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长篇纪实文学节目题材的选择
2017-11-16刘洪宁
■刘洪宁
广播长篇纪实文学节目题材的选择
■刘洪宁
在广播文学节目中,广播长篇纪实文学一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尘封已久的历史,逐渐地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展现在世人的面前。纪实文学就是其中最富有影响力的一种文学形式。纪实文学以广播节目的形式播出,使得纪实文学在原有的文学色彩上增添了语言的色彩、声音的色彩。本人从事广播播音工作二十多年,长期从事长篇纪实文学连播节目的编辑、播音和录音制作,迄今为止已录制广播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一百二十部近五千集。在广播纪实文学节目题材选择上,我从实践中领悟总结了一些体会和经验,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俗话说纲举目张,广播纪实文学的制作中,所谓的“纲”就是题材的选择。
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
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一向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事件的发生、过程、结束,以及某一历史阶段社会特殊的生态特征,往往影响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生活。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已经形成了经历过这个历史事件的整个社会人群的共同记忆。对于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似乎不需要很大的篇幅,只要轻轻地提一下那些重大事件的标题,就会掀起人们脑海中的巨涛狂澜。选择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广播纪实文学节目内容,往往有四两拨千斤,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录制的广播纪实文学节目中,以重大历史事件作为播出节目内容的占了三分之二。比如《红墙大事》《胡耀邦平反冤假错案》《三年困难纪事》《狂飙——红卫兵狂想曲》《尘劫——知青畅想曲》《涅檗——老三届随想曲》等一系列作品,几乎囊括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所有的重大政治事件。
长篇纪实《红墙大事》,为听众讲述了共和国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红墙是紫禁城的象征,也是中南海的象征,在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史上,各历史时期许多重大决策的制定,重大事件的酝酿、争论和展开,无不与中南海红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红墙里的决策无不改变了并正在改变着中国各阶层社会生态和世界利益格局,红墙里发生的事件无不给人神秘莫测之感……
长篇纪实《胡耀邦平反冤假错案》,与听众一起重温那数百个日日夜夜。“文革”结束后,在饱经忧患的中国大地上无数的冤案堆积如山,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的胡耀邦,带领一群慷慨悲歌之士以“我们不下油锅谁下油锅”的大无畏气概,从神州大地的一口口油锅中拯救出千百万个快被炸透了的灵魂,从此更多的中国人再也不用噩梦连连,而可以放心大胆地去过平静的生活。
长篇纪实三部曲《狂飙》《尘劫》《涅檠》再一次唤起人们对那个特殊年代的记忆。1966年5月,一个叫红卫兵的组织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它裹挟了整整一代青少年,他们狂热的追求、爆裂的行动和痛苦的反思在历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尽管四十多年过去了,但“红卫兵”这个“文革”的产物和象征还是不断搅动着过来人的心绪,也为后来者留下诸多沉重思考。从1968年9月起,在“文革”初期拼搏厮杀、充当政治炮灰的千百万红卫兵,在伟大领袖号召下,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高潮。从此,他们在沼泽、草原、亚热带丛林、黄土高原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耕耘,以汗水、青春、生命谱写了如泣如诉、如诗如歌的梦幻曲。“文革”十年,我国大学招生所奉行的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的原则,一大批青年优秀人才被关在大学门外,眼看着1977年的大学招生又将重蹈覆辙,千百万优秀青年还将在大学门外苦苦等待。幸运的是,历史在这一年夏天做出了选择,而做出这一扭转乾坤之选的,是刚刚复出的邓小平……
二、广泛关注的题材
在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往往有些社会现象、社会人物引起全社会高度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成员的社会性移动速度加快。这其中不仅有社会成员的水平性移动,也就是从农村向城镇集中,从中小城镇向大中型城市集中,也包含了社会成员的垂直移动,也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不名一文的打工者、穷学生,跻身于官员、老板、富翁的行列,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故事。这些传奇故事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揭示一个道理,即在今天的社会中,选择似乎是决定一切的。与此同时,整个社会民主意识空前高涨,在今天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呼唤社会公平公正,呼唤政治民主,憎恶官僚主义,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性倾向。凡是能满足上述社会思潮与现象的新闻事件、公众人物,就一定会引起广泛的关注。而这一类社会现象的纪实文学作为广播节目的内容,其受欢迎的程度、被关注的程度可想而知。在我录制的节目中《廉政公署在行动》《史蒂夫·乔布斯传》《马云正传》等作品就收到了这样的效果。
1974年2月15日香港廉政公署成立,实行一系列强有力的反贪举措,使香港逐步实现由乱到治的历史性转变,迎来了廉政的黄金时代,并成为世界公认的最廉政地区之一。其反贪经验、成果为世人所关注,其反贪模式为世人所效仿,而长篇纪实《廉政公署在行动》对于试图艰难地走出腐败泥沼的我们,无疑是个形象生动、具有显著意义的经典教案。
对于乔布斯这个美国人,今天的中国人、尤其中青年人,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终极偶像,他改变了电脑、电影、书刊、报纸、音乐、手机,是人类步人数字时代后一个伟大的标志性人物。长篇纪实《史蒂夫·乔布斯传》讲述了他犹如过山车般精彩的人生。
与高大英俊的乔布斯在外表上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马云这个精瘦、怪异的有点像外星人的小个子男人,居然也是公认的伟男人,他对互联网技术一窍不通,居然创造了互联网经济的奇迹,并因此成为五十年间首次荣登《福布斯》封面的中国企业家,他是年轻的中产阶级们的偶像……演绎了一幕幕好莱坞式的人间活剧。
三、档案秘史类的题材
人类是有好奇心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特别是一些因为政治因素、时代变迁,或者是当事者有意识隐瞒,街巷坊间以讹传讹,在民间形成的秘史传闻,成为社会各人群津津乐道的谈资。近十几年来,由于政治氛围的宽松,网络数字传媒的风生水起,很多秘史传闻,也渐渐地褪去了神秘的色彩,透露出事实的真相。当然这一类的秘史传闻,很多都是荒诞无稽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也有很多被湮灭的或者是故意歪曲和掩盖的历史真实。
选择这样的题材作为纪实文学节目的内容,既可以还原历史真实面貌,以正视听,同时也会使人们产生疑问。是谁?为什么隐瞒事实真相?为什么社会会选择遗忘?通过揭秘一段尘封的历史,折射出社会的进步,引导人们进一步的思考。我编辑、录制的长篇纪实《八千湘女上天山》《中国知青终结》《隐形将军》等一系列作品播出以后,在听众中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长篇纪实《八千湘女上天山》披露了一段尘封的历史。1949年底新疆和平解放,20万解放军官兵铸剑为犁、垦荒屯田、扎根新疆,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但婚姻问题不解决,这一战略目的将无法顺利实现,因此共和国的决策者们首先征召八千湖南女兵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八千湘女怀着青春的梦想来到遥远的边疆,在茫茫大漠戈壁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
长篇纪实《中国知青终结》同样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数以万计的中国知青自发跨越国境线进入神秘的金三角,为实现用武力解放全人类的理想进行了历时十余载的殊死搏杀……那一幕幕血色的浪漫简直令今天的人们难以置信、无法理解。难怪有人在媒体上向作者质疑究竟是大胆的编造,还是确有其事。
长篇纪实《隐形将军》解密了中共隐蔽战线又一重量级人物韩练成的传奇档案。韩练成曾与冯玉祥患难,也做过张学良的座上宾,还救过蒋介石的命,是蒋介石的极为器重的智囊,但同时又与周恩来保持单线联系,中共情报负责人李克农把他叫做隐形人,蒋纬国说他是潜伏在老蒋身边时间最长、最危险的中共谍报人员,苏中七战七捷之莱芜战役正是由于公开身份为“国军中将军长”的韩练成带领兵马故意搅了“国军”的局,中共华野部队才取得歼敌五万六千人的辉煌战绩。可前几年一家权威电视媒体播放的纪录片中还在说“莱芜战役中国民党中将韩练成临阵脱逃……”,听口气不像含有褒义,可见“隐形将军”有多么隐秘。
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广播纪实节目和广播的其他节目一样,不仅要关注它的引导性功能,也给节目的娱乐功能预备一个足够的空间,这就需要节目题材的选择需要有多样化的特征。秘史钩沉类的节目就具备了这样的功能,这类的题材不仅有广泛的社会性,而且有显而易见的娱乐性,甚至会出现媒体人喜闻乐见的二次传播效应。
四、纪念日题材
历史上往往有一些重大事件,比如地震洪水类的自然灾害、南京大屠杀、珍珠港事件等,这些事件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汗牛充栋的记录,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因为这些事件的特殊性,往往会由国家政府或者社会团体出面设定纪念日,以纪念人类在这些重大事件中遭遇。这类纪念日往往凝聚了人类对自己本身思想和行为的思考,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价值。
我会在某个重要纪念日来临之前,选择这样的题材作为那个时间节点的播出内容,希望社会也包括我自己,不要忘记那些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不要忘记在这些重大事件里的人类的命运以及人性的光辉。
在我的作品单中:2006年7月28日前后我录制播出《唐山大地震》,作为对这一重大人间惨剧发生三十周年的祭奠;2013年12月26前后重新录制播出《走近毛泽东的最后岁月》,以纪念这位伟人诞辰110周年;在2007年12月l3日前后录制播出《拉贝传》,以缅怀70年前在南京屠杀中死去的三十万同胞,追忆拉贝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在2011年5月6日前后录制播出《狂飙——红卫兵狂想曲》,于“文革”爆发整整45周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对历史再次进行深刻的反思。
即使今天,我仍然记得我在录制间录制其中几篇作品时的情景:夜深人静,独自面对话筒,常常泪流满面,哽咽得无法开口,只能停下来,喝口水平复一下情绪,然后再继续播讲,筋疲力尽,直至天明。我明白我的职责,把这些震撼人心的故事传达给更多的人,让所有的人都感动生命。
五、适合收听的题材
广播是声音的媒体,所有的节目内容都是依赖声音传播的。所以广播节目的所有业务技巧都是围绕听众是否能够听清楚、听明白而展开的。对于本文所探讨的广播纪实文学而言,题材的选择当然也是以这个特点为标准的。广播纪实文学的播出时长一般是30分钟,如何让听众在这样长的时间里听清楚、听明白,在题材的选择上也是有章可循。首先播讲内容的故事性强,有丰富的情节和细节。有故事就会有人物命运的起伏变化,丰富的情节和细节肯定会有精彩的戏剧冲突。有了这两点,播出的内容就会引人人胜。但是仅仅这两点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到声音传播的特点。声音传播是时间线性的,听众收听也是线性的。因此在选择题材时需要寻找那些故事线索相对简单,情节发展脉络清晰文学作品,尽可能避免场面宏大、故事发展的线条多头并进、人物众多,但个体形象不够鲜明的原作。除此以外,有些作品叙述的部分远大于故事人物,议论部分虽然精辟,逻辑感强,但是语言缺乏生动,缺少形象感,这类的原作我会尽量避让。又如像一些领袖、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和回忆录,一本在手可能读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但是放到广播里播出,那一定是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