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资助成效微电影叙事策略及发展路径

2017-11-16谢莉莉

电影文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资助受众大学生

谢莉莉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信息时代,在互联网及移动通信技术的革新下,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开启了微传播时代的序幕。微传播时代的信息以其交流的互动性、内容的多样性、传播的超时空性等特质紧密贴合当下的时代特征和大众的生活节奏。微电影、微小说等艺术作品也随着微传播时代的到来以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并得到广大大学生的喜爱。高校的资助工作借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围绕政府、学校和社会各项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取得成效的人或事讲故事,以生动温情的叙事风格挖掘人性美好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传递爱心正能量,营造校园新风气,已成为当下高校资助成效宣传的重要途径。从2013年开始,各省为大力弘扬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成效,陆续开展了大学生资助成效微电影的创作与宣传教育活动。各地高校创作了一批人物形象鲜活、反映资助工作成就的微电影。至此高校资助成效微电影开始浮现于公众面前。

一、资助成效微电影的特色及运作逻辑

资助成效微电影通过光影的传播具象化地展现了高校资助工作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它除了具备构成微电影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所独有的特性。

(一)叙事内容的励志性

“从本性上讲,电影是一种叙事性的影像艺术,或者说,是一种影像叙事。”①资助成效微电影是以个体单位在社会各方力量资助下其个人特殊成长经历的小故事为立足点,按照时间或逻辑的顺序,以观众喜闻乐见的讲故事方式组织情节,使观众不知不觉忘记故事叙述者的存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叙述者表达的思想,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

高校资助成效微电影的叙事内容基本以各大高校某个或某些接受过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励志故事为原型。通过对某个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各界资助下励志成才,回报社会故事的演绎,既宣传了国家在教育投入尤其是资助帮扶工作方面所取得的巨大实效,即“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也坚定了广大经济困难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心怀感恩的热情和决心。近几年,江苏高校大学生资助成效微电影呈现出不少优秀的作品。如苏州大学拍摄的《梦》,影片通过辅导员之口讲述了一位女大学生在得知家庭欠有外债,父母无法偿还的情况下,辛苦兼职却影响了学业,但在国家及学校资助政策的帮助下,解决了经济困难,通过刻苦学习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事迹。影片结尾,镜头凸显辅导员老师在主题班会上娓娓道来的这段故事,既有资助工作对经济困难学生巨大帮助的肯定,也有对全体同学孜孜不倦追求自身梦想的共勉。

(二)叙事结构的紧凑性

微电影相较于传统电影在播放时长方面的限制使得它必然要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它不可能像传统电影一样娓娓道来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等众多细节。由于资助成效微电影明确的主题性,使得它要表达的背景及情节发展对于受众来说是熟悉和亲切的,因而紧凑型的叙事结构更能抓住受众的心理。世界电影大师希区柯克说:“所谓戏,即去掉了那些平淡无奇片段后的生活事件。”②

如何使人理解资助工作的平凡与伟大是微电影要表达的核心问题。简单的对话、情节的留白、跳跃的描述、高潮的设置等叙事结构策略的调整会更适合微电影故事情节淋漓尽致的表达,从而展现隽永深刻的艺术效果。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拍摄的《隐形的翅膀》仅通过小熊娃娃这一意象在几个典型学习生活场景中的反复出现,不断加深受众对主人公叶子在国家资助政策及老师同学的帮助和鼓励下,自强不息、自力更生、感恩回报这种真善美人性的认知。影片叙事结构不是依据传统的时间线索,而是将小熊娃娃的意象放在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中展现故事的内涵。第一个场景是叶子在学校的舞台上对台下充满期待的观众自信地展现自己的舞蹈艺术,台下一个空座位上放着一只小熊娃娃。第二个场景是小时候的叶子独自待在手术室外,神情落寂迷茫。这时幼儿园的老师拿着小熊娃娃来看她,并将小熊娃娃送给叶子。第三个场景是成为幼儿园老师的叶子手拿小熊娃娃亲切地对孩子们说:“我们一起学唱小星星,谁唱得好,老师就把这个娃娃送给她。”小熊娃娃这一意象反复在影片中出现,它承载了学校和师长的关怀、自我的不懈努力以及“长大后我就成为你”的感恩之心。影片没有细致入微的情节刻画,没有长篇累牍的人物对话,却深深触动观者的内心,生动诠释资助成效的主题。

(三)叙事艺术的情感化

亲情、友情、爱情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中永恒的母题。微电影当然也不例外,真挚的情感成为微电影创作中重要的叙事策略之一。资助成效微电影要想打动受众,其最终出路是要让受众与剧中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它不是主体感知和理解对象,而是两者之间关系在主体心中的反应,所谓喜怒哀乐,等等。”③

此类微电影因为贴近大学生活及社会热点问题自然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其明确的主题指向性,更可以通过真情实感的抒写,营造诗化的韵味和意境,引起受众心灵的震动及对故事深层内涵的思考。东南大学拍摄的《爱的下一站》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充满感情地讲述了“我”进入高校得到国家资助后的成长之路。影片只通过“我”娓娓道来的旁白,将受众带入故事情境之中并感同身受。片头是“我”独自一人推着行李箱来到大学所在地的城市。镜头中夜晚的天空、独自一人的身影及舒缓的配乐,配合第一段旁白的叙述营造出家境贫寒的“我”对大学生生活的期待和迷茫。在学校辅导员老师的帮助下,“我”成功申请到国家助学金,并逐步摆脱了生活压力,开始积极融入大学生活。中间通过“我”在实验室学习、课堂发言、与同学讨论等镜头的展现及第二段旁白的叙述营造出“我”内心由压抑到充满阳光的变化,并开始关注自我对社会回报的意义。在爱心接力之下,“我”参加了贵州的支教活动。最后通过支教小学孩子们的升旗仪式、课堂活动等镜头的展示及在明朗音乐的铺垫下第三段旁白的叙述营造出“我”由己及人,爱心传递下自我价值、个人认同实现的开心和满足感。自此影片层层叠进的情感铺垫不断丰满和立体化,给受众心灵的启迪和净化。

二、资助成效微电影的人本主义价值诉求

高校资助成效微电影自开展创作评选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在媒体竞争激烈和受众审美多样化的微时代,如何确保影片在大学生中取得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影片创作者即资助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移动状态、碎片化的时间和娱乐的消费模式下,一个具有极端创意、有意义的、具有巧妙剧情衔接、能与受众互动的‘微电影’才会引起受众的观看兴趣”④,纵观高校对此类微电影的创作更多还是简单的故事构架下资助政策的浅层化宣传。我们应力求多侧面“真实”表现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展现出来的自力更生、砥砺前行的精神。我们的选题一定是当下最真实的大学生求学状态,所要呈现出的是具有更多人文关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此类微电影不同于一般的娱乐节目,并不能囿于娱乐性、趣味性等特征,它本身肩负着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影片在讲好故事的同时,应在社会和睦、爱心友情、励志感恩等主题上有所诉求。电影毕竟有着先天的光影优势,受众在欣赏影片时会调动全身的感官功能,会随着影片的故事情节激动、开心、愤怒、忧伤。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关于理想、责任、进取、奉献、牺牲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通过外化于心的感悟,他们的品格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微电影的教育感染力也由此得到彰显。

其次,此类微电影的叙述语言应以受众的个人感受为主体,避免传统话语体系中显示出的灌输性、强制性的表达方式,力求与微传播时代对话平等自由的思维方式相适应。有明确社会主题的微电影忌讳叙述的话语偏向政治性、权力性、教条性的说理,而远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真实的情感需求。影片创作者即资助教育工作者应了解、熟悉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语言叙述习惯,否则教育主体话语与客体话语产生某种程度的错位,历来占据话语主导权的教育者将面临集体失语的现状,更谈不上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上的正面引领。

三、资助成效微电影的发展路径

高校资助成效微电影成功拓展了资助工作的宣传力度。作为全新的资助宣传平台,虽然已呈现出势不可挡的趋势,但并不能掩盖整体上的单薄,无论是内容选材还是形式表达方面都还有提升的空间。

(一)选取典型性的故事内容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的引路作用不在于课堂上对主流思想的解读,而在于让大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从而学得到、跟得上。影片在故事选材方面需要注意人物的典型性,即能在社会公众方面产生广泛的有效影响和辐射作用的先进人物或事迹。资助成效宣传与故事的有机结合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受资助者个人成长故事,二是受资助者与帮助者等他人的关系故事。我们选取的榜样所提供的道德能量和人格魅力要能使大学生从心里感到人物形象的可亲、可敬、可爱、可学,将榜样人物作为人生的标杆,学习的动力。因而在故事人物塑造方面要尊重客观实事,不要随意拔高人物形象,要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过故事情节凝练,戏剧节奏掌控,把榜样的优秀品质、拼搏精神呈现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二)运用多样性的叙事手法

叙事性的微电影其故事要素总是要通过相应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才能呈现在观众面前。依托于网络的微电影受影片时长、观看屏幕的限制,其故事铺陈、画面构图的挖掘会受到限制,但可以利用影片的结构方式及时空转换等因素弥补其受到的局限。多样化的叙述表达手法是资助成效微电影能够吸引受众的重要一环。传统的叙事方法是线性叙事,因叙事进程与现实时间保持一致性而能使人产生较大程度的幻象认同。此外,还有如倒叙、插叙、重复叙事、排列叙事等多种形式的非线性叙事手法。这种多样式的叙事格局,再加上人称的变化、时空的转变更能从不同侧面展现影片的主旨,营造主人公的真情实感。

(三)构筑开放式的叙事风格

相较于传统媒体的“宏内容”而言,网络化的思维和观赏习惯塑造了微电影碎片化的视觉故事。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下,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使得微电影叙事风格向微小性、碎片性、交互性等方面发展,形成新的叙事风格。首先,在影片创作手法上,来自民间的非学院派创作者更为率性、直接,从而极大释放用影像表达思想情感的欲望。资助成效微电影的剧本创作都是源于高校的真实案例,只有扎根现实生活土壤,才是艺术创作的有源之水。其次,在创作接受上,开放式的文本叙事风格会给受众提供多角度解读影片的欲望。对同一影片叙述的故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一个微影像文本的解读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审美的过程。⑤开放式的叙事给受众展现的不仅仅是视觉饕餮,也使人从理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感官上的满足、情绪上的愉悦以及思想上的升华。

独特的立意思想、叙事策略是资助成效微电影不可或缺的属性。在影片的素材、资源上,打造具有独特文化意蕴的品牌特色,同时还涉及影片创作者即资助教育工作者整体创作素质的提升、传播平台的拓展等深层次问题,这才是此类微电影实现良好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其增强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的根本目标。

注释:

① 鲍繁:《微电影的社会教育功能探析——基于微电影的叙事特性》,《当代电视》,2016年第2期。

② [法]弗朗索瓦·特吕弗:《希区柯克论电影》,严敏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③ 王珩:《微电影的叙事艺术》,《传媒》,2014年第2期。

④ 侯君奕:《“微”时代背景下“微电影”的优势探析》,《电影文学》,2013年第2期。

⑤ 鲍繁:《微影像叙事探析——对微电影的一种本体性思考》,《现代传播》,2015年第9期。

猜你喜欢

资助受众大学生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大学生之歌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