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新课导入的情境创设
2017-11-15贺小群
贺小群
新课的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引人入胜的语文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导入新课的一些想法。
一、设置悬念,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在设计课堂导语时,先用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搭设学生思维向更宽广的境界飞跃的平台,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用“刘兰芝聪明美丽,勤劳善良,温柔贤惠,知书达礼,样样都好,那么她究竟因何而被休弃的呢?”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起,对这篇文章有了浓厚的兴趣。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故事,创设情境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学生兴趣,诱发美感的重要保障。学生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注意力并不是最为集中的,导语作为过渡,有时可先宕开一笔,采用“曲径通幽”的方式,用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如讲故事开始,这样能很快地把课堂导入到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中,又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对于学生来说,要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往往需要一种氛围,需要一种感情环境,而与文章有着紧密联系的故事能很快将学生导入到一种理想的课堂氛围之中。
比如讲《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先讲《红楼梦》第一回的两个故事:女娲补天、木石前盟。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贾宝玉随身佩带的“通灵宝玉”。“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这顽石即天庭的神瑛侍者,曾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用一生所有的眼泪回报他。这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前缘,在林黛玉初见贾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象在哪里见过一般”的感觉:宝玉也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不能好了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鲁迅先生說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差;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然而,兴趣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具有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的特殊作用,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进而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能充分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声”激情。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动听的朗诵,悦耳的语言,能让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体味语言、声韵之美,把学生引入语言描绘的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意境。比如,教《项羽本纪》时,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以“景”激情。学习《兰亭集序》时,我们先欣赏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雄逸流动的艺术美,真是“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再欣赏充满古代浪漫情怀的“流觞曲水”图,心游神荡;然后欣赏语言描述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兰亭美景,只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竹木萧萧,流水潺潺;物我同化,心境澄明。再来理解课文,学生兴趣盎然,不仅获得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以“影视”激情。学生对影视比较喜爱,利用影视中的片段、细节、画面导入,学生有感性认识,较直观,可以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如教《刺客列传》时,让学生先去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学生一下子就能就说出了许多相关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悲怆感情。
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深刻体验教材内涵之美。
四、创设人文意味的情境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高度重视美的熏陶,努力实施美的教育。
“文质兼美”的课文,通常能激发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这种审美的心理期待正是教师实施美育的最佳时机。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采取有效方法,创设课文需要的情境,将审美期待这种内在情绪外化为审美注意。比如,教《念奴娇·赤壁怀古》,不妨这样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在这里,他还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观赏古人笔下的赤壁,聆听古人心灵的独白……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然,毫无雕饰,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易于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从而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总之,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地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让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结合教材实际,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感兴趣,又密切结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