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下中国电影的悲剧缺失

2017-11-16曾玉成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000

电影文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喜剧悲剧商业

曾玉成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000)

消费文化激活了沉寂已久的中国电影市场,从进入21世纪开始,商业电影带领着中国电影蓬勃发展,2015年的超440亿元内地票房足以说明中国电影黄金时代的到来。观众对于文化消费品的消费意识的提高,促使电影艺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完善的类型片理论内容填补着中国电影的发展空白。但是,纵观当下中国电影,喜剧已经成为主流,掌握了绝对的票房号召力和话语权,大银幕上鲜少能够看到悲剧电影。中国电影人错误地将“全民狂欢”看作是喜剧的狂欢,尤其在消费文化的推动下,中国电影创作越发呈现出失衡的状态,喜剧被过度关注和开发,悲剧成为角落里不被重视的类型。悲剧这种重要的戏剧类型的缺失,已成为当下中国电影生态的病态现象。如今电影市场上为数不多的悲剧电影,在观众与电影人的赞誉和肯定声中,证明着悲剧电影存在的理论价值和艺术价值,中国电影创作亟须将发展的目光落在悲剧的创作上。

一、全民狂欢:当下中国电影的创作生态

“悲剧是将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鲁迅的悲剧观。悲剧是一种极具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的戏剧类型,具有震撼人心的情感冲突和力量。悲剧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爆发,导致了具有毁灭性的、悲惨的结局。可是,悲剧在当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却是“弱势群体”,并不被电影人所看重,即便市场中出现的悲剧电影收获了观众的口碑和票房不俗的成功,也未能将悲剧纳入主流中国电影的创作视野当中。

电影艺术创作状态是社会文化和时代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观众的审美渴望和文化需求,深入来说,也反映了当下观众的集体意识形态。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后,人们在物质体验得到提高和满足的同时,也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慰藉和满足感,同时在社会经济带动的家庭收入提高的作用下,直接拉动了观众走进电影院进行消费的经济指标。商业大片敲开了中国电影商业化道路的大门,将中国电影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当中,在电影的商业价值和票房利润面前,艺术理想、人文关怀、现实控诉等具有艺术电影创作痕迹的创作被抛弃。

属于大银幕的视觉奇观化电影从21世纪之初开始,及至现在依然是院线电影的主流。但是,随着观众对盲目追求宏大视觉效果的大电影的感官疲劳,以及对特效镜头的审美趣味越来越高,投资一部视觉系商业大片并非一定会有回报。2011年,滕华涛导演的小成本影片《失恋33天》在商业大片环绕的院线市场中成功逆袭,用3.5亿元票房成为当之无愧的票房黑马,表明了观众对商业大片的审美疲劳,以及对喜剧电影强烈的审美需求,打破了商业大片才能制造票房奇迹的话语权。在此之后,小成本电影受到投资人和制片人的青睐,如何利用较少的投入换取高额的回报率是众多拍摄小成本电影的电影人追求的目标。

围绕着观众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以最关键的商业利润为核心,中国电影创作进入了“无喜剧不欢”的生态境地。除了与好莱坞商业大片抗衡的国产大制作之外,中国电影市场几乎被喜剧片占领,毫无疑问,在中国喜剧电影泛滥的带动下,似乎已经掀起了一场“全民狂欢”的娱乐文化热潮,人们娱乐意识的强化、对于文化消费品需求欲的提高,都在印证着这种时代文化氛围。

2012年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创造了12.67亿元的票房,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创造了12.46亿元的票房,2014年的《心花路放》创造了11.7亿元的票房,2015年的《煎饼侠》创造了11.59亿元的票房,2015年的《夏洛特烦恼》创造了14.49亿元的票房,等等。这些电影数据的罗列充分说明喜剧片主导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时代已经到来。

二、悲剧边缘化:当下中国电影的悲剧审美缺失

为了博取观众的关注和电影票房的巨大利润,走商业电影路线的导演纷纷将喜剧作为切入市场关键,喜剧成为投资人和电影人拍摄电影的捷径,似乎只要搞笑功力到位,并不需要过多的电影理论的支撑。进一步来说,喜剧导致电影导演和编剧的创作停滞,过分地依赖演员夸张的表演,而忽略了剧情的架构和叙事策略的设计,严重影响了当代中国电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如此看来,悲剧这个重要的戏剧类型似乎已经被电影人摒弃,人们更习惯于利用喜剧的方式获得与悲剧相同的艺术张力,甚至有人错误地将黑色幽默和黑色喜剧看作是符合当代文化语境的悲剧艺术。我们无法完全否定黑色幽默的艺术价值,但是悲剧的审美价值更加值得当代中国电影人和观众共同关注。当某种单一的艺术形态和艺术类型被过分地放大时,说明当前的艺术生态的失衡,其中有着文化环境导致的症结,是一种病态的艺术生态环境。

当开心麻花剧团的大电影《夏洛特烦恼》与同期上映的《港囧》势均力敌,最终席卷14.49亿元票房收益时,观众盲目地追求喜剧的娱乐效应不得不令人反思。《夏洛特烦恼》虽然打着关怀男性中年危机的噱头,仍然不能掩盖该片的扭曲价值观。该片在一味地抖动搞笑包袱的同时,忽略了正确价值观的普及,夏洛的中年危机并不具备警示意义和现实意义。导演和编剧并未深入发掘夏洛中年危机的悲剧性和现实性,反而以“爱情”为虚名去大肆吹捧夏洛重新认识马冬梅的爱情,将影片的主题思想和叙事结论落在夏洛回归家庭、回归爱情的错误论点上,向观众传递了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观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都在提高,电影人注视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蛋糕”,无法忽视金钱带来的吸引力,错误地认为只有喜剧才是中国商业电影的“唯一出口”,因而舍弃了悲剧的创造。悲剧被愈加边缘化,呈现出当代中国电影悲剧审美的缺失。

三、悲剧的艺术张力与审美价值

悲剧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早在《荷马史诗》中就有所体现,莎士比亚创造了影响深远的“莎翁式悲剧”,在电影艺术范畴里,悲剧更是创造了无数经典电影并流传至今。在娱乐文化和消费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人们只是错误地认为只有喜剧才具有市场号召力和票房吸金能力,对悲剧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但是,悲剧并非票房毒药,与之相反,观众对于悲剧的审美需求和理解能力从未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而改变和减弱。

在新千年开始时,导演李安就通过一部《卧虎藏龙》表现了自己对悲剧的偏爱。片中追求心中没有束缚的江湖的玉娇龙,压抑自己的情感、不敢违背世俗规范的李慕白,代表典型中国传统女性隐忍、坚毅之美的俞秀莲,共同构成了《卧虎藏龙》的悲剧图谱,玉娇龙为了心中的执念、为了自己无法理清的爱,选择葬身山崖,而李慕白则为了自己的情欲和忏悔而死。影片的悲剧结尾给予观众无限的思考空间,三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

导演李安凭借充满悲剧意识的《卧虎藏龙》在东西方都受到极力追捧,甚至一举夺得当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等四项大奖,巩固了李安的好莱坞A级导演的地位,也让中国观众彻底领略了李安电影悲剧美学的艺术魅力。由此可以看出,悲剧电影艺术是能够突破中西方文化壁垒,让全世界的观众都能进行审美活动的艺术类型。

在21世纪的中国电影中,只有一些中低成本电影敢于挑战悲剧电影,这些电影都获得了不俗的口碑,但票房成绩平平,不能成为主流。贾樟柯这么多年来始终坚持着将自己的悲剧意识融入电影中,他的悲剧意识源自社会时代发展和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病态现象以及人性遭受的挤压和影响。从“故乡三部曲”到近年的《三峡好人》和《山河故人》,贾樟柯的叙事语境和叙事主题从未改变过,时代悲剧、社会悲剧、文化悲剧和人性悲剧都在他的电影中有所体现。这也是为什么贾樟柯的艺术电影虽然有重复叙事之嫌,却依然拥有庞大的支持者的原因。

2015年曹保平导演的悬疑片《烈日灼心》是另类的悲剧作品代表,他将福建西陇的一桩灭门惨案与三个年轻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当观众在导演制造的道德语境和探案过程中已经为三人定罪时,剧情却在杨自道、辛小丰被执行死刑以后出现了反转,灭门惨案的悲剧效应、辛小丰等人被冤枉的悲剧在对比中形成了更大的悲剧艺术张力。人性之恶与人性之善的颠倒和错位,给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让人深深地感受到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

热衷于黑色电影的导演管虎,近年来时常贡献出一部部充满悲剧意识的黑色电影,如2012年的《杀生》就将人性深处的黑暗彻底摊开,呈现在大银幕上。《杀生》将陈铁军的中篇小说《儿戏杀人》进行了高度的影像还原,讲述了在中国西南角的与世隔绝的“长寿镇”发生的惨案,虽然故事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殊性,但是“牛结实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人性深处的黑暗和残酷所致,人性的悲剧推升了该片的艺术感染力。此外,导演管虎的最新电影《老炮儿》作为一部并不十分彻底的悲剧作品,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好评。管虎将老炮儿六爷与时代和社会脱节的文化悲剧,上升到集体的悲剧和社会文化的悲剧层面上,老北京文化的衰落与新的现代文化的异军突起,是影片关注的文化核心和悲剧核心——旧时代不再,新时代已经近在眼前,无法回避。

悲剧的艺术张力与审美价值是不可否认的,并且与当前的商业电影文化语境并不违背。导演李安的商业电影与悲剧意识的完美融合,恰好印证了这个观点。从《卧虎藏龙》《断背山》到《色·戒》都是如此,悲剧不仅让李安的商业电影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同时也提升了影片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所谓的“有价值的事物”被摧毁时,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它的价值与美感。因此,将悲剧排除在商业电影之外,是娱乐文化与消费文化冲击后扭曲的文化认知导致的,从某一侧面也反映出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物质时代中的精神困境。

四、结 语

观众对于商业大片的认知依旧停留在好莱坞视觉特效称霸的大电影中,却忽视了20世纪席卷中国院线的《泰坦尼克号》就是一部典型的悲剧电影,该片在2012年再次以3D版的方式重映,依旧获得了9.87亿元的高额票房。如今中国电影的悲剧缺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观众对喜剧的狂热,使电影人为了快速、稳妥地获取商业利润而不得不投身于喜剧片的拍摄当中。然而,悲剧电影的缺失不仅是电影类型的缺失这么简单,这对于中国电影理论的巩固与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如此一来也淡化了中国电影的悲剧美学的影响力。为了追逐眼前的利益而放弃创造悲剧电影艺术无疑是目光短浅的。当前的中国商业电影有着阶段性发展的特征,喜剧片占据电影院线的主流相信也是短期事实,但是对于悲剧电影艺术的研究与发展是迫切和重要的,将目光放长远,总结以往经典的、以悲剧为核心的商业电影的成功经验,才是维持中国电影创作“生态平衡”的唯一方法和途径。

猜你喜欢

喜剧悲剧商业
伟大的悲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商业前沿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商业前沿
喜剧世界
商业前沿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猫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