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及民族理论与政治学科建设”研讨撮要

2017-11-15王珏

民族学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族群民族团结

王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贯彻和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研讨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探讨民族理论与政治学科的前沿问题与最新成果,《民族研究》编辑部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共同举办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及民族理论与政治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于2017年7月28-30日,在宁夏银川北方民族大学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的9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书面论文36篇。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民族理论、民族政治发展与治理现代化”“多民族国家建设与民族团结”“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构”以及“海外民族研究”等主题作了学术交流。专家学者对共有精神家园这一重大问题从学理、范式、方法、话语等方面进行了交流。这种跨界融合既是学术研究方法的拓展,也是学术研究新的增长点。这里作撮要概述。

一、中国民族理论、民族政治发展与治理现代化

民族理论、民族政治作为民族学科里最核心的组成,在民族学界似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民族理论、民族政治对于现代国家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

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常士訚教授撰文《多民族发展中国家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认为,在当代多民族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的诸多内容中,制度建设、国家建构、民族建构是三个重要的内容,他们之间形成了既相互依存,又彼此矛盾的关系。当代中国的国家构建,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源于传统的“和而不同”文化,又有马克思主义国体与政体辩证关系学说作指导,紧扣当下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既有中心力量的支持,也有各个不同因素之间的配合。既把实现现代化作为中国发展的大战略,也从中国的复合一体结构中寻求契机和积极因素,从而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的国家建构和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编辑部的马俊毅撰文《在比较视野下研究现代多民族国家的建构与治理》提出民族理论与政治学的融合发展。他一方面强调继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并容纳其他政治哲学中关于民族和族群的理论而形成的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式和成果,另一方面强调国家在场,将民族政治的场域更多地设定在多民族国家建构与治理的范畴,并凸显以民族国情、民族类型与国家结构、国家政体等结合而形成的族、国关系和道路模式对于民族政治的界定作用。我国当前的民族理論与政治研究应为“求治”,而非“求变”,因而民族事务治理的现代化应当是其重要与核心的内容。

关于经典名家的民族理论。燕山大学的张三南教授认为,安德鲁·海伍德对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进行了正面和系统的诠释。他通过“起源与历史发展→核心主题→亚传统(具体体现)→全球化时代的发展”的历时性叙事,论证了民族主义是一种与诸多传统意识形态和社会形态相伴相生,但却难于独立存在的意识形态。西华师范大学的魏俊雄则对英国“新左派”代表斯图亚特·霍尔民族理论进行了概述。他从社会、文化、政权体制、媒体与意识形态相互接洽的复杂话语中考察民族问题,开辟了种族、政治文化和身份认同研究的新道路。

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是这次会议的主题。这个专题收到的论文也最多,研究也最广泛。北方民族大学的高梅教授从理性视阈下阐释了“精神家园”的哲学认知;北方民族大学的陈青青分析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中央民族大学的陈延斌与曾明志指出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路径;中南民族大学的宫丽对建构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进路进行了思考;南开大学的郝亚明认为,中华民族认同就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目标;南开大学的马伟华从少数民族宗教资源整合的角度,来思考进一步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桂林理工大学的张雷教授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角度认为,中国梦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构有着内在联系;重庆大学的朱俊认为,宪法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制度表达,在实践层面,通过公民宪法教育宪法运行等,让各民族认识并体会与宪法的共命关系,进而在各民族的意识层面,确认这种存在于宪法中的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观念。

三、多民族国家建设与民族团结

多民族国家建设与民族团结,既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又是不断出现新情况、新现象的问题。每次民族学研讨会都会有相关讨论。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孙秀玲教授与马丽博士认为,大力发展一体多元融合开放的民族文化是构筑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以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培养民族团结的情感基础,重视各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是构筑民族团结的文化基础,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与创建活动是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实践基础。北方民族大学的束锡红教授通过对宁夏周边居民的回汉民族的心理距离和回汉民族团结进行抽样调查,陈述了回汉民族团结心理现状,并提出了促进回汉民族团结的建议。中央民族大学的青觉教授撰文《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民族问题与治理》认为,现代性助推中华民族从自醒到自觉再到自在转变的同时,也给当前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带来了诸如发展不平衡、民族现代结构参差不齐、身份焦虑等问题。理性认知当前的中国民族问题要在发展和完善民族事务治理制度体系,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机制作用下,以海纳百川之势,实现中国民族问题的治理现代化。中央民族大学的严庆教授撰文《羁绊与突围:关于多民族国家文化建设的思考》认为,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理路选择既远离了民族国家早期奉行的单一文化主义的“去异”取向,又摒弃了联邦主义的文化单元“平行”模式,“去异”的同化和“平行”的区隔都是多民族国家文化建设的羁绊。以多民族国家文化融汇的历史为基础,以民族文化尊重为价值,以国家统一为原则,当代中国的多民族国家文化建设正在实践和增量的文化建设模式,以期实现从“去异”和“平行”的羁绊中突围。中南民族大学的李学保教授基于民族问题与国际关系跨学科视角,来进行中国陆地边疆治理研究。这既包括从国际关系的视角观察和分析民族政治现象,也包括对国内民族问题国际化根源和影响的分析。当前,民族问题与国际关系交叉研究应重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族宗教因素、边疆民族地区反恐维稳中的涉外因素、“西藏问题”国家化以及涉藏、涉疆外交等议题的研究。河南师范大学的李京桦认为,族群治理面临内生性与国家性的困境。由于族群冲突本身就是族群认同、情感、支持等内生性的进程,这一进程既是对族群原生性的回应,又是族群认同原生建构性的结果,并阻碍了族群治理制度与信任内生关系的建立,构成了现代化背景下族群治理内生性建立的困境。解决这个问题的制度设计和合理方案是建立族群治理体系的因果链和复合体系,从而坚持族群治理体系中的领导法则和权利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坚持族群治理的动态性、系统性和合力作用。

四、海外民族研究

海外民族研究虽然不是会议讨论的重点,但是别国处理民族问题的策略,却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周少青研究员浅析了加拿大联邦多元文化下的民族(族群)的结构;中南民族大学的彭庆军介绍了荷兰的城市更新计划中进行的各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实践。endprint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族群民族团结
从彭阳姚河塬卜骨刻辞看西周早期西北边域族群关系
失乐园
失乐园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7 Craziest Extreme Sports七大最疯狂的极限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