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形象特征分析
2017-11-15王华清
王华清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一、引 言
动画一词源自拉丁文的“anima”,名词含义为“灵魂”,动词含义为“赋予生命”,而动画的含义便来自于动词“anima”的含义,引申释义为“使某物活起来”,因此也有人将动画表述为创造生命的艺术。动画具有两个必备元素,即逐帧拍摄和连续播放,依托视觉暂留远离,采用逐帧拍摄的方式来连续播放静止的画面,从而形成了活动的影像。早在19世纪末期,埃米尔就在巴黎公开放映了动画,被认为是动画艺术的开端。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动画艺术迅速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发展,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也出现了动画。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动画早已不是简单的用来暖场和取乐的滑稽短片,也不再是儿童的专属,而是发展成为在世界影坛占有一席之地的动画电影。[1]而当代的动画电影是集合了漫画、绘画、摄影、音乐等多元素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动画电影的形象也设计人类、动物、植物及非生命体,同时动画电影还呈现出了越来越普适、深刻的内涵,在中国也成为不可或缺的电影类型。无论是从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上来说,还是从动画电影本身的特点而言,动画形象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动画的成败,动画形象的设计往往是动画电影创作过程中所要面临的头等问题,动画形象既要承载整部电影的故事及内涵,又要充分迎合大众审美需求。总的来说,在当前中国动画电影中,动画形象主要存有“写实”和“夸张”两种类型,两种类型的动画形象都要求动画创作者把握形象的核心特征,在形象生动、个性独立和大众接受之间寻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优秀的动画形象不仅能够充分表现动画电影的主旨内涵,还能够深入人心,甚至令观众过目不忘。本文将首先概要呈现动画及动画电影的概念,立足对中国动画电影的观看研究,从发展性、民族性和现代性三个角度对中国动画形象的特征进行分析。
二、中国动画形象的发展性
中国的动画电影开端于20世纪20年代,1922年万氏兄弟创作了《舒振东华文打字机》,虽然《舒振东华文打字机》是一部动画广告片,却成为中国动画从无到有的标志。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相同的是,中国动画在产生之初都是以短片的形式进行呈现,直到20世纪中叶,典型意义上的动画电影才活跃在中国影坛上。1955年的《神笔马良》和20世纪60年代初的《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动画影片都在中国影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时至今日也为人津津乐道。其中《大闹天宫》是中国影坛上的首部彩色动画长片,该片以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为蓝本进行创作,在其中塑造了经典的动画版孙悟空等形象。许多评论者均对影片中的孙悟空形象大加赞赏,认为其兼具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这部创作历时四年的《大闹天宫》也使世界认识到了中国动画,记住了“中国风”的动画形象,中国动画在世界影坛的地位也大大提升。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洪流将“文革”的阴霾驱散,也为包括动画电影在内的中国电影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79年,动画长片《哪吒闹海》横空出世,这部具有鲜艳的色彩和雅致的风格的动画长片是新中国成立30周年的献礼之作,在随后的80年代中国影坛也涌现出了许多令人记忆深刻的动画影片,如《阿凡提的故事》《三个和尚》《三毛流浪记》《山水情》等。这些影片拓宽了中国动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风格,获得了世界影坛评论者的诸多好评。自20世纪末开始,中国动画在自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的同时,引进了许多西方动画电影的有益经验,更具国际性和现代性,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宝莲灯》等。[2]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魔比斯环》《藏獒多吉》《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大制作或新鲜题材的动画电影都活跃在影坛之上。
纵观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不难发现其中的动画形象的类型十分丰富,如《大闹天宫》中的美术动画形象;《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中的水墨动画形象;《阿凡提的故事》中的木偶动画形象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形象都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在《小蝌蚪找妈妈》中,小蝌蚪这一动物形象在动画电影中的造型具有很大难度,将颇具古风的水墨画引入通俗活泼的题材中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无疑是动画造型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根据《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故事来看,孙悟空不仅具有猴子和人类的特点,还具有神奇的能量,所以在孙悟空的动画形象造型中要做到形似猴,思似人,力似神。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动画形象设计不仅满足了观众对于这一传奇故事中的形象的想象,还赋予其灵动的特性,使其充分适应传奇故事的情节推进。在《三个和尚》中,动画形象的设计则引入了国外动漫的元素,三个和尚的形象简洁而不失神韵,在形象设计层面,成为传统而不失现代的典范。在《大鱼海棠》中,动画形象的设计则充满了东方的意蕴美,在柔和哲美的造型中,“中国风”的动画电影再次名震影坛。
三、中国动画形象的民族性
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赋予中国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对于民族文化的汲取及民族特性的展现一直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之路,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立足民族文化的动画创作才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动画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提到中国动画形象的民族性,不可绕过的便是活跃于20世纪的“中国学派”。“中国学派”的动画创作者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投身动画创作,其最主要的特点便是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其创作的动画形象无论是在风格上还是意境上都颇具民族色彩,而一以贯之的“民族风”创作也使“中国学派”成就了独立的动画电影艺术特色。在动画影片《牧笛》中,中华民族传承已久的水墨画的神韵和意境被呈现得淋漓尽致,由中国水墨画大家所绘制的放牧的牧童和牛成为该片的点睛之笔,兼具古风之韵和灵动之感。在自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汲取养分的同时,“中国学派”还十分注重从中国传统著作及民间文作中获得灵感,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挖掘、提炼动画形象不仅能够塑造出引发中国观众共鸣的动画形象,还能够凭借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格提升中国动画形象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动画影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便是从民族文化中寻找灵感的动画电影中的重要代表,其中《大闹天宫》获得了美国评论者的高度赞扬,认为《大闹天宫》不仅具有迪士尼的美,而且体现出了比迪士尼更加成熟的造型艺术。[3]
“中国学派”的动画创作及动画形象造型对早期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十年“文革”对文艺创作的禁锢及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域外动画的冲击,使“中国学派”的发展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走向衰落。尽管如此,“中国学派”对后世中国动画发展及动画形象的创作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民族性也成为中国动画走向世界、中国动画形象深入人心的重要保证。2015年,影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上映,这部依托古典名著《西游记》构建动画形象的3D动画电影被认为是20世纪中叶《大闹天宫》后孙悟空动画形象的“觉醒”。影片由田晓鹏执导,在延续唐僧救出孙悟空一同踏上冒险之旅的传统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将具体情节进行了创新演绎。影片不仅在动画形象的塑造方面自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养,还延续了“中国学派”的写实风格,使孙悟空斩妖除魔的故事被赋予了自我救赎的现实价值,在奇幻题材中演绎现实也成为《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对民族性的新追寻。《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上映后便获得了优秀的口碑和观众的追捧。《人民日报》评价该片为中国动画电影近十年发展过程中少有的“现象级”作品,同时这部影片也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美术片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的优秀故事片奖。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3D技术塑造出的孙悟空更具真实感和灵动性,这个看似放浪不羁的孙悟空在被善良的江流儿即唐僧无意间解除封印后,一心想回到花果山,然而却在残留封印的控制下无奈护送江流儿来到了长安,一路上遇到了八戒和白龙马。事实上,江流儿一直在阻止山妖抓女童,凭借着微弱的力量勇敢地走在拯救苍生的路上。在与江流儿同行的过程中,孙悟空也逐渐被江流儿的行为所感动,在几经挫折后终于踏上了拯救苍生之路,这一情节设置和动画形象内心世界的刻画也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价值。在孙悟空这一核心形象之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许多其他动画形象均可在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找到原型,同时在场景设置及背景音乐的选用上也融入了传统戏曲的元素。
四、中国动画形象的现代性
在全球化语境下,动画电影想要获得持续的发展不仅需要彰显民族性,还要具有现代性和时代感,尤其是在动画形象的塑造中,将民族性和现代性相互融合,才能迎合现代社会中的大众审美需求,适应全球化电影市场的激烈竞争,为中国动画电影的持续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新世纪以来,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越来越多地应用三维动画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关注世界性电影语言的应用。2003年,一部应用三维动画技术创作的实验性动画影片《夏》出品,这部影片通过三维动画技术设计出了颇具中国水墨画风格的影片,影片中的画中美女、池塘边的动物等动画形象栩栩如生,给观众带来了新鲜的观影体验,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应用现代技术过程中的一次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尝试。在《夏》之后,另外一部名为《桃花源记》的三维水墨动画电影出品,用三维技术创作出的具有皮影风格的动画形象更加灵活多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动画电影的造型语言。
2015年,中国三维动画电影史上的鸿篇巨制《魔比斯环》上映,这部耗资过亿、历时五年创作的影片被认为是戛纳电影节上的“重磅炸弹”,影片讲述了科学家西蒙进入自己研制出的能够穿越时空的“魔比斯环”进行探险的故事。在探险失踪的十多年后,西蒙的儿子穿越“魔比斯环”寻找父亲,并来到了一个距离地球十分遥远的外星国度,不仅得知了父亲被囚禁于此,还卷入了外星国度的宫廷争斗之中。动画影片《魔比斯环》在制作技术上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世界影坛也引起了不小的震撼,但也有不少国内评论者认为该片从创作团队到人物造型、影像风格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欧美风格。但细观之下,不难发现其中对功夫、兵法等中华民族元素的应用。可以说这部影片不仅是中国三维动画发展过程中的鼎立之作,同时也为中国动画电影形象现代性的追寻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也构建了中国动画电影创作者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信心。[4]
在中国动画电影及其动画形象的塑造中,民族性与现代性的交互融合、协同共进十分关键,民族性赋予中国动画形象无可取代的审美价值,而现代性则为中国动画形象融入世界影坛的激烈竞争中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事实上,就中国当下的动画电影及其形象塑造来说,民族性和现代性的融合程度仍然有待提升,只有立足民族、面向世界才能够避免中国动画形象成为中国制造的“日韩形象”或“欧美形象”,才能不断探索出属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和中国动画形象塑造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