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药就在米甏里
2017-11-15胡展奋
胡展奋
本草纲目“人部”共列人药37种(发、乱发、头垢、耳塞、膝头垢、爪甲等),有人据此非议李时珍口味太重,甚至斥为“糟粕”,其实是对李时珍的误读,因为你没有细看下去,书中是斥其“惨忍邪秽”“甚哉不仁也”的——不正是李时珍的态度吗?虽然“不仁”,但他并不否认这些确实是药,仍出于文献的备要而记录。内中的奥秘说不定将来的科学能解开,我们还得感谢他的记录呢。
不过,中药材里最“寻常”的我认为还是五谷,所谓“药食同源”,当年沪上“以米为药”最为精湛的当数张镜人先生。
曾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的张镜人乃全国首届 “国医大师”之一(沪上三大国医,另外两位分别是裘沛然、颜德馨),以擅长治疗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炎、尿毒症、红斑狼疮,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肾功能衰竭而驰名全国。他住新华电影院后面的“新式公寓大楼”里,我曾多次上门采访请益。
张镜人那时六十开外,举止儒雅,肤色白皙,神态雍容。某日,一面目姣好的女士求诊,自诉眼干、鼻干、口干、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而且口气腥膻,安静时,自己都能闻到,用桑叶贴大陵穴,又含服白豆蔻、丁香都无效。自己是搞文艺工作的,简直没法出门。张镜人听了默然,为之把脉,又看了舌苔,良久,为处一方:新大米100克熬粥,日食2次,续方15天。忌食一切荤腥。
患者大奇,我亦大奇,病人走后便问:“口臭乃顽症,丁香、豆蔻都投之罔效,这区区大米能治顽症,那药房岂不是要开到米店里去?”
张镜人对我抬抬眼皮,慢悠悠地说:“没错,你可知妙药就在你的米甏里。大米,古人奉为‘五谷之长,性平,无毒,《黄帝内经》认为能为人体补充强大的能量(谷气),与父母赋予的先天之气同样重要,《本草纲目》《普济方》《肘后方》等中医典籍都十分推崇大米的滋阴功能,清代学者赵学敏所撰的《本草纲目拾遗》说‘米油,力能实毛窍,最肥人。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熟地,乃补血滋阴名药,大米的滋阴功能竟然超过熟地,你还小看它吗?世人懵懂,大都以其不过为一种粮食而已,岂知用之得当,实乃一味良药啊。”
我听了将信将疑,和張镜人约好,半个月后再来。届时,我又见到了那女子,奇了,仅仅相隔旬余,不啻换了一人,面色白亮,精神焕发,一见面就诉苦,半个月不吃肉,日子非常难过,所幸心烦失眠的症状明显改善,口臭也没了,唯小便味道很难闻。张镜人听了莞尔,说:“身体里的龌龊总要寻地方跑啊,从口腔释放,肯定不是正常渠道,现在小便难闻,恰恰是废物改道了,下泄是正道。再吃三天粥就全好了,你就开荤吧!不用来了。”
见我挢舌难下,张镜人俟患者一走便说:“这位女同志,阴虚血亏很典型,‘虚则实之,阴虚解决了,血亏也就扭转了,新大米的滋阴补血功能你见识了吧!体虚之人进补,米汤的补益功效并不输给昂贵的人参,故有‘穷人的人参之称。当然,若等量视之,米汤之功要比人参弱很多,然它可大量服用,而且不像人参,多服上火,我要她日服100克(2两)大米所熬的粥,对一位女同志而言是很大的量了,但贵在坚持,她成功了。”
见状,我对那“贱如泥”的大米不由得刮目相看,便问大米还有什么功效,张镜人还是抬抬眼皮,轻轻地说:“那太多了。我平时收治的病人,以各种胃病居多,如果是比较严重的胃溃疡,我往往建议病人每天三餐都喝浓稠的米汤,不吃一粒米,连续一个月一般就明显好转,更多的甚至痊愈了。为什么呢?因为胃溃疡有创面,如果天天有不易消化的食物从创面通过,好比一条修好的马路总是频频被打开,愈合的难度可想而知。大米通经络,经络一通,凡事好说。”
催奶,浓米汤是最好的,胜过鲫鱼汤;退小儿高烧,浓米汤的效果是挂盐水的2倍(但是忌螃蟹、烧烤和糯米食品);浓米汤调月经,如果女同志肯配合,不吃冷饮和海鲜,往往也效如桴鼓;更奇的是,很多不肯吃米饭的育龄妇女总是不孕,一旦“多吃米饭少吃菜”,马上就怀上了——虽然不孕的原因很多,但是赶时髦,不吃饭无疑是不孕的重要原因。
至此,我真是佩服得无话可说,这甏里的,平庸得不能再平庸的大米,我们常常一不高兴就倾入泔脚,怎么一到名医手里就能治病救人了呢?世间还有多少被遗弃被糟蹋的异质良才?
张镜人闻说也叹了口气,说:“大米还能排毒、去湿、清火、止咳、治过敏呢,古时军中,士卒患疽痈毒疮,或者刀枪箭伤,用‘新炊饭(刚煮熟的大米饭)立刻敷上,不知救活了多少军人!可惜现世之人总是因为它太容易得到而不当它一回事,仔细想想,它是种子,能够长成茁壮的作物,该有多全面的营养和旺盛的生命力!新鲜的大米,刚熬成粥时,往往是浅浅的碧绿色,《易经》里叫‘震色碧,什么意思呢?震为雷,震卦代表的一类事物特征就是跳动不息,大米先天便具震卦之气,是不是提示着我们,碧色的东西无不意味着新生和活力呢?”
张镜人离开我们已经8年了。犹记得当年他送我出门,信口谈到苏东坡对大米的热爱:“夜甚饥,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我至今仍为当初对大米的无知而汗颜。(摘自《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