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刍议
2017-11-15谢娟娟
谢娟娟
摘要:“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给高职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此背景下,高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应顺应这一发展战略,培育学生的国际化思维;应弘扬“工匠精神”,培育“走出去”的大国工匠;应开辟各种绿色通道,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 ;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
前不久,“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如期举行,众所周知,“一帶一路”建设不仅有利于我国的对外经济交往、合作与国内深化改革相融合,同时也有利于推动中国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当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也给我们高职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它无不启示我们:应加强国际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进而逐步提高我国高职教育境外服务输出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若干章节明确指出,应“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它有利于“扩大国际话语权、增强国家软实力。”那么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们高职院校应如何加强国际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进而扩大国际话语权,增强国家软实力呢?笔者通过查阅相关参考文献,结合个人的高职院校工作经验,认为“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可从以
一、顺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培育学生国际化思维
中国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能带动本国经济贸易的长足发展,同时也能让沿线国家搭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带动多达65个(如东盟就达10国、西亚达18国、中东欧16国等等)沿线国家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而且这些国家与中国将形成优势互补、互融互促、共同发展的格局,将带动商业贸易、文化旅游、基建产业、通信产业等领域的发展。在 “一带一路”战略拉动下,中国很多大型企业将走向海外,开拓国际市场,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增,这就需要我们高等教育,尤其其中的高职教育应顺应“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培养具有国际思维、富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技能型人才。为此,高职教育应做到:
一是,加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的宣传教育,增强学生对他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比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一带一路”相关活动,发动学生自己搜集、整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历史、人文等传统文化知识,通过竞赛的方式评选出优秀作品,然后将这些优秀作品制成展板,供学生了解、赏阅。这样不仅能增强高职学生的动手技能和搜集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同时通过展板的展出也有利于高职学生加深对他国国情和文化更客观、全面的了解,促进学生对沿线国家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是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合作办学”等多种途径加强与沿线国家知识技术的交流合作,在这种交流融合的背景下促进高职学生国际化理念的形成与巩固。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 《推动共建 “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 “鼓励中国优质职业教育配合高铁、电信运营等行业企业走出去,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合作设立职业院校、培训中心,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和项目,开展多层次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当地急需的各类 ‘一带一路建设者[1]”我们高职院校应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模式,让高职教育走出去,同时根据中国的国情引进西方先进的办学、治校理念,积极加强与沿线国家的高职教育交流,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学生交换、师资共享等方面着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更熟悉和掌握行业特征,具备国际视野,有的甚至可以成为熟悉当地文化习俗、掌握当地的某些语言、懂得相关国际贸易规则的全方面技能型人才。
二、弘扬“工匠精神”,培育“走出去”的大国工匠
“立业先立人,立人先立德”,职业教育的内涵不光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更要在学生心中树立一种让世界敬仰的“中国魂”,要弘扬“工匠精神”,铸造具有“鲁班品质”的人才库,助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2]我们高职院校应加强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重视职业素养的穿插教育,让高职学生成为未来的人文素质深厚、职业技能精湛,且具有“工匠精神”之魂的能工巧匠。这样的学生才能成为配合“一带一路”战略和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行家里手,也才配得上真正的“大国工匠”,才能在我国与他国的人才交流和劳务输出中,高扬“中国制造”的伟大旗帜,宣扬中国的软实力。
具体而言,弘扬工匠精神可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高职院校应将“工匠精神”的教育贯穿在教学乃至生活的全过程、各方面,让高职学生在生活中的时刻、处处都能感受到“工匠精神”的濡养;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既具有一般院校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要凸显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三是,“互联网+”时代应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新手段加强“工匠精神”的宣传教育。目前电脑的部分功能已被智能手机所取代,高职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他们吃饭玩手机、睡觉玩手机,甚至上课也摸手机,所以高职院校应创建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号等等,便于以此为平台强化学生“工匠精神”的宣传教育。
三、开辟各种绿色通道,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对内经济增长战略是相辅相成的,是我国经济迈入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3]。众所周知,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不仅加强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输出了中国的先进技术,“是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产能输出转移,是国内产业的升级转型创新,其中一大部分是劳动力的转型和创新,这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4]”因此,我们高职院校应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开辟各种通道(如利用校园文化节、校外社会实践、实训技能大赛等),加强和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建设(如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学校的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创新创业品牌项目、加强与兄弟院校创新创业项目的合作与交流等等),最终培养出大量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以服务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需要,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张妍.“一带一路”战略下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探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7(1):46-49.
[2] 吴沙沙.“一带一路”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J].时代金融,2017(1):307-308.
[3] 殷成洁.“一带一路”背景下连云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57-6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