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成长》之心理成长历程赏析
2017-11-15刘立娜
刘立娜
(长春光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电影《成长》改编自琳恩·巴伯的一本同名回忆录,《成长》的剧本是由尼克·霍恩比进行撰写的,该剧本的编创是比较成功的,一度被《综艺》等杂志评为英国国剧最优秀的作品之一。电影《成长》曾荣获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改编剧本等多项提名。电影讲述了一个青春期的女孩迷恋上一位成熟的男人,为了这段爱情不惜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不过最后还是在得知真相后迷途知返,成功地考入了牛津大学。可以说整个电影的情节是毫无悬念的,但是其获得成功的原因,首先是演员以及导演出色的表现,其次是电影的“成长教育”主题的巨大的社会反响。
一、心理成长过程
电影《成长》讲述了发生在1961年英国伦敦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性格开朗、长相漂亮的女孩儿珍妮,珍妮在学校里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可以说除了拉丁语的学习显得有些吃力外,每一门功课都很优秀。珍妮的人生在父亲和母亲的安排下非常完美,成功考上牛津大学,成为真正高贵优雅的女人。但是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由于父母长期的唠叨以及珍妮对于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少,这让处于青春期的珍妮感到非常压抑,就这样在一个下雨天,珍妮的人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位迷人成熟的中年男人闯入了珍妮的生活,大卫的彬彬有礼、温文尔雅以及中年男人的生存智慧轻易地打破了珍妮枯燥古板的生活,大卫也成功地成为珍妮的男朋友。大卫这样不同于珍妮父母的教育和生存方式轻易地颠覆了珍妮以往的传统教育,随后就是一次次的逃学,大卫还会开着跑车带珍妮去参加各种聚会以及俱乐部。对于一个长期受传统教育影响的女孩子,这样刺激、富有幻想的生活,让珍妮兴奋不已,对于不断参加的派对以及喝酒抽烟等所有一切,珍妮都是非常愿意尝试的。不过这就导致了珍妮学习成绩的下滑,她开始鄙视学校,怀疑教育的意义,最后竟然想要辍学结婚,而这所有的一切在她得知大卫是有妇之夫之后清醒,迷途知返。这样的心理成长过程让处于青春期的少女珍妮不得已在接受痛苦中成长。
二、心理成长主题
电影《成长》主要描绘了英国伦敦的一位16岁的女孩珍妮由于对父母长期的唠叨、督促她学好拉丁文、努力考入牛津大学非常厌烦,处于青春期的珍妮有一位和自己年龄相仿的追求者,但是这位男朋友不能得到父亲的满意,激化了处于青春期的少女的内心叛逆。就这样,在一个雨天珍妮认识了大自己十几岁的成熟男人大卫,大卫的成熟、风流倜傥以及中年男人举手投足的气质吸引了处于青春期的少女珍妮。随后就是大卫不断地带着珍妮逃学参加高档的酒吧和艺术品拍卖行的派对,去高级餐厅,还带着珍妮去她梦寐以求的巴黎。就这样,珍妮很快陷入了和大卫的爱情之中。不过美好的事情总是短暂的,事实真相让珍妮彻底醒悟。一次偶然的机会,珍妮发现了大卫是个已婚男人,这样的真相让珍妮果断与大卫分手,重新回到父母的生活中,继续上学读书,最后考入梦想的牛津大学。
电影《成长》中处于青春期的少女舍下自己的同龄男朋友,选择了大自己十几岁的中年男人,这样的心理过程在心理学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弗洛伊德曾经提出,与男孩的恋母情结相对应的就是女孩的恋父情结。在一个女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第一接触的男人就是自己的父亲,父亲在女孩子心目中是英雄一样的角色,有时会令女孩子产生恋父情结。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孩子年龄的增长以及生活圈子的不断拓宽,女孩子必定要蜕变成为女人,在生活经历中不断地完成自己的性别认同,逐渐摆脱自己的恋父情结,真正地走上女性的成长道路。因此,父亲只是女孩性别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辅助完成女孩子的性别化。
在电影《成长》中可以看到,恋父情结如果解决得好就可以促进女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显然在电影《成长》中,珍妮的恋父情结只是被压抑了,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并没有在珍妮的心理成长中完全消失,也就是说恋父情结存在于珍妮的无意识当中,在无声无息地影响着珍妮的心理成长。在电影《成长》中,珍妮之所以会选择一个中年男人,很大的原因就是珍妮在他身上寄托了恋父心理,大卫的成熟、幽默、富有以及有品位,展现的是一个很有权力和能量的男人。相对应的就是珍妮的父亲,他只是一个平凡的男人,在生活中也是斤斤计较的,在金钱上喜欢占小便宜,这样的角色定位就是表现了一个没有能量的男人,与大卫形成了很大的差异,也是大卫对珍妮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的原因所在。不过作为父亲,即使是没有多少能量的男人在女儿的眼里也是能量充沛的英雄,只不过这个男人被淹没在了日常生活的琐事之中了。在珍妮的父亲为了买某个东西而斤斤计较的情节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父亲在女儿心目中的形象在衰落,可以说是从英雄似的男人变成了生活中的失败者。这时出现了大卫这个中年男人,高品位、富有,另一个具有父亲形象的男人出现了,珍妮被他深深地吸引。大卫可以带她参加各种高级聚会,谈论高雅音乐,这时的珍妮被这样的形象深深吸引,其自然取代了珍妮真正的父亲的地位,迅速地成为珍妮爱慕的对象。
处于青春期的珍妮是一位聪明漂亮且品位很高的女孩子,喜欢欣赏名画、听高雅的音乐会,非常向往巴黎的浪漫时尚,这与当时枯燥的古老拉丁语以及大提琴的学习生活构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这也是在珍妮身上最突出的性格矛盾,就是说珍妮的理想生活和现实生活是没有联系的,珍妮只是自己压抑着自己内心的矛盾。当然,这种矛盾在没有外界刺激时是调和的,也是没有冲突的。但是,大卫的出现使珍妮平稳的生活受到了刺激,那种平衡被打破,这也是为什么珍妮在了解了大卫不择手段地谋取钱财后还是会和他在一起的原因。电影的结尾部分也是人们议论比较多的地方,很多观众都认为这个结尾的处理转折太突兀,换句话说就是珍妮的醒悟太快了。不过我们应该清楚这是一部“教育”主题的电影,电影《成长》的主题是女性想要高枕无忧的生活不可以仅依靠结婚取得,是需要自己奋斗的,这样才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结尾部分是必须有教育意义的。
在这部电影中,主人公珍妮经过了离经叛道的成长经历后,重新回归到自己正常生活的过程只是要完成社会化。这里所谓的社会化就是个人通过不断的学习了解掌握社会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个人走向社会,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在现代,电影《成长》的主题对于当代的观众,特别是当代中国观众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未来生活要求也不断提高。不过由于贫富差距扩大出现了“捷径”和“奋斗”之间的迷茫。目前针对青春期的成长逐步成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方式。通常我们所说的主要就是指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两种,在人年龄相对较小的时期家庭教育是有着明显作用的。在后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校教育逐步成为教育的主力。但是教育对于人的社会化也是存在着缺陷的,这种缺陷就是指教育只能给人指明要达到的目标,是一种生硬的概念灌输,在具体的行为上没有什么详细的要求,也就是说,目前的教育最多的就是在理论的层面上给人指明目标或是道路。
对于电影《成长》来讲,珍妮所受的家庭教育以及学校的教育都是指向了要过一种上流社会的生活,这种所谓的上流社会就是在高级餐厅吃饭,或是可以出入高级社交场所。因此,这样的生活并不是珍妮个人的理想,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大部分英国人的思想。电影中当珍妮的父母得知大卫和女儿欺骗他们,但是大卫十分完美优秀时,父母还是选择支持女儿和大卫的交往。可能我们无法理解这样的父母,但是随后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思想代表了当时整个英国社会的集体心态,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反映了整个英国社会意识的集体萌动。在当时的英国,以往的“日不落”心态已经不断地被边缘化,二战后人们想要重新站起来,因此整个社会显得急功近利。在电影中就是想要通过与有钱人结婚实现自己的优越感,即使是让他们放弃自己高贵的血统并低下高傲的头颅,也是在所不惜的。
回到电影主人公珍妮的心理成长过程上来,珍妮的社会化就是要学会在社会上生存,完成社会化可能不只是听从老师以及父母的教诲,是可以按照他们传授的行为准则来做事,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我们必须亲自去体验,去感受成长,只有自己亲自去感受欲望受到限制,才能体会无法被社会允许时的悲伤心情。只有亲自经历了这样的痛苦后,才可以使得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生存标准,也就是人的社会化才算基本完成了。
因此,从这方面来讲,珍妮青春期的叛逆是珍妮社会化进程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可能处于青春期的我们都会有一段时间在反抗家长的教育,反抗社会的思想束缚,为自己的欲望去抗争。因此,对于电影《成长》可以说无论是从精神的角度分析还是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主人公珍妮的成长故事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是社会上很多青少年身上都会发生的,可能每个孩子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电影《成长》是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的,是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
三、结 语
电影《成长》的主题表达了女性不可以为了获得高枕无忧的生活就通过婚姻来实现,是需要自己辛苦奋斗的。电影《成长》的主题对于当代的观众,特别是当代中国观众都是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的。目前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女性的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地位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对未来生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过由于贫富差距扩大也出现了“捷径”和“奋斗”之间的迷惑。整个电影的情节是属于毫无悬念的,可是之所以获得了这样的成功,当然不仅是演员以及导演等的出色表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电影的主题“成长”引起了社会的共鸣。电影《成长》讨论了当代的意义,以及树立了女性追求幸福的正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