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动画电影的角色塑造

2017-11-15朱小英

电影文学 2017年23期
关键词:动画电影动画民族

朱小英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中国动画电影发展起步较早,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动画大国。本文将从动画电影的角色塑造问题入手,深入探讨国产动画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的机遇和挑战。

一、民族元素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不计其数,如同一座丰富的文学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在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多电影中的角色或者情节均直接取材于其中。如《阿凡提》的主人公是新疆维吾尔族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哪吒闹海》《铁扇公主》等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受民族文化影响,我国的动画角色塑造体现出了本民族文化特征。

首先,国产动画影片中的角色在性格上明显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儒家文化在中国影响深远,它所强调的社会责任感已经融入我们民族精神的深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救世观是动画电影中常见的主题,在角色的塑造上也自然而然的融入了这种文化要素。如《少年岳飞》以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事迹为原型,大力弘扬其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影片从岳飞的成长故事讲起,适当加以虚构,使岳飞从一个寒门少年成长为文武全才的英雄人物的历程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其次,国产动画角色的形象塑造也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都离不开它的文化土壤,例如,日本导演高畑勋的动画电影,就充满了物哀之美和幽玄之境,反映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中国动画同样如此。其生长于中国独特的文化氛围之中,与古老的民族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的民间艺术如剪纸、年画、皮影等都可以作为动画角色塑造的灵感来源。例如,早期中国动画电影的形象设计的灵感很大程度上源于戏曲脸谱,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视觉形象上颇具东方特色。《骄傲的将军》中的大将军、《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角色,受中国传统戏曲脸谱艺术的影响比较明显。一部分动画则从中国传统水墨画中获得灵感,比如《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角色造型表现出中国传统水墨绘画的写意特征。这些都代表了中国早期动画取得的重要成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部分文化精髓永远不会过时,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发扬光大,向更多的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二、西方元素

时代在不断发展,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动画电影同样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而角色的塑造也要与时俱进。一味地沉浸在固有的、过时的审美观念中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可,终究会被时代淘汰。国产动画电影的角色塑造既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也要具有时代气息,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经典的动画角色。当前,国产动画电影相对落后,对美、日等动画大国的经验进行借鉴,是很有必要的。美国动画电影就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吸收他国文化,并融合进自己的表达形式中。同样是表现武侠精神,带有浓浓中国风味,但是又带有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内涵的《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将美国动画热衷于表现的亲情和成长与日本电影传统和城市文化结合的《超能陆战队》等,皆是其中的代表。在《花木兰》中,木兰在形象上有着典型的东方人的外表,但究其本质则是地地道道的西方文化。而到了《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好莱坞则将中国元素进行融合、吸收,甚至将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融合在角色性格中,这说明了美国动画电影对中国元素的利用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以上谈及的几部电影在国际市场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这为国内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对西方元素的借鉴已经非常普遍,但全盘西化的情况也愈演愈烈,动画电影存在偏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现象,以至于产生严重的“水土不服”的后果。以《魔比斯环》为例,影片讲述了男孩杰克努力寻找失踪的父亲的故事。影片导演格兰·枈卡、编剧琼·吉劳德皆为西方人,故事内容中的时空通道“魔比斯环”,距地球数百万光年的星球——拉菲卡星等,都是典型的西方科幻背景,故事内容比较平庸,而人物形象也非常西化。虽然影片堪称制作技术精良,但国内观众并不买账,这也使影片一亿多的巨大投资血本无归,这正是没有仔细研究国内市场的结果。

三、角色塑造的展望

2015年以来是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关键时期,陆续上映了《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小门神》《大鱼海棠》等优秀的影片,给国产电影的发展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国产动画电影历经多年的沉寂期之后即将走出阴霾,迎来美好的未来。

2016年由王微编剧并执导的《小门神》上映,影片取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再一次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特有的魅力。虽然在题材上充满了独特的东方神韵,影片的美学风格也符合观众对民族化的期待。但该片在主题思想上却充分地体现了现代化,融合了时代特征,是对神话故事的现代化改编。影片将高高在上的神仙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天庭拟人化,完全按照现实世界的方式展开,用“下岗”这一时髦的概念隐喻传统文化的失落。影片既可以看作是一个民族对古老的神话传说的集体回忆,具有浓厚的情怀,同时也可将其视为传统文化的回归。《小门神》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新方向,只有深深地扎根于传统文化,兼容并包、与时俱进,才能够创作出真正受观众喜爱的角色。

此外,国产动画电影也不能故步自封,应不断吸收、利用他国文化中的先进元素,达到为己所用的目的。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东方文化以内敛、含蓄为主导特征,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开放、包容,这种不同的文化特征也影响到动画角色的性格塑造。国产动画影片中角色的性格偏向于单薄和程式化,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对立”的特征。好人就是“高大全”的形象,坏人就是十恶不赦的,这样的两极化性格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角色也因此失去魅力。反观西方动画电影中的角色,性格要生动得多,不管是科幻题材还是动物题材,其中的角色性格都是多层次的,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人与坏人的区别,即使是反面角色,身上也会有吸引人的闪光点,主角也不都是完美无瑕的,容易给观众以亲切感,角色的魅力因此得以提升。

从最早的戏剧化的孙悟空形象到如今的《大圣归来》,从《小蝌蚪找妈妈》中写意的角色到三维动画《摇滚藏獒》,一个个色彩鲜明的动画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究竟什么样的动画角色才能够成为经典,这是困扰绝大多数动画工作者的难题。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动画电影唯有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掘本土题材,创造具有民族品牌的动画角色,同时吸收、融合西方文化元素,不断提高我国动画角色塑造的艺术水平和技术水准,才能够促进我国动画产业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动画电影动画民族
我们的民族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动画发展史
动画电影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多元民族
我是动画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