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人口规模、结构现状的分析研究
2017-11-15侯亚娟
侯亚娟
青岛市人口规模、结构现状的分析研究
侯亚娟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调整,青岛市人口再生产方式进入低出生、低增长的现代型,人口结构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通过人口规模、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三方面,对青岛市人口结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进行城市布局,完善公共服务,吸引外来人口,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等建议。
人口结构 人口再生产
近几年来,青岛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10011.29亿元,人均GDP达到109407元。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体制与制度创新、结构转型、资源优化配置等有关系,但是人的因素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总人口规模、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三方面对青岛市人口结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
一、青岛总人口规模及变动状况
(一)人口规模快速增长
人口数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情国力的基本信息。从建国以来,青岛市人口数量趋于不断增长的趋势。青岛2005年-2016年常住人口规模变动情况显示,在12年间,青岛市常住人口由819.55万人增至920.6万人,增长了100.85万人,增幅为12.3%,常住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与青岛市经济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外来人口有关。
(二)人口再生产已进入低出生、低增长的现代型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青岛市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过渡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现代型的历史性转变。1962年青岛市人口出生率高达37.77‰,死亡率为12.7‰,自然增长率为25.07‰,属于建国以来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接近最高值,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典型的过渡型,经过近20年的演变,青岛市人口出生率迅速降低,死亡率稳中略有下降。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青岛市人口出生率有几次波动,但波动的幅度逐渐变小。2016年,因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人口出生率出现暂时的上升态势,但还属于典型的“三低”型。
出生率的高低是决定人口自然变动的重要因素,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实质上就是控制人口出生率水平。从2014年生育政策调整,“单独”限制放开,到“二孩”的全面放开,青岛市最近几年将经历另一个人口出生高峰。另外,人口死亡率也是人口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口死亡率水平一方面受社会经济、医疗卫生和科学技术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人口自身的特性,如性别、年龄和遗传基因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青岛市人口死亡率一直保持在6.7‰左右的低水平,这反映了青岛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青岛市人口死亡率仍将保持在较低水平。
(三)人口数量的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
长期的低生育水平使迁移、流动人口成为决定人口总量规模和人口分布的主导因素。从2000年到现在,青岛市户籍平均净迁入人口占人口增量的比重占到68.%以上,自然增长比重为32%,表明从2000年以来,青岛人口增长以迁移增长为主导。青岛市近13年间人口增长中,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所占比重变化情况。从2000年以来,机械增长所占比重波动变化较大,最高值为2003年,机械增长占人口增量比重为93%,最低值为2010年,所占比重为14.75%,但整体上,人口数量的增长还是以机械增长为主。随着青岛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迁入,迁移方向已经由原来的市区为主,逐渐变为向市区周边延伸。
二、人口结构
(一)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步伐加快
年龄构成直接影响着人口变动和再生产速度。1982年以前,青岛市老年人口系数、老化指数、年龄中位数属于成年型,少儿人口系数低于30%,属于老年型,既青岛市1982年以前的人口属于成年型,并且开始接近于老年型。到1990年,除年龄中位数低于30岁,其他指标均属于老年型。到2000年,所有年龄结构指标均属于老年型,青岛市人口已完全进入老年型人口类型。据《青岛市劳动力资源现状报告》显示,在2014-2016年间,青岛市户籍劳动力总量不断下降,2016年劳动力人口为438.1万人,比2014年减少了11.7万,减少幅度为2.6%。从劳动年龄结构来看,2010年40岁及以上劳动力占劳动力资源总量的31.65%,到2015年该比例增加到45.4%,接近劳动力总量的一半,青岛的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明显。
青岛人口老龄化,与青岛市较低的生育水平、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人口总量低速增长、人均寿命日趋延长等因素有关。综合青岛的出生和死亡情况,可以发现,青岛市老年型人口结构会维持很长一段时间。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青岛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7人减少了0.18人,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会随之逐渐升高。青岛市经济和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也为青岛市民的人均寿命延长提供了有利,据青岛市卫生计生部门统计,2016年青岛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0.92岁,人均寿命的延长,增加了老年人口所占比重。
(二)人口性别结构
1、总人口性别比偏低
性别比是一定时间、一定地域范围内,人口总体中的性别分布及其比例关系,其正常范围一般在102至107之间。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青岛市2010年总人口性别比为100.58,其中城市总人口性别比为100.37,镇性别比为99.40,乡村总人口性别比为101.13。从2006年以来,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龄女性越来越多,直接影响了青岛总人口性别比,同时,青岛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这些外来人口在数量上女性比男性多,这也加速了总人口性别比的快速下降。
2、出生人口性别比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人口性别比反映某年出生的婴儿中男女两性的对比比例关系,它是影响总人口性别比的重要因素之一。近两年来,青岛市出生性别比都在正常范围,而且有越来越低的变化趋势。二孩出生性别比一直是影响总出生性别比的一个重要因素,从2013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意识逐渐改变,加上卫生计生委积极极推行“关爱女孩”,禁止非医学的胎儿性别鉴定等政策的出台,出生性别比逐渐趋于正常范围。尤其是近两年生育政策调整,从取消生育时间间隔到“单独”放开,再到“二孩”的全面放开,二孩出生比例逐年上升,二孩出生性别比反而以每年3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出生性别比与人口政策息息相关。从城乡区别来看出生性别比,在2015年之前,一直都是农村出生性别比高于城市,从2015年开始,出现了农村出生性别比低于城市,其原因为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人们看重男孩的意识逐渐淡薄有关。
三、人口结构建议
(一)进行城市科学规划布局,引导人口合理迁移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根据不同区市的情况,综合考虑区市的现实基础和资源条件来确定适度规模,合理进行空间布局。积极推进次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小城镇以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专业、专项规划,加强中心城区的城市设计,健全完善青岛市城乡规划成果体系。有序推进“多规合一”,促进各项规划的衔接、整合,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完善相应配套设施,引导人口有序迁移。
(二)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吸引外来人口,提高总人口性别比
青岛的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但每年迁移数量与人才需求不相符。为增强经济活力,协调总人口性别比,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要重点引进和产业发展方向相适宜的优秀人才,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吸引优秀的、处于黄金劳动力年龄段的人才,为青岛的经济建设增添助力。同时,还需要更好的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给流动人口创造一个宜居的环境,让他们更好的融入青岛。
(三)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
青岛市人口已完全进入老年型人口类型,要积极开展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加快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性、综合性和前瞻性的理论研究,制定相应的老龄政策和养老措施,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要发展老年卫生保健、老年娱乐、老年教育、老年护理等老年型产业,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要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体市民老年期的健康水平,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
[1]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意见[Z].2016-5-12.
[2]青岛市统计局.2016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7-3-9.
[3]孙连营.青岛市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对策[D].青岛:青岛大学,2009.
青岛市卫生计生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