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动画电影中的多元文化特征与启示

2017-11-15冯文苑

电影文学 2017年18期
关键词:异质动画电影语境

冯文苑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的动画电影逐渐走出衰落期,进入一个新的黄金时期,《汽车总动员》《埃及王子》《狮子王》《怪物史莱克》等经典影片不仅为美国带来巨大的全球票房和超高的口碑,梦工厂、迪士尼等动画电影公司更是一举引领了全球动漫产业的潮流发展方向。而其之所以能崛起,除了本身数字技术、电影制作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外,更重要的是,美国动画电影根据全球化的发展,将多元文化有选择性地植入影片中,不但拓展了影视创作的题材范围和创作空间,让电影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异域风情,而且还最大限度地适应了全球不同国家、民族和年龄段动画爱好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心理。相比之下,我国动画电影创作在文化植入和利用方面与美国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本文对美国动画电影多元文化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推动我国动画电影的进一步发展。

一、美国动画电影的多元文化特征

由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动画电影题材萎缩、票房低迷,动画电影创作者逐渐将眼光转向海外文化语境,以寻求灵感。另外,美国文化本身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因此美国动画电影顺其自然地接纳吸收了更多的文化养分,将异质文化与美国本土文化、动画电影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多元文化特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创作题材源于多元文化语境

美国动画电影界长期以来将内容设计,也就是题材选择作为动画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最大限度地拓展其题材选择范围,美国电影创作者将视角转向异质文化环境,如埃及、阿拉伯、欧洲、中国等地,并由此让美国动画电影的题材呈现出异域化的显著特点。以迪士尼动画电影为例,其作为最早将美国本土以外的文化引入影片创作中的公司,在1992年就根据阿拉伯民间故事创作出了极具阿拉伯风情,同时又不失美国文化特点的电影《阿拉丁》。该片一经上映,不仅吸引了美国本土观众的观影兴趣,收获了超过2亿美元的全球票房,而且打开了迪士尼电影在阿拉伯世界的大门,同时也拉开了美国动画电影多元文化题材的序幕。同样,累计票房超过10亿美元的《狮子王》取材于英国哈姆雷特故事,《埃及王子》取材于埃及本土传说,《花木兰》取材于我国诗歌经典《木兰辞》。然而,纵观这些异域化题材的电影,创作者并不是直接将其生搬硬套到美国文化语境中,而是将这些文化元素仅作为其创造来源,通过好莱坞式包装、美国式精神理念及价值观念,对异域文化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异化处理,让故事的夸张性、娱乐性、受众范围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梦工厂出品的《驯龙高手》为例,故事题材源于北欧,主要讲述了维京海盗摒弃传统将龙驯化,并最终与龙成为好朋友,一起维护和平的故事。影片虽取材北欧屠龙文化及海盗文化,但是在故事中出于喜剧效果及凸显美国人的自然观念,故意颠覆了原来传说中龙为邪恶的观念,让故事更加具有国际化的特点,既不完全与美国传统动画同质化,也不完全等同于北欧神话,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再如《狮子王》,其取材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悲剧故事,但是对其故事基调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将英国浓郁的悲伤基调变为轻快的曲调,用儿歌、鲜艳的构图场景弱化其悲剧性,而且将美国动画电影常用的父子亲情、爱情、友情等元素加入其中,将英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也让影片实现了跨国化传播的效果,让美国观众被美国精神所感动,同时也让英国和其他国家观众被爱情、友情、亲情等普世感情所吸引,毫无突兀感。

(二)人物形象兼具多种文化属性

大量取材于异域文化的美国动画电影为避免具有鲜明国家性的人物形象引发不同文化语境观众的排斥感和陌生感,其创作者对异质文化题材内容中的角色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改写,让异质文化语境中的角色,无论是真实还是虚拟人物都被注入了时代元素和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性格。例如,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虽取材于我国传统诗词,但是在影片中主人公木兰却没有完全被刻画为东方女子,而是在外形上具有东方人特点,同时还具有美国女性的时代性格,爽朗大方,活泼好动。而在一定程度上花木兰身上呈现出迪士尼动画电影中常见的女性角色身影,其角色造型和性格特征沿袭了美国童话女性的特点,具有极强的女性主义意识。可以说,在《花木兰》中,美国动画电影消除了我国传统女性形象,截取了部分外在具有符号性的容貌和衣着,而内在却是西化的。花木兰已经不是那个婉约的东方女子,而是洋溢着美式风情和异国情调,敢于选择生活道路的新女性形象。例如,在《怪物史莱克》中,美国动画电影创作者将各种人物形象跨国化地表现出来,观众能在这些形象身上发现自己国家文化的影子,如菲欧娜公主形象具备西方人的审美特点,而当碰到强盗时的身手却明显具有东方武术的身影。在《功夫熊猫》中,熊猫这一本来极具东方人特点的角色,在影片中却被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处理,让其既具有中国文化的某些传统习惯,同时又具备美国人玩世不恭的性格特点,两种不同文化的糅杂更是让熊猫阿宝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横跨东西方文化的独特气质,而这种东西方混杂的人物形象也让故事妙趣横生。影片通过阿宝这一形象将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赋予人物文化传承与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和意义。

(三)视听语言充满异国风情

美国动画电影在创作中不但在题材、人物上充分利用其他文化语境中的有益元素,而且还将不同文化语境的视听元素引入其中,不但增加了影片的异域风情,而且利用这些视听元素最大限度地烘托影片氛围,为观众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和心理冲击。例如,在动画影片《里约大冒险》中,创作人员就通过镜头的衔接将巴西的狂欢节活动,如化妆游行、彩车游行、桑巴舞等风俗活动与故事内容联系在一起,不仅反映出巴西狂欢文化,而且增加了大冒险的矛盾性和喜剧效果。再如经典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在使用美国传统动画电影跟拍打斗和快切镜头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东方文化中常用的静态镜头及远景构图,让影片既有美国动画的刺激,又不失中国动画的色彩和意境。另外,影片在某些场面上镜头语言还模仿借鉴了我国传统影片桥段,尤其是充分利用了武侠电影中打斗场面和情景,而这种对异国视觉语言的引用,不但扩展了电影的人文内涵和风格范围,而且还符合不同文化语境观众的审美心理及美学趣味。为凸显异域风情,美国动画电影还充分利用其他国家的音乐元素。将不同民族特色的音乐与美国本土音乐文化融合在一起,增加到设定的情境中,对观众把握剧情、理解人物情感及渲染气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功夫熊猫》中,导演充分利用了我国民族音乐中格调平和的五声调式为主旋律,同时以西方交响乐、澳大利亚迪吉里杜管、印度打击乐、亚美尼亚双簧管等,再辅以极具山水画般的视觉元素,将影片的东方意蕴和异域风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更将美国动画电影多元文化的特点表露无遗。

二、美国多元文化动画电影对我国动画电影的启示

(一)动画电影创作要立足本土文化

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的动画电影就坚持汲取其他国家文化有益素材的理念,但这种创作理念是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的,其立足点并未离开美国本土文化和美国动画电影创作传统,因此,我国动画电影要想真正实现走向世界,就应该借鉴美国动画电影的发展规律,立足本土文化,形成对本土文化的正确理解。首先,中国动画创作必须探析优秀传统文化模式,例如“和谐理念”“孝爱”等,用这些本土主导性文化来指导动画题材的选择及相关文化元素的取舍。同时,我国动画电影要根据传统优秀文化树立本土动画的特色主题类型。就像美国动画电影强调“爱情、英雄、自然、亲情”等主题一样,我国动画电影要形成独特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主题类型,能够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阐述观众心声,同时更要传递普世的正能量。其次,我国动画电影创作者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性,既要对传统文化元素予以保留利用,又要根据我国当代流行文化特点及文化风俗为电影创作注入新的元素和内涵。动画创作者不应该被传统文化及民族性所拘束,而要根据全球动画电影发展需求和现代精神、审美需求为之注入新鲜血液。一方面增加题材的选择范围,找到传统本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契合点,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适当提升动画电影的视觉冲击力度和娱乐性。美国动画电影通过多元文化元素提升了动画电影的视觉语言表现效果,既保证了影片的文化性,也保证了其娱乐性,我国动画电影创作者不仅要关注影片的文化教育功能,也要通过异质文化为影片注入更多的商业元素和娱乐效果。以《大鱼海棠》为例,虽然在视听语言方面已经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过度讲究“情怀”,还是缺少了一定的趣味性。总之,我国动画电影要想实现跨文化传播,必须秉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理念,并根据本土文化特色,选择合适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为与异质文化接轨和融合奠定基础,脱离本土文化,多元文化融合只能是空中楼阁。

(二)动画电影创作要提高多元文化适应性

美国现代动画电影之所以能突破文化界限,深入到不同国家并深受不同文化语境观众的喜爱,是因为美国动画创作者重视影片的文化适应性,对文化整体或部分元素进行了适应性改造,让其很快能融入异质文化语境中,与观众的审美心理形成契合。这种文化适应性或通过某些场景、某些人物、语言、音乐等,但是都无一例外地与观众的文化潜意识形成了一致。例如《狮子王》一片中,迪士尼利用了英国莎士比亚营造的“复仇”审美情趣;再如《功夫熊猫》一片中,梦工厂利用我国传统民俗元素,如武术、桃树、乌龟、寺庙、猴、虎、蛇等在影片情节发展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构建作用。我国动画电影创作应该借鉴美国动画发展经验,对异质文化并非完全接受,而是根据时代语境、消费习惯、本土文化特点对异质文化进行选择性利用。如对西方宗教、民间传说、寓言、音乐、绘画等素材进行了一定的异化处理,并不是完全忠于异质文化符号意义,而是赋予其更多新的含义。因此,我国动画创作者将异质文化元素当作电影素材进行创作时,必须将文化内容重新生产,将其转化为更具观赏性和普世性的影像信息,其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要适应世界主导文化及价值,最大限度地保留通俗化、可以得到广泛认知的细节,而传统的、和全球化理念相左、不兼容的元素要予以删减,才能让我国动画电影适应全球文化结构及审美心理。可以说,美国的多元文化动画电影创作模式为我国动画电影消除与异质文化的界限,增加我国动画电影文化兼容性,提高文化内涵、审美情趣、受众范围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国影视创作者认真研究借鉴。

三、结 语

总之,美国动画电影从20世纪90年代起,为拓展电影题材范围,满足更多受众需求,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利用了大量异质文化元素,让美国精神、美国动画电影与多元文化融合在一起,既提升了电影的文化包容性和娱乐性,也让其引领了世界动画电影的发展潮流。我国动画电影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借鉴美国动画电影发展经验,在尊重、挖掘、利用本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受多元文化,以促进动画电影的世界性发展。

猜你喜欢

异质动画电影语境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动画电影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随机与异质网络共存的SIS传染病模型的定性分析
Ag2CO3/Ag2O异质p-n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跟踪导练(三)2
MoS2/ZnO异质结的光电特性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执政者应学习异质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