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电影改编策略解析

2017-11-16熊绘新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江油621709

电影文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帕特拉塞尔乌云

熊绘新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江油 621709)

电影《乌云背后的幸福线》改编自美国作家马修·奎克的小说处女作,在保证了电影商业性的前提下,又完美地延续了小说中的小众艺术情趣。导演兼编剧大卫·O·拉塞尔对于马修·奎克的这部小说的改编思想中融合了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思想,其改编方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敲。

一、主题迁移——励志、家庭与爱情的融合

一部小说在改编成为电影之前,首先要确定的是电影的类型定位,根据小说内容找准电影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说小说《乌云背后的幸福线》是关于精神崩溃的帕特如何重新开始新生活的励志故事,那么同名电影则将励志主题放大,从帕特的自我精神修复,到帕特与家人的关系修复,再到帕特与蒂凡尼的看似疯狂的爱情,一一呼应了小说和电影的名字——“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从小说到电影,《乌云背后的幸福线》经历了主题放大的过程,家庭或爱情主题在帕特疯狂的行为之下顺理成章地让观众接受,其中不乏喜剧元素、家庭温情和爱情感动等。

小说《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围绕着遭受了精神创伤的帕特展开,透过帕特的双眼展现了周遭的世界,作者马修·奎克意在通过“疯狂的”帕特表现这个世界的“疯狂”。帕特曾经是一名历史老师,安逸的生活在帕特发现自己的妻子与人偷情的那天彻底毁灭,帕特疯了,住进了精神病院,几年之后他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记忆却已经支离破碎,他以为自己只是离开了几天时间而已。帕特在不完整的记忆面前,已然笃定“每片乌云都有一道银边”——生活是美好的,只要自己精进不休。于是,帕特重新开始认识这个世界,重新与家人磨合适应彼此,重新接纳彼此,重新爱彼此,就在帕特以为自己始终会与尼基复合的愿景面前,帕特也自然而然地展开了一段新的爱情。而小说作者马修·奎克将一切归功于帕特的生活信条——精进不休,才让帕特的生活在混乱与疯狂之中走向“正常的轨道”。

反观电影,导演大卫·O·拉塞尔更倾向于将本片打造成为温情感人的励志电影。小说中那个大脑似乎遭受了不可复原的创伤的帕特,在电影中被设置为只是精神上遭受了打击,整个人变得有些狂躁、容易幻想和歇斯底里,于是才有了一些看似极端和疯狂的行为,影片将帕特的“精进不休”的人生信条看作是指引他走出人生低谷和精神困境的根本。影片开始处通过帕特吐了医院定时发放的药物的情节,暗示着经历了漫长的精神病院生活的帕特,并不是依靠药物而得到治愈,他的精神问题并不是药物能缓解和治疗的,最根本的仍然是他对生活精进不休的热情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意志。

如此一来,精神曾经遭受过重创的帕特俨然成为个人主义的代言人、美国文化的代言人,他“精进不休”的精神理念使他走出了精神困境和生活的“怪圈”。在帕特的母亲将他从精神病院接回家以后,帕特努力让自己变得正常,变得不再那么执着于往日的不堪记忆之中,努力让自己从精神到肉体都变得更好,积极向上的生活。在回归正常生活的过程中,他也有过情绪失控的时候,甚至不小心打伤了自己的父亲,但帕特依然没有放弃积极向上地让自己变好、变优秀,因为他想与尼基重修旧好,重新拥有自己完美的生活。

在电影改编的过程中,导演大卫·O·拉塞尔让小说故事变得不那么另类,尤其是在设置帕特的人物形象时,让他的精神创伤是一种可治愈的情况,还原他的普通人身份,而不是一个有着特殊疾病的异类。如此一来,电影的主题会比较容易被大众认知和感受,尤其在帕特与蒂凡尼的爱情线加入进来之后,爱情主题、亲情主题和励志主题交织在一起,使《乌云背后的幸福线》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主流励志电影,满足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又没有落入商业电影的俗套。

二、人物重塑——常态与非常态之间的转化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是有些小众味道的小说,年轻的体育老师帕特因为撞见妻子出轨而精神上受创,不得不住进了精神病院,原本幸福的生活被彻底颠覆。在精神病院的日子里,帕特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始终坚信自己能够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进而改变自己的生活。大卫·O·拉塞尔在改编这部小说的时候,并没有严格按照小说人物原型来塑造电影主角帕特,他剥离了帕特身上过于特殊的身份标签,将帕特塑造成一个仅仅是精神上遭受创伤的男性,并且暗示观众帕特的精神疾病是可以被治愈的。然而,小说中相对明确地表明了他的脑部受创状态,有可能已经成为不可逆转和治愈的创伤,意味着帕特的身心从根本上是有缺陷的,二者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在对小说进行电影改编时,商业电影首先要考虑的是观众审美接受的程度,人物塑造也是如此,并不能一味地照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到电影当中,适当的取舍和修改是必要的。帕特是小说《乌云背后的幸福线》的灵魂人物,导演拉塞尔在改编的时候不希望观众将帕特标签化和特殊化,如果帕特成了一个身体和精神都有缺陷的病人,且是不可治愈的,那么就缺少了与观众互动的机会,也缺少了观众感受帕特的“精进不休”精神的可能。因此,在保留帕特曾遭受过精神创伤这一特点的同时,导演拉塞尔又将其普通化、常态化,让他变得不那么特殊,让他努力成为普通人中的一员。

于是,在帕特人物形象常态化之后,他的精神创伤后遗症反而变成了他独特的个人标签,成为他的个性,观众会将他的疯狂举动看作是爱情创伤的后遗症。因而,帕特回到家中的疯狂行为就变得容易理解,他回到了让他感到熟悉的家里,但是他曾经的挚爱尼基却不在身边,他想要重新追回尼基,让她回心转意,重新开始往日的幸福生活。所以,帕特“精进不休”的精神并没有显得荒谬,反而在他一步步向着积极的方向努力过程中令人信服,观众开始对帕特的“精进不休”有所感悟和理解。再进一步说,帕特遭受的情感创伤和精神创伤,让观众对他的痴情形象产生了同心情,他脆弱的神经让人心疼,也为后面他和蒂凡尼展开的疯狂的爱情埋下了伏笔。

因此,电影改编在处理人物形象时,不限于帕特这个灵魂人物,对蒂凡尼和其他次要人物都做出了或多或少的改变,让人物形象变得多元化,性格变得更加丰满,使之与电影改编的主题和类型更为契合。于是,同样在遭受了人生变故的蒂凡尼身上,我们看到了执着于爱情的女性是如此敏感和脆弱,但在爱情来临的时候,又能够如此义无反顾。蒂凡尼和帕特像疯子一样的爱情在导演大卫·O·拉塞尔处理过后变得诙谐又浪漫,也让这部《乌云背后的幸福线》成为一部感人、励志的爱情轻喜剧。正是导演大卫·O·拉塞尔对小说改编的准确拿捏,让这部电影既得到了商业电影市场的接受,又受到了艺术电影界的认可,在奥斯卡和金球奖等重量级颁奖礼上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些都是对电影改编剧本的肯定。

三、叙事转换——喜剧效果的生成

小说《乌云背后的幸福线》的大部分叙事都集中在帕特的自我幻想和自言自语上,他的脑海中总是闪过很多过去的记忆碎片,总是有很多不知是真是假的影像,根本原因是他的大脑遭受的不可复原的创伤。但当大卫·O·拉塞尔拍摄的电影版《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小说中的大段独白和对话同样呈现在电影当中,帕特和蒂凡尼的表演也变得十分重要,两个人的对白和表演成为推动叙事的主要方式。

影片在改编过后,更倾向于将帕特的怪异行为归类于搞笑内容。影片用幽默的处理方式弱化了他的情感伤痛,帕特在银幕上的怪异而疯狂的行为变成了无厘头的搞笑。例如,帕特在回到父母家中之后会坚持套上黑色塑料袋跑步,跑着跑着会来到自己以前工作的学校,遇到以前工作的同事以后又会不自觉地开起玩笑,直到对方满脸恐慌地急忙逃走。帕特希望自己能够重新修复他和现实世界的联系,急于让大家知道自己已经“痊愈”了,他正朝着更好的自己努力。然而,帕特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让帕特的积极进取产生了具有讽刺性的戏剧效果——帕特以为自己很正常,别人却认定他是个疯子。如此一来,影片在这种差异化的故事内容和表演中实现了喜剧效果,喜剧叙事也在帕特的怪异举止和快速的说话中进行。小说《乌云背后的幸福线》本应是充满破碎的创伤之美的叙事内容,在电影改编、演员表演当中制造了差异化的喜剧效果,这种喜剧效果也在于解读角度的不同,不同的视角会得到不同的叙事效果。

在小说中,精神受创的帕特的大脑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创伤,他忘记了很多事情,以为自己只是离开了几天时间而已,实际上已经过了几年时间。小说作者马修·奎克赋予了帕克一种悲剧精神,帕特本性善良,自以为拥有完美的生活,但这一切却在自己目睹妻子出轨的那一刻毁灭,这对帕特的打击是巨大的。然而,作家马修·奎克将帕特塑造为一个积极进取的人,在精神病院度过几年时光的帕特,始终坚信“每一朵乌云都有一道银边”,只要自己精进不休,生活会给予自己丰硕的回报,自己的梦想也终会成真。他锲而不舍地锻炼身体,积极展望明天。小说中的帕特无疑想要从毁灭中重生,但他的大脑和精神已经受到了不可逆转的伤害,最终遇到了与自己同病相怜的蒂凡尼,两人展开了疯狂的爱情,这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悲剧性的一面。

因此,电影《乌云背后的幸福线》的叙事转换的目的,一方面是想打造电影的喜剧、温情、励志内容与主题,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电影的叙事内容更加大众化,励志喜剧更容易让大众接受,让主流电影市场接受。

四、结 语

大卫·O·拉塞尔执导的电影《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在2012年获得了第66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奖以及第37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人民选择奖——最佳故事片奖,甚至有评论指出拉塞尔的这部小说改编电影几乎完成了一部质量上乘的优秀电影应当做出的全部事情,无论是电影叙事方式、叙事结构、人物设定,还是电影语言的使用,该片都做出了极尽完美的尝试。尤其是导演兼编剧拉塞尔对小说《乌云背后的幸福线》的电影改编策略,在适当的增加、删减和修改过后,剥离了小说的小众审美趣味,让灵魂人物帕特成为普通大众中的一员。他因为过于相信完美生活而被生活的残酷重重击倒,精神受创的他凭借过人的意志力顽强地生活了下来,“精进不休”成为他的人生信条,“每朵乌云背后都有一道银边”成为他激励自己的信念。通过分析电影《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可以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一味地追求尊重原著或者是一味地追求商业电影模式并不可行,导演拉塞尔兼顾了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不同追求,兼顾了艺术与商业的电影才能最终获得大众认可,这也是使该片成功的关键原因。此外,通过不同的角度解读一部电影会得到不同的感受,从某种程度来说,《乌云背后的幸福线》除了是大众认可的励志电影之外,其中很多地方也充满了黑色幽默的艺术成分,但是影片模糊了帕特的精神疾病因素,反而将其软化为一种可被治愈的创伤,进而制造了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

猜你喜欢

帕特拉塞尔乌云
2023年11月20日,美国拉塞尔号驱逐舰在太平洋的一次演习中进行射击训练
乌云
乌云小黑
乌云忘记了
远古吹秘闻<2>
警钟
教学数字
故我 拉塞尔·威斯布鲁克
篮板野兽 比尔·拉塞尔
天上为什么有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