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地区藏文古籍文献的开篇之作
2017-11-15先巴
夏吾李加与还格吉为夫妻,他俩认真执着,刻苦钻研,共同致力于教学科研,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学术高峰,两人相继完成了民族学博士学业,堪称一对名副其实的学术伉俪。
由于2010年“4·14”玉树地震,夫妻俩放弃每年惬意的假期生活,多次“深入地震灾区,走寺串塔,进入牧民农户的牧场地头”展开考察,获得了玉树地区藏文古籍文献的第一手资料。经过八年多,夫妻俩周勤呵护,增光添彩,终于沉甸甸的《玉树地区藏文文献遗产整理保护初探》得以出炉,打破了藏文古籍研究领域许久的沉寂。我第一时间利用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全书,很受教益,颇有启发,正如完玛冷智先生在前言中写道“选题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所打动。”
《玉树地区藏文文献遗产整理保护初探》被列为“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是系统整理研究玉树地区藏文古籍文献的开篇之作。全书五章,围绕玉树地区藏文古典文献遗产的调研、整理、保护对策三个环节,第一章首先制定了调研的目的、意义、范围、方式、原则、内容等。古人曰“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为全面而系统地梳理和回顾玉树地区的藏文古籍文献遗产整理、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综述了玉树地区文献遗产整理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玉树地区藏文古典文献整理研究的大致面貌,它所收录或纳入研究范围内的各类古籍文献,其历史跨度自吐蕃至近现代的上千年,涵盖了摩崖、石碑、嘛呢石等石刻文献;史诗、故事、传说等口传文献;经卷、档案、文集等典籍文献,以及唐卡艺术等绘画文献。除了文书类,“课题实际上涵盖了书籍类、铭刻类、讲唱类等我们今天通用的各类古籍篇目。”文章涵盖面广,收集古籍种类多,文献历史跨度大,文献载体多样,集中体现了玉树地区典籍文化的博大精深。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离不开古籍的开发利用,作者第一次把唐卡遗产引入藏文古典文献学研究领域,把《造像度量经》等“三经一疏”的美术理论和唐卡创作、书法艺术等一脉相承的文化遗产一并讨论,为进一步拓展当代藏文古籍文献研究领域做了一次新的尝试。
第三章是玉树地区藏传佛教各宗派历史名人的作品,书中无偏见地加以收录,多达10684部(篇、册)。其中,对此生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以及版本价值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并详细考述了每位学者的生平事迹、学术活动、写作渊源和文集整理研究的学术动态,以及历代学者文集编目著录、作者著书立说的心理路程等内容。同时,藏传佛教各大哲学流派及其分支在玉树地区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做了全新的考证和阐释,特别对噶玛噶举派的分支索芒噶举与尼多噶举两派的发展演变更具特色,可以说在当前藏学领域首次涉足并研究该问题。这一章是本书重点研究的内容,篇幅最大,不仅承载着大量历史信息,还从藏文典籍中挖掘“有情众生皆视父母”的文化理念,进而对今天建设国家文化部“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好三江源,特别抑制全球气候恶性变化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是玉树地震灾区文献遗产受灾的现状调查。“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里氏7.1级地震。顷刻之间,三江之源山崩地裂,雪域哭风凄雨。”地震给玉树的文化遗产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对文献遗产的破坏也是空前的。作者作为长期从事古籍整理研究者,第一时间与沉稳、坚韧、顽强的玉树人并肩,近距离接触灾区同胞。“不留遗憾、不留败笔、不留骂名”,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守信,从文献遗产的调查摸底、抢救修复、整理编目和出版利用等层面,开展了有序渐进而卓有成效的基础工作。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州、县民语办工作人员、学校教师、民间文献收藏者的整理研究经验与意见。先后召开座谈会3次,参加人数82人,访谈15 人,发放问卷调查1000张,拍摄照片3259张。作者按耐住内心的悲痛,很朴素的语言,真实描述了文献遗产的破坏程度,以及文献传承人的伤亡情况;客观评价了玉树重建工作中有关抢救和保护文献遗产的进展成果。最后,便是文献整理研究现状:全国社科界的专家学者们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智力赈灾作用,提前思考关于震后重建中文化、民族、宗教、历史、旅游为例的重大课题开展深入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为赈灾重建谏言献策。并依据大量公开资料,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综合整理资料,摘录梳理,提炼要点,关注玉树文化生态保护、发展、重建有效途径,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为重建灾区人民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作出贡献。
第五章“玉树地区文献遗产整理任务与保护措施”更能彰显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们屡赴实地调查又退居书斋,伏案钻研,辗转迂回,历经八载艰辛,最终得以提出实实在在的保护措施,如此真诚而深刻。这是花费心血最多的篇章,从九个层面客观而真实地剖析了玉树藏文古籍文献整理、抢救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环环相扣的整理任务和保护措施,具体涉及政府职责、地方立法、工作方式、人才培训、项目运作、交流合作等事宜,对古籍文献整理保护工作,具有直接实用而行之有效的价值。正如完玛冷智先生在前言中所言:“建议具有高度,也有层次和针对性。不仅具体可行,而且只要行动,就不难落实。”因此,这一章可视为该书的一大亮点。
通过阅读《玉树地区藏文文献遗产整理保护初探》,笔者认为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该书是首次以某一地区为研究对象,系统整理、研究藏文古籍的专著,填补了该领域的学术空白,为其它地区的古籍工作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范例。
2.该书全面系统整理、讨论玉树地区书籍类、铭刻类、讲唱类文献,该书作者视野开阔,不囿于陈说,有论有据,见解独到。
3.不分教派完整收录玉树地区的历代高僧、学者生平事迹、著作类目、版本流传等文献整理研究信息,为藏族先哲文集整理工作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范式。
4.本书集整理、研究、对策于一体,内容丰富。全文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引文规范,注释详细。
5.通过拍摄大量的珍贵文献照片,插图于文中赋予视图的直观效果,并以图注的方式提供国内外的收藏点,以便借阅研究。与此同时,对于古籍文献的鉴定和版本研究也有一定的鉴赏价值。
简而言之,该书对玉树地区藏文古籍文献整理、保护较为深入的探讨,具有示范引領作用,是当代藏文古籍文献研究领域中少有的专题研究,为当代藏文古籍文献保护、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有效推动和丰富了藏文古籍文献学学科的发展和内容。因此,无论从事藏文古籍文献工作者,还是进行“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者,或者欲求了解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玉树地区前世今生的研习者,《玉树地区藏文文献遗产整理保护初探》一书值得一读。
参考文献:
[1]夏吾李加、还格吉.玉树地区藏文文献遗产整理保护初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7年。
作者简介:先巴(1977-),
男,藏族,中国民族图书馆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藏文古籍文献整理研究。北京 1000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