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社区营造理论研究
2017-11-15侯婷
侯 婷
城市居住社区营造理论研究
侯 婷
城市居民社区具有人口密度高、居民异质性强,流动性大;具有复杂的经济系统;社区内居民生活方式多样,人与人之间关系淡漠;需依赖规范化的社会控制机制,社会整合度较低的特点。推动社区营造不但可以解决困扰城市社区建设的诸多难题,而且对于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城市社区营造的内涵与本质研究为基础,探究社区营造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社区营造 社区设计 社区培力
一、社区营造的诞生及发展
(一)社区的概念
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在《共同体与社会》(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一书中提出,一切亲密的、秘密的、单纯的共同生活都可以被理解为“共同体”,在共同体中,人们休戚与共、同甘共苦。我国关于“社区”的概念是费孝通等一批学者引入中国的。中国学者普遍认为社区要包含:共同的地域空间、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利益和共同情感四个因素。因此,社区可以被定义为是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共同利益和共同文化与价值观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
(二)社区营造的诞生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提出“社区营造(Community Building)”的概念,在90 年代由日本传入台湾,随后台湾文建会在1993年提出了有关“社区总体营造”的概念,它成为地方文化运动的代名词。陈其南在1994年从日本的近江八幡市考察完“造町”成果后,将社区总体营造定义为:“社区营造是运用社区既有的条件与资源,凝聚居民的共识与创意,使生活更美好、环境更优雅,子孙可以世代相传,不虞匮乏的具体行动”。
二、城市社区营造的内涵与本质
(一)城市社区营造的内涵
城市社区营造是以政府治理为主导、居民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动力,健全社区管理体系、整合社区资源、增强居民自治能力,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力图实现社区文化、空间环境的和谐有序,形成良性社区共建共享机制的实践过程。
城市社区营造的立足点在“人文”上,它以服务群众为根本,着重突出社区内广大居住人群的多层次生活需求,强调自下而上的社会公平与民主参与,以社区文化建设为引导,关注社区资源配置及整合,社区人居环境优化等。以社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为建设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社会稳定的基础保障。
(二)城市社区营造的本质
1、居住意象的构建
汉语字典将“居住”一词定义为较长时期地住在一个地方。辞源学将“居住”一词解释为平静地处于受到保护的地方之中。古人认为“居住乃心性之器”,它体现了人们的心身归属于特定的生活环境,这个特定的生活环境是使人产生归属感、安全感的场所。居住社区营造的过程就是居住意象建构的过程。
2、社区意识与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营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自下而上”实现社区参与,即以社区行政部门为引导,充分调动社区成员对社区事业的关心和介入,增大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培养社区成员的自助、自治能力。社区营造的内容要扎根本社区实际的需求,通过听取社区成员心声,共同制定社区建设计划,推动社区发展。社区意识从本质上来讲,它是社区公民的一种民主的主人翁意识的体现。社区成员将所属社区看成是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共同体,对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责任感。
社区文化的相关研究在我国兴起于80年代中期,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社区文化的内涵做出了界定。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编》将社区文化分为精神生活方式和物质生活方式两方面内容,其中精神生活方式主要包罗人们的信仰、价值、规范结构方式;《中国大百科全书》从较为狭义的角度将社区文化定义为通行于一个社区内的特定文化现象。社区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社会文化在社区居民生活中的反映,因此,社区文化建设要以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为旨,以提高社区成员素质、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为基础,从而提升社区综合文明程度。进行居住社区的营造就是对社区文化的创造与延续。社区文化的地域性、融合性、共享性越鲜明和完善,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就愈强,社区意识也就越明确。
三、社区营造的原则和方法
(一)社区营造的原则
城市居住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营造工作不仅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而且与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城市基层和谐稳定有关密不可分的关系。社区营造旨在以政府为导向,整合社区内各类资源的同时,发挥其深远的社会文化功能,切实体现对社区内成员的人文主义关怀。
1、坚持党的领导,固本强基
加强基层社区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带领群众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确保社区营造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2、坚持一个整体,统筹兼顾
城市居住社区作为构成城市元素的分子,其结构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这种整体性既体现在社区内各组成要素的共存性,又体现在社区系统结构的层次性和复合性。社区营造要注重以人为本位,从更全面、更深层次的角度对“社区成员与社区环境的关系”及“社区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营造与引导入手,对社区内社会结构、居民生活、交往行为、文化观念等方面进行多维的关注、剖析与探求。
3、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社区营造是群众的公共事业,必须调动居民群众关心社区发展、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扬民主,广泛进行协商,增强居民法治观念,促进民主自治。从而创建共同参与、人人尽力、集体共享的良性社区人文环境。
4、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都存在有较大的差异,社区营造要立足各地自身资源禀赋、基础条件、人文特色等实际,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实现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有机结合,加快形成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社区营造模式。
(二)社区营造的方法
社区营造就是要政府诱导、民间自发、社会组织帮扶,使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帮助解决社会福利、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问题。
第一,健全社区营造体系。首先,社区营造离不开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成立社区党员代表委员会,根据本社区实际情况,制定社区党组织领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工作的相关制度,以党组织成员为推行社区营造工作的带头人,听取居民意见,了解居民心声,服务社区民众,统筹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其次,加快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行及管护,为社区营造工作提供基础。再次,社区营造工作离不开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将社区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及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统一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统筹里去,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成员结构稳定的高素质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
第二,创新社区居民参与体制。推行居民选举制,依法建立社区居民委员会,设立“院长”、“楼长”、“栋长(单元长)”等居民自治组织,解决社区内居民群众的实际困难与矛盾纠纷,推行“共同管理、自我教育、自主服务、集体监督”的创新文明协商方式,促进实现社区居民民主自治。
第三,加强社区文化引领力。社区文化建设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居民公约,关注居民群众的道德意识培养,加强社区成员共创共建的自觉性。社区文化建设要具有包容性,既要发扬传统文化,也要接纳现代文化,做到雅俗共赏。强调社区文化力意识,社区文化创新意识和特色化意识的培养,以社区为基层文化活动阵地,发挥社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尊重社区绝大部分居民群众和组织团体的意愿和利益,制定符合本社区文化长足发展的战略任务。坚持以德树人,将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社区党组织及专职社区工作人员整合在一起,成立社区道德评选委员会,评选社区道德模范,褒奖社区善行义举,引导社区居民崇德向善,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及参与社区营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侯婷,柳厚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新丝路,2016(7).
[2]谢晶仁.社区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理性透析[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3]王彦辉.走向新社区: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72~74.
[4]边燕杰,陈皆明.社会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6/12/content_5201910.htm,2017-6-12.
[6]卢思岳.台湾社区营造的实践与反思(上)[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213/23/39439681_628805190.shtml.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侯婷(1981-),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