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男装
2017-11-15赵爽
赵爽
话说民国肇端,气象一新,辫子剪了,相应的这男装也要更换。
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虽然在民国年间一直有人在穿,但是晚清时期那种耀眼的颜色、繁复的图案越来越少,色彩趨向于素雅的黑、灰、蓝、白色系。到后来,成套的长袍马褂主要出现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场合中,比如寿宴、婚丧嫁娶等“大日子”。在平常日子里,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只穿棉布长袍,内衬西装裤,脚着西式皮鞋。改良后的中式长衫比较合体,适合的人群也比较广泛,特别是穿长衫的知识分子,搭配有框眼镜、素色围巾,肘边常常夹着几本书,几乎是最标准的“民国风”。
纯西式的西装也逐渐开始流行,不过主要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影响范围一直不太大。这里边有几个原因:其一,西装为了凸显男性挺拔的体形,在裁剪上趋向于贴身紧致,所以穿起来虽然挺括,却没有中式长衫来得舒服随意。其二,更实际的问题是,西装的造价都比较昂贵,而且穿西装一定要内穿衬衫、打领带,这一套置办下来,所费不赀,中等以下人家,很多是承受不起的。在老舍先生的小说《离婚》中,富裕科员家庭的“少爷”张天真提出要做一套西装,报的价是一百块,这还是常礼服,他爹饶是小富(有三处小房),听了也是直皱眉。
就在此时,一种中西合璧的服装出现了——中山装。
关于中山装有很多传说,但不管是哪一种,都与孙中山先生有关,中山先生既是中山装的设计者,也是倡导者。
关于中山装的蓝本,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日本士官生服。这种衣服的样式我们今天在日剧中还能经常看到,其实就是日本的男学生装。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在很多方面“西化”得相当彻底,比如军装、警察等公务人员的制服,还有学生装,共同的特点是式样大方、剪裁合身,其中的学生装没有军衔、领章等饰物,小立领,没有风纪扣,式样更加简洁。中山先生曾多次流亡日本,在日本期间,除了和服,也喜欢穿学生装,所以就有了中山装以日本学生装为蓝本的说法。也有人说中山装起源于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是一种青年装),据说是小立领,三个口袋,中山先生请裁缝加了一条翻领,口袋也从三个变成了四个。后来,下面两个口袋还被设计成容量较大的“琴袋”,方便放钱包、笔记本,非常实用。这个来源也是说得通的,因为中山先生和南洋的华侨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华侨的服装为蓝本也很正常。
中山装因中山先生的倡导,在民国官员中普及率很高,后来被规定为礼服之一。它的造型规整挺拔,较之稍显文弱的中式长衫,更能够凸显男性的成熟、干练;穿着起来又比西装简单,省去穿衬衫、打领带的麻烦。(摘自《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