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事件改编电影研究

2017-11-15宫春洁于正玉

电影文学 2017年23期

宫春洁 于正玉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电影诞生之时,受限于技术和“售卖”方式,只是“杂耍电影”,直到有了文学的介入才跻身“第七艺术”的行列。此后,除了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相继被改编成电影以外,新闻事件也成了电影改编的热门素材。在世界电影史上,最早将新闻事件改编搬上大银幕的是1898年法国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他把1897年希腊与土耳其战争的新闻拍摄成电影片段《哈瓦那湾战舰梅茵号的爆炸》。在我国,早在1921年,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就是改编自1920年轰动上海的一则新闻——上海洋场恶少阎瑞生谋财害命案。

近年来,随着网络“新闻”的高度发达,弱势群体被广泛关注等原因,由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获得了市场和口碑的双丰收,如《亲爱的》和《失孤》重拾了社会公众对人口拐卖的关注;《湄公河行动》票房突破11.8亿元,观影人次超过3700万,激发了观众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由此可见,新闻事件改编电影虽由来已久,但新闻与电影间的渗透和颠覆依然是当代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一、新闻渗透电影——新闻的IP化

大众媒体或自媒体上的热点新闻、深度报道或人物专访,因为有着完整的叙事脉络,往往更容易被改编成电影。被誉为第六代旗手的张元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妈妈》(1989年)的剧本创作者就是根据新闻报道创作了剧本,王小帅的电影《左右》则取材于《成都商报》的报道。[1]此外,《盲井》《马背上的法庭》《可可西里》等极具社会现实意义的优秀电影,均改编自《南方日报》的新闻报道或我国西南等地的真实新闻事件。如此说来,在IP界,除了动漫和网络文学,新闻IP(intellectual property)虽然很少被提及,但早已变成一个极具开发价值的概念。

从新闻IP化在影视方面的实践情况来看,社会新闻由于涉及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相关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和社会风貌等方面的报道,具有广泛性、生动性、趣味性以及富有人情味等特点,比政治新闻、科技新闻和文化新闻等新闻类型更适于进行电影改编,具体来说,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合理清晰的故事脉络

社会新闻严格遵循新闻六要素“5W1H”,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如何(How),一则新闻可能人物平凡普通,背景贴近生活,但极有可能反映的就是一个或一系列曲折离奇的故事。正如陈可辛对其执导的《亲爱的》做出了如下评价: “这个峰回路转的故事,要是没有真人真事的话,编剧绝对编不出来的,因为根本不可能被想到。”

2016年美国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同样也是改编自真实的新闻事件。《波士顿环球报》2002年1月6日刊登了《教堂对神职人员亵童案放任多年》,掀起了该报“聚焦”报道组对神职人员猥亵儿童系列调查报道的序幕,调查揭露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超过130人投诉过前神职人员约翰·吉欧根猥亵儿童,范围横跨6个大波士顿教区,受害者通常是男性中小学生,最小的年仅4岁,整个案件持续时间超过30年。当时“聚焦”的调查还发现,早在1980年甚至更早,大主教区就已经掌握了吉欧根猥亵儿童的大量证据,但依然对其委以重任。自1997年开始,大主教区甚至还解决了50件左右针对吉欧根的诉讼,赔偿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但教区强行隐匿诉讼案件相关信息,吉欧根令人发指的行为恐仍在继续。通过《波士顿环球报》近一年锲而不舍的追踪调查,最终约翰·吉欧根被判处10年监禁,波士顿天主教区支付史上最大赔偿金约13亿美元给当年的受害者,天主教也因此改革教会管理体制。影片自2015年11月上映以来,斩获了金球奖最佳编剧、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等多个编剧和原创剧本奖项。可见,社会新闻合理清晰的故事脉络是新闻事件改编电影成功的基本保障。

(二)热点新闻的高关注度

从新闻选择的角度来看,导演和编剧需要依据新闻价值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即新闻的新鲜性、接近性、重要性、显著性和趣味性等。[2]一般来说,热点社会新闻的几大新闻价值要素都较为丰富,以此类新闻为依据进行电影改编,并在改编的过程中上升到伦理、社会或法律的层面,影片越容易获得关注。

2003年4月, 由独立电影导演李杨执导的《盲井》在德法等国上映,影片还原了一起曾经震惊全国的特大矿洞诈骗杀人团伙案:1996年3月至1998年8月间, 以王武和、郑吉宽、潘家富等人为首的犯罪团伙,以介绍农民工到小煤窑打工为由,将受害人骗至煤窑下,采用凶器击打、煤车冲撞、制造爆炸等凶残手段杀害110余人,并冒充受害人家属向矿主索要抚恤金。罪案发生在江苏、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的小煤窑,诈骗抚恤金达200多万元。案件引发了极高的社会关注度和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是当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挂牌督办的案件。影片上映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获得了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第4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跨媒介改编剧本奖等多项提名和奖项。

二、电影颠覆新闻——拓宽二度创作空间

把新闻事件改编成电影,并非把新闻事件进行简单的情景再现,而是对新闻事件进行二度创作。

(一)对新闻故事、对话和细节的改编

一般来说,报纸上的新闻报道篇幅多在1000字上下,新闻特写、新闻综述和新闻调查的字数也通常限制在3000字以内,而广播、电视和网络上的新闻专题也通常在30分钟以内,但一般电影的长度在90到120分钟之间,120分钟以上的超长电影也屡见不鲜。可以看出,新闻报道的字数和时长远远低于电影长度的需要,这就需要编剧从多角度对新闻报道进行丰富。

第一是对故事内容的改编。有些新闻报道只有基本的故事框架,编剧可以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填充故事内容,而有些新闻报道虽然内容和情节较为充实,但需要编剧以满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进行改编。如2015年上映的爱尔兰电影《房间》,改编自爱玛·多诺霍的同名原著小说,讲述了一个女孩被邻居所骗,被囚禁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长达7年的故事。而小说作家的创作灵感则来自发生在奥地利东部阿姆施泰滕镇的一起父亲非法囚禁、奴役、强奸亲生女儿长达24年之久的真实案件。小说和影片都选择避开了犯罪的部分,躲开残忍和恶毒,而是选择从孩子的视角,着力探讨受害者的精神世界。

二是对旁白和对话的丰富。短消息中通常没有对话,新闻特写和新闻综述中往往也只有几句对话,而电影中的对话和旁白是推动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因此,对话改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闻事件改编电影的优劣。如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这部在猫眼和豆瓣等网站都被评出了碾压式高分的“神作”,其新闻原型Mahavir曾是印度知名的摔跤手,年轻时拿过全国摔跤冠军,毕生梦想是成为世界冠军,可惜自己没有儿子接班,便培养几个女儿摔跤,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和阻力,将四个女儿中的三个培养成了世界冠军。电影在国内上映后很多经典台词引起热议:“我不会放弃我的梦想,记得出一次错就可能痛失奖牌”。“记住!你爸我,不是每次都能来救你。我只能教你如何去战斗,而真正在战场上,只有靠你自己,付诸努力,挽救你自己。”里面一个14岁的年轻小姑娘嫁人时说:“以女儿身降生的一刻起,就注定与锅碗瓢盆为伍,终日操持家务,待到二八芳华,便要嫁为人妇。至少,你们的父亲把你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他为你们遮风挡雨,他为你们忍辱负重,他就是为了让你们有自己的将来,有自己的人生,他又有什么错呢? ”影片通过这些对话和旁白,把个人梦想、国家荣誉、家庭感情和女性自立四大主题很自然地包含于故事之中,使电影在励志的同时又不乏温情。

三是对细节的还原和演绎。由于新闻篇幅的限制和新闻真实性的要求,诸多细节在新闻中不能或不应该得以展示,而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则可以突破这一障碍,通过细节的把握使故事更立体丰富。电影《湄公河行动》是根据“10·5湄公河惨案”改编的警匪动作片,作为主旋律影片,主演张涵予成功地塑造了缉毒队队长高刚铁面无私的“硬汉”形象,但在他冷酷严峻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细腻柔软的心,从他与女儿多次视频互动的小细节中可以看出其慈父的一面,他对警犬啸天这一“特殊人物”的每一次投食、触摸、指挥,都流露出其深厚质朴的感情。[3]

(二)演员对自身和角色的颠覆与延伸

一部电影的成败和演员的表演密切相关,影片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都需要通过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诠释来体现。演员有本色演员、性格演员和特型演员之分,与本色演员和特型演员运用自身条件优势塑造与自身相同或相似的形象不同,性格演员需要具有精湛的演技,能够按照角色性格进行各不相似的人物形象创造。一般来说,资深大牌明星已经达到或接近性格演员,更能释放角色的张力。

从近期两部题材类似的新闻事件改编电影来看,二者在主角的挑选上也都做了类似的选择。《亲爱的》中的女主角村妇李红琴由“小燕子”赵薇饰演,成名后的赵薇在影视作品中多以时尚形象示人,却在影片中颠覆个人形象出演,除了迎合市场之外,也扩宽了其自身的戏路。故事中的李红琴“极大地符合了中国传统苦情戏的设定,极大地唤醒了中国观众对于女主人公的同情和怜悯”[4]。在同为打拐题材的《失孤》中,寻子农民雷泽宽由香港“天王”刘德华扮演,刘德华外形俊朗,无论如何也让人联想不到一个奔波在寻子路上15年的农民形象——头发花白,斑驳的脸上胡子拉碴,指甲脏污破损,早已破旧的衣服和运动鞋几乎不换。而恰恰是这一独具颠覆性的形象,使得电影从开拍之日起,“天王刘德华的俊朗外貌变身灰头土脸的内地邋遢农民”就成了影片的最大噱头。由此可见,这两部影片中的角色形象与明星本人形象形成“颠覆”式的重构,产生了巨大的戏剧张力,使“打拐”这一社会热点话题再次给社会敲响了警钟,引起大众深刻的思考。

三、对新闻事件改编电影的反思

一是避免对新闻原型人物造成二次伤害。虽然根据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会在片头标注“本故事根据新闻事件改编”“部分情节虚构”,但电影在多大程度上还原了新闻事件,具体到哪条叙事线、哪个关键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观众是很难知晓的。《湄公河行动》是近期对新闻事件还原度较高的电影,公安部禁毒局禁制毒品处处长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电影从背景、整体事件发展方面还原度有80%到90%,至于具体情节,因为要遵照电影创作的规律,这方面还原度不好确定。”因此,此类电影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当电影中的人物出现不良行为时,观众极容易将新闻原型人物对号入座,对原型人物造成伤害。

二是把握呈现社会现实的适度原则。总结国内外由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为了符合上映地区大部分观众的观赏心理,有的将悲惨的原型故事更改为圆满结局, 有的将结局改编成两个甚至三个版本,更有些从悲剧中提取喜剧元素拍摄成喜剧片。虽然多数影片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反思的深度并未降低,但仍有部分电影因此遭受争议和批评。因此,如何适度地呈现社会现实应是未来此类电影改编应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