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歌歌词的改编与创作

2017-11-16江建军

剧影月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杨柳青民歌语言

■江建军

民歌歌词的改编与创作

■江建军

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的不断提高,更多的音乐人和词作家热衷于民歌的采风、整理、深度加工。从早些年的《打豆号子》《荡湖船》,到近几年的《江边渔歌》等,民歌改编的音乐作品多有不错的表现。

这些作品保持了原生态的艺术特色,注重了通俗性的民歌特点,同时又融汇了时代的审美。歌词的改编创作,在这些作品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应该被忽视的。我和剧作家、词作家刘鹏春老师有过几次合作,他对民歌歌词的写作有着独特的理解。他的这些观点和体会,对于我们改编民歌有着普通的指导意义。鹏春老师认为,改编民歌歌词,首先要对原作研究透一点。原词产生时代背景,提供的规定情景,可以追溯到的心灵场景,这些都必须进行思考。这样才有可能体会到歌词中的人生况味。他在改编沙洲民歌《沙上行》时,从音乐语言中梳理出了送亲、接亲的心理线索,继而深化到轿夫微醉后和新娘的逗趣。整个词既有画面,又有动感,既有乡情,又有风情。

在改编中,最容易看到的就是拘泥于原词。一般地说,民歌原词随性的较多,逻辑性不强,语义不明确。因此,创作者应该做一番去芜存精、去伪存真的基础工作。如果过于拘泥于原词,沉浸于传统的意象语境之中,很难保证能否和当代审美有机融合。

民歌歌词改编中的另一个问题,便是过多的标语口号,替代了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我们在搜集整理同一首民歌的各种版本时,常常会发现随着不同时代的政治任务的变化,许多当时的口号都会出现在歌词里。民歌作为文艺的一种样式,当然不该脱离生活,不能脱离我们的“年代”。在流逝的年代里,民歌有时就是一个时代的一种精神标记。但是,民歌不应该只是一个政治口号的直接表述,它应该艺术地表现时代的。扬州民歌《杨柳青》因为曲调朗朗上口、欢快热烈,填词也比较方便,于是便不断地被各种宣传任务利用。从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建立统一战线,揭露日伪罪行,到大跃进时期的宣传三面红旗,一直到前些年宣传计划生育,可谓前朝曲未了,又闻新翻《杨柳青》。而现在大家通用的,却是《送夫参军》:“河东的哥哥去当兵,河西的妹妹来送行”这一版本。时间是艺术作品最可靠的检验师,这首《杨柳青》的填词,把爱国主义宣传凝聚到一个参军抗日的主题上,继尔浓缩到一个送夫参军的情境里。显然,这样的改编,要比直截了当的口号式的表现,增添了民间气息和生活情味。在民歌改编中,我们应该向经典致敬,一曲《东方红》文字内容有若干版本,央视各类节目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些风格不同,内容迵异的歌词。然而,所有版本纵有千变万化,那个宏大而充满象征意味的“东方红”“太阳升”的恢弘意境始终没有改变。从而,使一首原本普通的陕西民歌升华为民族解放的伟大颂歌,演变为一个大时代的壮美旋律。

词藻的堆砌是民歌歌词创作中的大忌。民歌原本就是民间语言的胸臆抒发,诸如象情歌中的“酒盅量米不嫌你穷”,象苏北民歌《绣兜兜》中的“绣了兜兜你莫丢丢”,都是可以堪称语言精品的绝妙佳作。而现在一些改编作品中,常常会出现过多的华词丽藻,甚至是网络语言。我以为这很有点象原本戴乌毡帽的闰土的乡亲们,戴上了西式礼帽,且穿上了尖头皮鞋。民歌语言需要一种纯粹的泥土气息,展开的是比兴式的民间想象。词藻的堆砌,会让精巧伪饰的语言掩去清水芙蓉的朴实,让镶金嵌银的过分打扮遮去蓝印花布的本色。当然,不要佐料太多,不等于可以淡而无味;不要浓妆艳抹不等于可以忽视颜值。我们不赞成的是没有饱满内容的词藻华丽,与总体风格不协调的大红大绿,与主题内容的“食材”没有关系的浓油赤酱。其实,真正的好词儿是能让人神采飞扬且心旌荡漾的;也是能受到广泛传播并广为称赞的。真正的好词儿需要对民歌的敬畏,需要扎实的文字基本功,需要有一种既接地气,又有灵气,更接心气的温暖且又深厚的人文情怀。

猜你喜欢

杨柳青民歌语言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Politeness in Language
喜气吉祥的杨柳青年画
穿花衣 唱民歌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