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安德的游戏》中的文明冲突

2017-11-16刘丽平

电影文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虫族舰队冲突

刘丽平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84)

一、《安德的游戏》故事架构

电影《安德的游戏》根据美国著名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导演加文·胡德执导,讲述了未来的人类世界,在连续遭受了两次虫族入侵后,全人类为了抵御宇宙深处的威胁不得不团结起来建立了国际舰队。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爆发式增长,不得不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即每个家庭只能拥有两个孩子。国际舰队认为成年人已有的观念令他们无法学会战胜虫族的办法,因此将遴选指挥官的眼光放在了世界范围内的天才儿童身上。而安德的哥哥和姐姐都是奇才,但由于性格上的缺陷不适合在军事上发展,因此安德的父母被特批生下了第三个孩子,即电影的主角安德鲁·维京(即安德,“Ender”,终结者)降生了。安德幼年时便表现出了超人的智慧,却在同为神童的哥哥的欺压和姐姐的保护下成长。国际舰队战斗学校的校长,安德的秘密指导者格拉夫上校认定安德是人类远征舰队指挥官的理想人选,在他六岁那年就将他选到了国际舰队战斗学校。幼小的安德很快在战斗学校中崭露头角,同时也招来了很多的嫉妒和怨恨。在战斗学校的学习战斗中,安德不断结识朋友,这些人日后也成为安德指挥体系下的支柱。安德所率领的小队一路过关斩将,完成了一系列十分艰难的作战演练任务。孩子们都疲惫不堪,但国际舰队仍没有给他们放松的机会,下达了模拟攻击虫族母星的演练任务。虫族母星上亿兆计的庞大舰队整装待发,人类舰队数量稀少,拥有可以引发连锁毁灭打击的超级武器“小医生”成了唯一取胜的希望。最终安德选择牺牲远征舰队,从而赢得了“小医生”发射的机会,从而一举击毁了虫族母星。随后他们被告知整个远征演练都是实时的星际作战,不单是他们手上的数据化的战机和母舰,连同刚刚完成的母星击毁也是真实发生的。毁灭了整个虫族的安德随即陷入内心的谴责。此时他却与虫族取得了联络,发现了一枚幸存的虫族母后的卵。内心不安的安德携带着虫后开始了漫长的近光速星际旅行。

二、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系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亨廷顿认为文明是一种文化实体,由语言、历史、宗教、习俗和制度等客观上的因素以及人们主观上的自我认同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界定;是民族间的最高文化组合及最广泛层次的文明认同。冲突是人类种族文明不可避免的产物,未来世界国际的冲突主要在各大文明之间展开,这种异质文明的集团之间的社会暴力冲突不但持久而且难以调和。在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中,文明是文明冲突的基本单位,文明之间的冲突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或思想上的冲突,是一种内心体验。

三、《安德的游戏》中文明冲突的必然性

电影中演绎的未来世界,既是大一统的文明社会,同时也是即将面临分崩离析的高压体制。由于两次虫族入侵带来的巨大压力,整个人类社会空前地团结在一起,全力抵抗这个外星文明的毁灭性入侵。但是由此却催生了畸形的体制,即“国际舰队”。国际舰队拥有高于一切的特权,全人类都以能够加入国际舰队为荣,它也是人类最后的希望。而国际舰队在这样的环境下催生了一系列非人道、反人权的制度,比如在世界范围内筛选幼童作为人类的希望加入战斗学校,长期接受高强度的学习作战任务;在所有战斗学校重点培养的学员的颈后植入监视器,以保护为由监视学员的一举一动;在给学员安排的放松的小游戏中植入后门,在潜意识中影响学员的心性以便将其塑造为成功的战争指挥官,等等。这样一个畸形而强力的机构,导致了人类社会乃至人类文明的挣扎,导致了安德一举击毁虫族母星后,地球上马上爆发了列强之间的五日战争。随后安德的哥哥,即“征服者”彼得得以控制整个地球政府。

可以看到影片中的未来世界与当下世界所推崇的价值观和文明体系有很大的冲突:当下西方世界抨击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违背人性、侵犯人权,也与基督教的某些教义不符,但这一政策在未来人口爆发的情况下却成了全球的救命稻草,每个家庭都只能拥有两个孩子,以至于身上打着“第三个孩子”标签的安德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另眼看待;被当下认定的发展趋势,即全球化和世界大同,在未来世界也没有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好处,例如安德的得力助手比恩(即“豆子”,Bean)就来自贫民窟,从小就要为了生存奋斗;被当今世界认定的罪恶领袖希特勒一类的暴戾孤僻而又极有天赋的战争狂人,却在大同世界分崩离析后实际掌控了世界政府(安德的哥哥彼得)。未来的畸形社会的根源,可以认为是两次虫族入侵战争。为了杜绝虫族再次入侵,乃至毁灭人类的可能,人类发起了反击,甚至由被入侵者反转成为入侵者,最终灭绝了整个虫族。

然而,人虫之间的战争真的是无法回避的吗?在原版小说的背景下,恐怕是的。两个文明之间的差异巨大,无论是从生物形态还是社会结构上讲都区别大到对方无法理解:人类眼中的虫族生命体庞大、丑陋、坚韧、致命;它们的社会分工类似于蚂蚁、蜜蜂,虫族母后作为大脑指挥一个庞大虫族集团的行动;它们不能发出人类可分辨的声音,也没有发现它们有文字一类的文明迹象;它们的形态、社会分工与地球上微不足道的昆虫类似,因此人类对这种丑陋的生物没有丝毫好感,似乎也没有考虑过与虫族进行沟通。虫族眼中的人类恐怕也是如此,怪异弱小的生命体,行动没有一致性,纪律涣散,交流还停留在书写和声音层面,没有成熟稳定的领导人等。这样两个缺乏一致性的文明,唯一的相似之处恐怕都是在对资源的疯狂汲取上,那么在星际间发生接触的情况下,第一选择即是攻击对方似乎无可厚非。

那么,这两个文明之间的冲突是必要的吗?答案似乎是否定的。电影原版小说系列的第二部《死者代言人》(SpeakerfortheDead)中,提到了人虫大战的三千年后,人类进行了大规模的星际殖民,但是也仅仅在一颗偏僻星球上发现了一种状若猪猡的智慧种族。也就是说,人族和虫族拥有完全充足的空间去和平发展,宇宙空间完全可以满足他们不同的要求,甚至如果假想两个种族能够合作的话,甚至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但是一切没有假设,两个文明相遇之际便爆发了恐怖的战争,并以一个种族惨遭灭绝为代价结束了这场没有必要的战争。

四、现实世界中文明冲突的可规避性

《安德的游戏》诚为小说电影家言,但是它仍具有非常值得借鉴的现实意义:已经发生在地球上的文明冲突,从罗马帝国遭遇日耳曼人,到罗马帝国分崩离析;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到西班牙人殖民统治南美洲;从马可·波罗游记,到八国联军进北京,无一不在证实作者在书中描绘的场景、导演在影片中编绎的情节,即两个不同文明的接触,几乎都以冲突为开端,并以一个文明的屈服甚至是毁灭为终止。在物理形态与文化结构都十分类似的两个文明之间的碰撞,竟也大都发生了激烈冲突,这不由得令人深思:难道真的是根植于人类身上的劣根性吗?暴力性与排他性真的是与生俱来的基因吗?甚至有一些极端悲观主义者认为人类是被高度文明放逐到地球上的,原因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上述特性。

在笔者看来并非如此。暴力性的来源在于暴力手段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在双方缺乏基本沟通方式的时候,暴力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最初级办法。当两个文明,甚至两个陌生人因某些问题产生异议时,暴力手段都是能够在短期内解决争端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排他性则是生物的本能反应,高级生物都会对与自己形体、形态、声音等类似的生物释放适度的善意,而对与自己形态差异极大的生物表现出敌意。

那么文明间的冲突究竟是不是可以避免的呢?从人类发展史来看是有希望的。首先,我们要清楚两个文明的冲突是从何而来的。从历史上的无数次冲突中可以看到,引起文明冲突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生活资源争夺,如淡水资源、渔场、猎场、牧场等;生产资源争夺,如金属、贵金属、石油、天然气等;人力资源争夺,如奴隶、国家人口、宗教信仰等;支配地位争夺,如国家从属关系、市场开放程度等;沟通不畅,导致误解对方的意识形态,影片中人族与虫族的战争开端便起源于两族之间的误解。

可以看到,除了影片中涉及的沟通问题,其他几种导致文明冲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资源的争夺。那么就地球环境而言,资源的有限性似乎不可避免。回顾历史上发生的冲突,比如罗马帝国妄图控制整个欧洲,日耳曼人则只是要求生存权利;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数次冲突则是由于宗教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双方的生存空间本可以不发生重叠;西班牙人殖民统治南美洲,起初是要从阿兹特克人手中夺取海量的黄金。这些冲突虽然为胜利的一方带来了大量经济、人口、声望等方面的红利,但是对于遭受灭顶之灾的文明来讲,取得的成果其实是微不足道的。也就是说文明的冲突,胜利一方取得的成果,实际上要远小于双方的损失,即就整个世界层面来讲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可以看到构建全球化、世界大同对于文明冲突是有极大帮助的。但是这样的效果需要建立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不能沦落为某一人或某一国的发声器和杀威棒(比如电影原版小说中世界战争结束后的世界政府实际在彼得·维京的掌控之中)。至于沟通问题,在当今世界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如当年朝鲜因为一把“Made in Austria”的斧子与澳大利亚“Australia”断交)。

那么在影片中演绎的星际间的文明接触,在笔者看来,规避冲突的最好办法即提升本文明的科技实力。宇宙由于其广袤无垠的特性决定了资源的争夺意义变得十分有限,只要有了技术的支持,在付出相当成本的前提下即可获得足够回报,两个文明之间就物质资源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比较有限了。那么,在这个前提下,拥有更高科技的文明处于不败之地,自不必率先发难;而科技相对落后的文明又没有战胜对方的可能性,那么两个文明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进一步降低了。至于沟通问题,对于能够进行星际旅行的两个文明来说,只有保持自己优势的科技水平,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够无后顾之忧地采取有容乃大的态势,耐心取得与对方的沟通。

五、 结 语

文明之间的利益分配存在争议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点无论在当今地球社会还是在未来星际范畴内都是如此。但是文明间的冲突究竟是不是可以避免的,这在很多著作中也多有涉及,悲观者有之,乐观者亦有之。似乎只有文明高度发达、文明高度接近的情况下,两个文明才可能进行和平演进。但是,当两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就一个共同利益发生争夺时,一如两个国家间的领土争议,又如各国间对能源的开发利用。以何种形式来代替战争这种暴力方式,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电影的结尾,“终结者”安德带着能够复兴虫族的最后希望,踏上了漫长的星际旅程。作为能够与虫族进行沟通的人类,他身上肩负的重担旁人自然无法理解。看来在电影原版小说作者卡德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沟通能够成为避免文明冲突的终极武器。

猜你喜欢

虫族舰队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无人舰队拼团记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超级舰队
Babyfirst/宝贝第一 R501A 海王盾舰队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
海南岛战役中的“土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