友当即提出分手,林恩冲动之下砸了他的车。父亲为他交了罚金 ,但条件是林恩必须参战。一个家庭普通、荷尔蒙旺盛的年轻人,因为父命难违登上战场,结果却意外成为国家英雄,这本身就有点反讽意味。当中士在悍马车里问他参战原因时,他被迫说出实情。从他的回答来看,个体利益的原因的确存在——即使身为国家英雄,林恩和队友们同样会为每个人十万美元的表演片酬所打动,这种内心世界与随后赛场上的英雄荣耀形成极大反差,让观众感到悲情和无奈。
随后,导演将焦点对准林恩,通过他在准备中场表演时的几次“分神”,回顾了战场和家人。整场故事融合了家庭、队友以及社会和国家舆论,在主人公的所思所想中,完成了对这一经历中不同人物关系的反思。这其中涉及人物关系间的细腻刻画,正是导演李安所擅长的主题。在回忆与现实的双重叙事中,林恩表达了对军队生活的挣扎、对国家荣誉的认知和信仰的看法。当记者采访林恩与敌人近距离搏斗时的感受,他回答道:“没有感受,因为来不及想。”可见围观者都希望获得战争的“正义意义”,而林恩却认为,这感觉很荒诞,因为这辈子最糟糕的一天而得到表彰。在这一段对话和心理描写中,导演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将林恩的内心世界描绘得感染力十足,所谓星条旗所宣扬的“美国梦”以及“天命真女”高唱的英雄赞歌,在敏感的林恩面前被击粉碎。
二、主观叙事下的走神与不在场
事实上,在电影中作为背景的这场美式橄榄球赛真实存在。根据《漫长的中场休息》小说作者本·方登的回忆,这场比赛的中场演出无比疯狂和荒诞:士兵们站在飘扬的星条旗下,赛场上由烟火、快餐音乐、色情舞蹈和阅兵仪式构成。正是在这超现实的爱国主义氛围下,方登创作了这部小说。然而,这部小说并没有太多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正面描写,只有林恩的回忆与当时和战友间的零碎对话。
然而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增加了更多关于战争场景的正面描写,这些描写通过林恩在赛场上的频繁“走神”体现出来。伊战成为一条隐形线索,构成故事张力,推动着剧情发展。林恩的回忆从头到尾穿插在影片中,并被具象化。导演将真实的战争场景与现实的美国日常生活平行剪辑,让主人公在双线叙事中来回切换。战争场面着力不多,但是激烈而紧张,也是该片技术实验的重点(超高帧率、4K加持、3D摄影等),与主体场景的赛场表演形成鲜明反差。林恩在回忆与现实中的挣扎和压抑的情感不断被放大。
“走神”看似是主人公的一种心理状态,实质是导演精心安排的一种叙事策略:主观地让时间和空间错位,不断地变换叙述主体,由某个很小的事件触动主人公的思绪,从而转向对潜在事件的叙述。此时观众会跟随主人公的视角,在不自觉中形成时空漫游效应。 赛场上的林恩是一个客观叙事主体,参与正在进行的现实生活;同时他又带着浓厚的主观叙事色彩,回忆着战场上的痛苦与创伤。所以,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能多次看到林恩“看镜头”的动作,林恩在车厢里、在体育场看台上、在赛前发布会上,屡次脱离现场看向镜头,这一动作构成了该片最显著的镜头语言。
当林恩面对镜头时,他看到的不仅是自己的过去,也是另一个演员。观众此时会发现,自己已经被卷入导演的叙事中。这种“看镜头”的特写镜头,实际上是一种“共情”企图,观众无法拒绝,因为林恩的眼神过于诚挚和逼人。林恩的眼神只是一个桥梁,导演借助于此与观众进行互动:他在邀请观众暂时离开赛场,每个人都成为主人公比利·林恩,用他的视听感官,去感受赛场/战场上发生的一切。此时,观众和林恩是融为一体的,而这正是观众在场/不在场的一种游离状态。
但这种代入感又不同于其他电影,因为主人公的特殊角色。林恩并无异于常人的特点,但电影中多次采用“走神”这一状态,正是在强调这一人物的心理创伤。这一点我们是通过林恩姐姐预约的医生留言得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具体症状表现为:通过回忆和梦境,患者的思维会不自觉地浮现与创伤有关的场景,注意力不集中、高度警觉和情绪焦虑。在和队友参加中场表演时,林恩全程头疼,他不断地向经纪人索要止疼药。战争场景重复闪回,让他感到眩晕。在这种极端敏感的心理状态下,导演试图将观众代入林恩的个人故事中,同时,林恩现实与幻觉中的视听感受也被放大。它在这部作品中投射在多位队友身上,并反复出现介入叙事,并成为叙事关节。
三、英雄见解与信仰议题
凭借在伊拉克战场上的短暂胜利,林恩所在的B班一夜成名,成为美国英雄。在去参加超级碗中场表演的过程中,林恩遇到来自不同阶层的人物,这包括他的家人、战友、好莱坞制片人、球队幕后老板、一见钟情的拉拉队员菲姗、场地工作人员、超级明星、虚伪的资本家,他们对这个国家和战争英雄有着不同的见解。虽然赛场和战场是影片的主要场景,但因为这些人物关系的出现,导演用反讽的手法描绘出当代美国社会的众生相。赛场上的美国强大、富有而充满正义能量,人们在谈论这些英雄时,满带敬意,也不时流露出国家自豪感,星条旗下的林恩热泪盈眶,感染了在场无数观众。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此时他脑海里浮现的是和刚邂逅的女拉拉队员激情亲热的场景。
在影片中,跟随林恩的神游和战友们在赛场上不同人物的对话,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个美国,一个由战争梦魇构成的国度,他们闯入伊拉克普通民宅,与“恐怖分子”展开惊心动魄的战斗,成为当地人的仇恨对象。当他们在吃自助餐时,一位富可敌国的能源商人告诉他们:“如果技术进一步提升,国家能源自给自足的话,你们就不用再去抢夺伊拉克的石油了。”中士当即反驳了他,为了让商人难堪,回击道:“我们享受战争,因为能够杀人。你做你的能源,我杀我的人。”当商人识趣离开后,他又问林恩自己是不是一个混蛋。很显然,能源商人代表这个国家的高级阶层和精英意识,他们对战争的定义是资源掠夺,士兵被国家所利用。而中士的这番言论体现了军人对于战争的看法。虽然这些军人并非杀人机器,中士的措辞有点夸张,但显然,他是一个心灵和精神都被战争异化的人物,同样带着战后创伤的症候。
在国家这种宏观语境面前,林恩和他的队友们虽然成为“英雄”符号,但英雄也只是一个泛指,民众能接受这一泛指,但对个体英雄的所指意义不明。赛场上的观众热情地与他们握手、索要签名,对他们表达感恩及崇拜。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当林恩登上舞台与超级明星同台表演时,伴舞的黑人演员对他说了一句“Fuck you,大傻兵”,表演结束后立刻遭到工作人员的驱赶。林恩此时深深地感受到身边人对他们的恶意——场前他们被宣传为国家的荣耀,坚强且具有胆识,德行高尚,而场后却受到种种非礼待遇。在B班与球场保安人员发生暴力冲突时,保安高喊:“我们的军队竟然是这样的!”美国军人的形象,只是国家舆论和政府、娱乐业联手打造的美国梦,想把B班故事拍成电影的片方投资商,看到的是投资商机和票房回报。导演通过影像传递出一个残酷的事实:没人真正关心这些遭受战争创伤的军人群体,大众只是在消费他们的战友情谊,盲目地意淫英雄主义和国家荣耀,甚至连林恩和战友们的这次表演,都是为了满足民众的猎奇心和窥私欲望。
当林恩和菲姗再次相遇亲吻时,
林恩:嘿,你知道吗,我差点就带你走了,我很想带着你逃跑。
菲姗:你要去哪儿呢?你不是美国英雄吗?
简短的对话中,观众意识到,她爱的并不是作为个体英雄的林恩,而是代表“美国英雄”、带有荣誉光环的比利·林恩们。
影片中的细节多次提到,林恩本身并不是一个战争支持者。相对于他略带粗野的队友,林恩的内心还是一个敏感的少年,天性善良而单纯并充满悲悯之情。他的脑海里反复浮现的是姐姐遭遇车祸后的瑕疵面容、执行任务时伊拉克孩子流泪的眼睛、敌人临死前的顽强挣扎与坚毅眼神……然而他最终选择了重回战场,成为一名军人。从主人公的性格塑造和全片叙事的情感需求来看,这一设计是导演有意为之,有一处镜头体现了林恩群体的困境:赛场休息间隙,一位黑人酒保带着林恩和战友Mango去VIP室抽大麻,酒保在告诉他们VIP区域位置昂贵的同时,也抱怨自己薪酬太低,生活很糟糕,为了养家糊口,能领到6000美元的入伍奖金和家庭保险,他也想去当兵。这也引发了林恩的思考,如果自己退伍回来,能做什么?快餐厅的服务生?林恩感到进退两难,褪下英雄的光环,他同样要面对残酷的日常。这是一个年轻人的无奈与挣扎,他迷茫的实质是,究竟该如何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电影的最后,林恩和战友们回到悍马车里,在经历了一场幻象的破灭后,英雄们重返战场。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在叙述展开众多人物关系的同时,影片中还隐藏着一条暗线,那便是已故长官“蘑菇”引领林恩心灵成长的线索。在林恩眼中,“蘑菇”是真正的英雄,并且是一个神秘角色。他信奉印度教教义,充满智慧。片中有一幕他与林恩在绿色参天大树下聊天的镜头,平和而隽永,与战场上的杀掠场面形成鲜明反差,充满了哲学寓意。“蘑菇”也对林恩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哲学:无论是生在故土,还是客死他乡,人的生命是命中注定,而意义在于你的认定,明确自己身在何处。不在于命运选择,在经历破灭之后认清自己的属性和归宿,坦然面对生活。“蘑菇”的生存观多少也投射出导演李安的电影哲学,这是他对于生命的尊重,彰显出对林恩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观关怀。如果说4年前的“少年派”讲述的是一个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意识的认知和内心世界的唤醒,那么《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则将少年成长的焦点对准外部世界,表达了一个年轻人观察世界并试图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一席之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