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思维视角下海洋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2017-11-15季托武波

教学研究 2017年4期

季托+武波

[摘要]海洋教育是海洋强国战略的软实力。海洋教育是一门教育学科,隶属于社会科学,其特殊性在于它又是一个众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横跨自然、社会、人文3大知识部类。明晰海洋教育的内涵及外延,对于逐步建构海洋教育理论体系,促使海洋教育系统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梳理海洋教育概念的前提下,以系统思维的视角给出了海洋教育内涵,即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将海洋“生”“和”“容”的精神传递给每个人,培养人类高尚的品质。“生”是海洋教育的核心,是其生长的动力,“和”是海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容”为海洋教育提供信息。其次,依据内涵设计了海洋教育知识外延体系,包括海洋自然科学教育、海洋社会科学教育、海洋人文学科教育。最后,简单论述了其外延的拓展空间,即海洋科学教育与海洋科普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海洋教育;海洋教育内涵;海洋科学教育;海洋科普教育;海洋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4-0076-06

海洋教育不是一个新词,传统意义上即使没有明确说明,人们也知道指的是针对海洋相关的专业教育活动。近年,随着发展海洋强国战略、培养公众海洋意识的提出,海洋教育不仅仅表示海洋科学或海洋专业的教育,还包括针对中小学生和公众的海洋知识普及性教育,海洋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开始变得模糊。笔者从系统科学的视角出发,梳理了海洋教育的概念,并明确海洋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1海洋教育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1946年,我国开始海洋科学专业教育,至今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因为涉及学科范围比较广,海洋教育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界定,主要采取间接论述方式,多数是在海洋和教育之间加入一个限定语,如海洋环境教育、海洋物理教育、海洋生物教育等。针对中小学生和公众的科普性质的教育中,使用环境教育替代阐述海洋教育所占比例最高,然而单纯的海洋环境教育又缺少了海洋的情景与技能的涵义。

国外相关研究未明确提出“海洋教育”定义。英语表达中,“海洋教育”一词有“aquatic education”“sea education”“ocean education”“maritime education”“marine education”等等。“aquatic education”泛指和水有关的教育,“maritime education”指涉海的专业人才教育,“sea education”“ocean education”指海洋教育,相对更广泛些。美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了极为丰富的海洋教育活动,但对于海洋教育概念却没有明确海洋科学教育和海洋科普教育的差别,只是通过受众对象来进行区分。欧盟海洋政策报告指出:海洋教育是唤醒人们对于海洋遗产的重视,正视海洋在生活上的重要性以及发挥海洋无限的潜力,提供人们生活福利与经济的机会。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是指导该国高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基本事项和总则。2014年,日本政府根据新的要领,充实有关加深对领土、领海和海洋资源等国家主权理解的“海洋教育”,将海洋知识等纳入各科目教学范围,使日本青少年学生能够系统性地学习相关知识[1]。日本的海洋教育概念政治目的较强,强调国家主权,值得一提的是其在概念中唯一提到体系性和系统性。

大陆学者马勇从人海关系的视角出发,定义了广义海洋教育和狭义海洋教育,前者指所有与海洋相关的活动;后者专指学校参与的与海洋相关的培养海洋素养的教育活动[2]。冯士筰借助教育学对教育的定义,认为海洋教育指的是为增进人对海洋的认识、使人掌握與海洋相关的技能进而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一切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海洋教育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3]。海洋科学教育包含在海洋教育之中,是传授海洋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活动[4],这个概念简练地明确了海洋教育与海洋科学教育的关系。台湾地区对海洋教育研究相对比较丰富。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区分了海洋专业教育和海洋普通教育,对海洋教育概念和内涵的研究也经常产生碰撞的火花。一个争议较小的海洋教育概念是:以海洋为主题的一门教育科学,包含海洋休闲、海洋社会、海洋文化、海洋科学、海洋资源等基本教育素材。中小学海洋教育目的是以发展“亲海”“爱海”“知海”的新运动与新文化,培养一般民众的海洋通识素养为主轴,并兼顾海洋人才培养,达成教育学生亲近海洋、热爱海洋、认识海洋、善用海洋、珍惜海洋以及具备海洋国际观特质的民众素养[5]。台湾海洋教育更侧重于中小学的海洋科普教育,很多研究资料显示“海洋教育”一词替代了海洋科普教育,甚至一些学者提出海洋教育专指海洋科普教育。大陆地区也逐渐加深海洋科普教育的研究,前期文献资料参考多来自台湾地区,这种不明确的写法可能会产生误解或误导,人为地缩小了海洋教育的研究范围和功能属性,持续下去可能会弱化海洋科学教育在海洋教育中的地位。

由此,学术界有必要界定海洋教育,探究海洋教育内涵,梳理海洋科学教育、海洋科普教育及其关系,逐步建立海洋教育理论体系,充分发挥海洋教育在海洋强国战略中软实力的作用。

2海洋教育内涵

从系统思维的视角出发,海洋教育是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将海洋“生”“和”“容”的精神传递给每个人,培养人类高尚的品质。其内涵是海洋精神“生”“和”“容”3个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体现,“生”是海洋教育的核心,是其生长的动力,“和”是海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容”为海洋教育提供信息。

2.1“生”——海洋教育的核心

卢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生长,而后杜威发展了这个观点。教育是人的一种自然生长过程,而海洋具有“生”的本质,二者以“生”为契合点,形成了海洋教育内涵的核心。这种“生”不是简单和静止的,而是蕴含着发展和动态的能力,这种力量是海洋教育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基础指数。海洋与人是有机连续的统一体,人通过教育来实现对大自然的精神表达,人是海洋生生不息的精神体现,是其生生不息的担当者[6],海洋的精神需要通过人借助海洋教育来传达与实现。endprint

1) 生命源自海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最古老的生命遗迹在海洋中发现,海洋中的藻类在古生代志留纪末期登陆,演化成陆上第一代裸蕨类植物。陆地生物包括人类,体内仍带着一部分海洋:每一种生物血管内所流淌的血液都和海水一样带有咸味,甚至连纳、钾、钙等元素的含量比例都几乎相同。人的生命也起始于母亲子宫内的迷你海洋,而胚胎的发育过程,也与物种的演化进程相同,从以鳃呼吸的水中生物发展成陆地生物,无论是漫长的生物演替,还是短暂的生命个体,最后残骸又都回归大海[7]。海洋是生命之始,亦是万物最后的归宿,地球上的生物按照时间的维度,以海洋为始终点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

2) 海洋维持着地球上生命的发展。地球因为有了海洋,人类和其他生命才能得以生存发展。首先,地球上的氧气大部分是海洋中生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其次,海洋影响全球的气候,海洋通过调节地球能量、水与碳的系统进而控制天气,海洋不仅在气候自然变化中起重要作用,对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也有抑制作用,温室效应产生的额外能量绝大部分被海洋吸收,大气中30%的二氧化碳也被海洋吸收[8]。再次,地球的水与海洋息息相关。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海洋的水经过蒸发到达上空,再通过降水的方式返回陆地表面,经地表进入江河湖泊或成为地下水,部分成为饮用淡水,绝大部分再返回海洋,循环再生。海洋对生命至关重要,生命必不可缺少的新鲜空气、适宜的温度、洁净的淡水均与海洋密不可分。

3) 生生不息。中国哲学中具有重“生”的传统,认为自然是一个以生生不息为目的的过程[9]。西方语境中,“自然”也有生生的含义。海洋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自身完成如生命的孕育、生长、更替、发展和演化,连续不断,从哲学角度表现出了生命的共时性和历时性。海洋的生生不息不是简单地重复生命状态,而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适应和生存能力的不断加强,孕育新生命由简单到复杂的生长发展演化过程。

2.2“和”——海洋教育的基础

人与海洋和谐共生中,具有了与彼此形成有机整体的能力,海洋教育正是这种能力的执行者。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理念贯穿始终,这是海洋教育内涵的基础。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应体现出海洋的自身系统和谐性,充分发挥海洋生态永续功能,将其应用于海洋教育指标体系中,维持海洋教育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对“和”的精神内涵体现。

1) 海洋的自我协调。海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自我生长、自我修复能力很强。其自然生态系统很完善,包括海洋植物、海洋动物、海洋微生物在内的海洋生物群落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环境之间进行作用,并通过自我调节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10]。海洋系统具有自净能力,即海洋环境通过自身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而使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

2) 人与海洋和谐共生。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认识是海洋教育产生的哲学基础。老子的“道法自然”虽然没有直接论述人与海洋的关系问题,但是却为古代海洋价值观寻找到了重要理论依据[11]。人与海洋和谐共生是人与海洋共同存在于地球上,相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融洽、调和、协同的趋势和动态的过程,体现在人对海洋的影响与海洋对人的制约。人与海洋相互依存、彼此协调。人从海洋中获取所需的资源和信息,同时利用新技术给予海洋保护和治理。海洋能够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为有了人而更加富有生机,更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在与人的交互中实现自身发展和演化[12]。海洋以其自有的运行规律展现给人类,自我承載能力在特定时间内是有限的,其内在有用性是人类不能创造的。人通过科学研究,掌握海洋的运行规律,在海洋自我修复能力之内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保持生态平衡,与海洋在和谐共存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不能无休止破坏,否则必然会受到海洋的报复。

2.3“容”——海洋教育的信息来源

海洋的包容性体现在两方面。(1)海纳百川。地球上的水,无论是涓涓细流、平静的湖水,还是奔腾的大河最终都流入大海,海洋包容汇集了大自然各种形式各种来源的水,容的过程表现的是水顺势而为的自然过程;(2)海洋容纳了人类生活及科技生产排泄的生活垃圾、工业废料、二氧化碳等,在其自身的能力范围内,进行消化和调节。

由海洋的自然之“容”进而引申出社会之容、人文之容、个人修养之容。中国传统文化就有着强大的包容、同化能力,经历了百家争鸣,慢慢接受各民族文化并吸收外来文化,自身体系越来越博大精深,形成以儒、道、释为主相互融合的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明海之所以浩瀚广大,在于能涵纳百川细流,通过教育使个人的修养要像海一样的广阔胸怀。

海洋教育贯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领域,是一个将这些领域知识交叉融合的研究过程,正需要具有海洋“容”的能力,才能使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知识借助海洋教育找到共享的领域,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促使海洋教育蓬勃发展。

海洋精神表现出来的“生”“和”“容”3个维度作为要素构成海洋教育系统,系统结构即是海洋教育的内涵,功能表现为海洋教育的外延,如图1(该图根据李曙华《从系统论到混沌学》第49页图[13]扩展。)所示。系统的3个要素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耦合在一起,彼此之间互有影响。“生”可以扩展“容”的能力,容纳信息量多、容纳力强,则能够推动和谐与共生(“和”),“和”又会促进“生”的发展;系统生命力指数(“生”)高可以保持和谐发展(“和”),“和”可提升“容”的能力,容纳能力增强,可以提供更多信息,增强系统的生命力。图1海洋教育系统的演化3海洋教育的外延

3.1海洋教育的外延

海洋教育的外延是反映海洋教育内涵的所有相关对象,涵盖海洋生物、海洋经济、海洋管理、海洋法律等一切与海洋相关的知识获取。李醒民学者将知识分为3大部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且自然科学中包含技术科学[14]。依此,将海洋教育按照知识部类扩展为海洋自然科学教育、海洋社会科学教育、海洋人文学科教育,每部类分为3个层面,具体参见表1。endprint

海洋自然科学教育主要包括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天文,以及技术类的海洋工程、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洋交通、海水养殖等[16]。数学属于自然科学的门类,海洋科学离不开数学,但是目前海洋数学知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和研究体系,也没有要形成一个知识体系的趋势,暂时将其排除在外。海洋社会科学教育涉及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军事、海洋法学、海洋社会学、海洋管理、海洋文化、海洋教育学等[17]。海洋人文学科是海洋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发掘海洋人文价值,以达到人受海洋启发后的心灵成长与自我修为,包括海洋史学、海洋考古学、海洋文学、海洋艺术、海洋宗教等。尽管海洋社会科学教育和海洋人文学科的发展和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发展势头不容小觑。随着人类越来越重视对海洋的研究,将会有更多与海洋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被发掘研究。本文先按照知识部类划分出体系,以方便与明晰以后研究方向。

海洋是一个复杂的自然体系,任何一个空间单元中常常可能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生物变化和地质的变化等,而这些变化又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因此,海洋教育的第一层面的3个子系统(自然科学教育、社会科学教育、人文学科)之间互有融合与交叉,第二、三层学科之间既层次分明又有趋同,界限并不是很严格。找到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点或者协同发展的方向,才能全面、系统地研究海洋问题。

3.2外延空间的拓展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以及适应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形势,迫切需要加强和完善海洋教育体系,一方面培养高水平的海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拓宽海洋人才来源[16]。由于海洋研究涉及学科众多,也有很多非海洋专业的人才发展为海洋科学家。因此,应当加强公众、青少年的海洋科学普及教育,在高校非涉海专业中增设海洋教育相关通识课程。按照对象和实施主体的不同,可以拓展为海洋科学教育、海洋科学普及教育(简称海洋科普教育),具体如表2所示。

因此,海洋教育既包含海洋科学教育的学科交叉研究,也包含海洋科普教育的知识体系、理论指标的构建研究以及海洋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合研究,还包括海洋意识培养的研究,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展开研究的体系,是由海洋科学教育和海洋科普教育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海洋科学教育为海洋科普教育提供教育素材,海洋科普教育的系统化实施可以推动海洋科学教育的发展,也可以增强海洋知识的理解力,又能够培养人广阔的思维模式,体现出海洋教育“生”“和”“容”的精神内涵。

4结语

海洋教育学是一门教育学科,隶属于社会科学门类,其突出人与海洋精神的结合,实现教育的认知、技能、情感等目标。同时,海洋教育也是一个众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横跨自然、社会、人文3大知识部类,除具备传统教育学的特质,还要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品性,即自然科学的客观“硬”事实和人文主观的“软”事实兼而有之[14]。因此,明晰海洋教育内涵与外延及其关系至关重要,内涵是外延的核心、基础与来源,外延是内涵的反映与拓展。海洋教育要以“生”为核心,和谐共生,协同、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逐步构建海洋教育理论体系,找到具有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搭建研究平台,以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教育系统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年报.日本充实中小学校“海洋教育”分析称内有深意[N/OL].(2014-08-14)[2016-12-29].http://www.chinanews.com/gj/2014/08-14/6490854.shtml.

[2] 马勇.何谓海洋教育——人海关系视角的确认[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35-39.

[3] 冯士筰.海洋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3-10.

[4] 李巍然.海洋教育新进展—2011年海洋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3:9.

[5] 季托,武波.台湾地区海洋教育研究核心议题与发展趋势[J].航海教育研究,2016,33(3):17-22.

[6] 王国良.试论儒家万物一体的自然观与生存观[J].社会科学战线,2010(8):63-68.

[7] 蕾切尔·卡逊.海洋传[M].方淑惠,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5-7.

[8] 蔡榕硕,齐庆华.气候变化与全球海洋:影响、适应和脆弱性评估之解读[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0(3):185-190.

[9] 乔清举.论《易传》的“生生”思想及其生态意义[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55-65.

[10] 王其翔.黄海海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11] 蔡丰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4(4):64-69.

[12] 李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0.

[13] 李曙华.从系统论到混沌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0-49.

[14] 李醒民.知识的三大部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J].学术界,2012(8):9-37+292.

[15] 王续琨,庞玉珍.海洋科学的学科结构和发展对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1):29-33.

[16] 國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海洋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

[17] 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磨合[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96-101+145.endprint

AbstractOcean education is the soft power of marine power strategy. Ocean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al science, which belongs to the social sciences. Its particularity is that it is a large number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ield across the natural, social and humanistic knowledge category. It is important to make clear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ocean Education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theory system of ocean education gradually. Firstly, under the premise of combing the concept of ocean education, the connotation of ocean education is given in the view of system thinking. It is that the sea spirit, "growing continually", "Harmony", "absorbing" is passed to each person, to cultivate a noble quality through a variety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Growing continually" is the core of ocean education and the driving force of its growth. "Harmony " is the basi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cean education. "Absorbing" provides information for the ocean education.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connotation, the extension knowledge system of ocean education is designed, which includes ocean natural science education,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 of the humanities. In the end, it discusses the extension of the space, which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cean science education and ocea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Keywordsocean education;connotation of ocean education;ocean science education;ocea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systematic thinking;ocean spirit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