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市场下中国电影的内容博弈

2017-11-15陈莉娟

电影文学 2017年18期

陈莉娟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国产电影当前的状态是:电影产量大,但电影创作质量因为过分考虑市场而参差不齐,甚至有违电影的初衷。笔者在此讨论的是如何修正电影观,如何扩展电影内容类型,如何使电影业形成真正健康、良性的循环。

一、命题的博弈

中国电影市场由国产电影和进口电影共同构成,两者是共生关系,但同时存在争夺市场的矛盾。由于国产电影存在观念滞后和制作欠精美等局限性,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需要像好莱坞这种进口电影加以刺激。在这种压力之下,国产电影的成绩和出路如何呢?

仅就三年来的前半年及暑期档电影比较来看,2016年的票房成绩下滑,但是在艺术性和质量上都偶有提高,尤其是出现了一些注重故事创作、追求人物刻画的富有特色的影片,以及一些延续品牌、有内在逻辑的合拍片都受到了观众的欢迎。除此之外,国产动画片通过画面、场景设计方面质量的提高也获得了良好的成绩。除了个别艺术性较强的影片之外,2016上半年的国产电影创作多围绕动作、青春和喜剧的题材,这类影片多以现代年轻人的审美为出发点,制作成本低,投资回报率高。但同时因为内容缺乏深度,缺乏创意,剧情重复,难以出现好口碑电影,也限制了电影技术的使用与发展。国内电影市场被这类电影充斥的原因在于:观影主体是受网络环境与综艺节目影响的年轻人,电影创作者过多偏重他们的审美趣味,导致电影流于表面、气质浮躁,传递出不恰当的价值观,失去了应有的艺术表现力。因为这样的影片占领市场,影响了那些能够真正引发社会思考、有现实意义、传递主流价值观的作品的出现与流传。在争取票房方面,暑期档电影原本被寄予厚望,但2016年的暑期却出现了五年来的首次同比下降,甚至整个暑期档都没有出现一部票房过10亿的电影。事实证明,中国电影无论在艺术性还是市场性方面,都趋于疲软,有待突破。

电影市场的曲线发展,交织着观众与创作者的共同选择。中国的电影市场空间虽大,但不良竞争与政治审查限制了电影创作者的空间,相比之下,海外电影的创作空间则广阔很多。在这种内外夹击的境况下,中国电影任务艰巨,但是也不能一味地重视市场,不惜牺牲影片质量来追求产量与票房;不能以市场成绩而非影片品质来作为排片的唯一考虑。国内电影市场正是因为过分受市场主导,产生了大量内容空洞乏味、为了票房而投机取巧的影片。中国电影忘记了自己引领时代精神、文化和风尚的使命,在内容和题材上都与电影的初衷渐行渐远,试问这样的影片,如何在电影市场中长久立足呢?被忽略的中华文明其实是中国电影最坚实的后盾,无论在内容、风格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可以帮助中国电影产生鲜明的个性,在国际市场中脱颖而出。中国电影应当摒弃以往的肤浅内容和题材,向艺术性转变。打铁还需自身硬,越是在市场不利的情况下,越应当从提高专业素质出发,选取好题材,认真搞创作,以高品质的影片为武器,重新占领市场。

二、从市场到价值的转变

电影市场有着完整而复杂的结构,由不同层次的空间追求构成。如何从市场到价值对中国电影进行全面的研究呢?可以通过对体现电影内容价值的第二重空间概念的研究来入手。对电影的现象学研究通常有两个方面:第一重空间指的是电影作为商品的卖点、噱头,比如演员阵容、制作特点与话题热点等服务于票房的内容,属于中浅层次;第二重空间指的是电影的艺术性以及所体现的社会意义与精神价值,属于深层次。对于中国电影行业来讲,对两重空间的研究缺一不可,两者相互依存。对第二重空间的研究可以增加第一重空间的价值,使之长盛不衰;而第一重空间是第二重空间的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

商业电影的崛起是中国电影全球化的特征之一,带有明显流行性的商业电影为电影市场贡献了巨大力量。强劲的势头过后,后劲稍显不足,这引发了业内的思考:中国电影未来整体发展方向如何?电影制作应当更加重视第一重空间还是第二重空间的内容?电影资源如何更好地融合,实现自我挑战与进步?中国电影行业应当抛却过去一味注重票房的不良心态,应当以科学发展的眼光来对第一重空间进行整合研究,建立持续发展的两重空间和谐并行的电影体系。暑期电影在反映当前电影问题上,非常具有代表性。

第一,电影类型单一,内容单调。调查表明,暑期档电影多为年轻制作团队的作品,主要目标受众也是年轻群体。电影制作方多在创作青春爱情片或者“粉丝电影”来迎合年轻人的口味,他们将网络游戏或者爱情小说引入电影创作当中,为电影制作提供了新思路,使年轻观众有了更多参与性,实现了低成本和高票房的双丰收。

但是这样只偏重市场的现象,使其他类型、题材的影片受到影响,而且因为影片自身大多依靠话题炒作或者粉丝效应来拉动,生命力是短暂的,难免落入俗套,难以对观影大众构成长久的说服力,况且一些粗制滥造的跟风电影更是使此类电影每况愈下。

第二,以所谓“大电影”为代表的轻电影的流行,使不少创作者误以为电影可以不琢磨内容,不推敲细节,单纯抄袭模仿或者借由各种噱头就可以制作出高票房的电影。这类电影趋于商业化,创作难度低,在某一层面上扩展了电影空间,也拉动了消费,但是这只是昙花一现。这类电影从制作伊始就奠定了平庸的基础,创作者多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将电影单纯作为商业手段,以荒唐的情节、不健康的价值观以及无聊的故事作为电影构成,不仅自身没有任何发展和进步,而且影响了整个电影业的口碑,有损电影艺术的形象。

第三,暑期档电影多为缺乏创意和诚意、质量不高的作品。近年来在暑期档上映的电影越来越多,但大多类型重复,创意不足,缺少佳作。因为电影市场的不稳定,导致制作方不敢投入时间与金钱去制作高成本、大制作的电影。但是以“好莱坞大片”的成功来看,技术手段高、工业水平高的电影是电影市场健康发展的必需和标志,而且此类电影也正是2016暑期缺少的类型。如何使暑期档电影类型多元化,为电影艺术发展做出贡献,是电影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四,盲目扩充电影队伍,却忽略了整体水平的提高。暑期档电影的创作来源多为网络小说,这些网络写手是以90后为主的新生代,他们缺乏生活阅历,创作难免肤浅和缺乏深度。一些投机取巧的导演和制作方利用90后写手来对已成功的电影进行仿作,以高片酬说服明星参与表演,这样使电影快速成形,快速获利。这样制作出的电影不仅没有竞争力,很快失去市场支持,而且虚抬了演员片酬,增加了电影制作成本。

第五,影片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理性。当前国内电影市场初尝过于市场化的恶果,内容低俗,口碑不佳,票房也逐渐下滑。电影创作者应当负起责任,以内涵和品位作为主导,将电影气质扭转到理性层面,使电影在艺术领域重现高屋建瓴的风采,这要求创作者自身首先要对电影恢复理性认知。

对电影恢复理性认知,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需要强调电影的文学性、艺术性,抛弃“市场第一”的观念,同时捡拾起电影的社会功能:利用观众的欲望来制约观众的思想。所以一部电影的好坏,不能单纯以票房高低来判断,而是从创新性、艺术性、社会价值与社会意义等方面来综合打分。批评使人进步,目前社会舆论对电影业的批评声音正是电影业进步的征兆。参考海外市场电影类型的丰富性,国内市场也应当考虑冲破题材、类型的禁锢,制作还原真实生活、反映切实问题的电影。中国电影的品质决定了其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第六,电影业对影片与观众的关系把握不准确。虽然2016年暑期档票房成绩不佳与票价升高有一定关系,但低票价永远不是拉动票房的长久之计,唯有影片质量才是票房的根本保证。要促进电影市场的繁荣,归根结底是要提升影片的魅力,找寻艺术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不断激发创作者的想象力,尽量贴合实际问题,又要以艺术的高度加以诠释,不断挖掘新的题材,探寻新的路径,只有做到这样才有可能将电影态度扶正,使电影真正拥有生命力,在国内市场受欢迎,在国际市场也拥有一席之地。

三、类型开放的可能性

从本质上看,中国电影缺乏强片,没有将“中国电影”这一品牌打响。当前电影市场的疲软为电影发展敲响了警钟,及时地引发业内的思考,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中国电影一方面应当向国际水平看齐,将目光放长远,加强文化输出;一方面引导和教育新观众,提高影片品质,摆脱商业束缚。

第一,制作风格多样的类型片,让题材、人物、风格和叙事特点在各自的类型中充分地突出各自的美学特点,使观众对影片有了解,有期待,使观众的审美规范化。这样一来,无论是创作与观影,都有着明确的目标,便于市场细分。

第二,颠覆以往的叙事模式,深化电影类型。随着观众品位的提高,电影叙事方式也要随之更新。类型片在深化类型的同时,可以适当引用其他手段或者内容,使电影变幻无穷,随时满足不同口味观众的需求。

第三,将类型与本土风格相结合。一方面,借鉴国际主流类型,恰当地与本土风格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用国际电影制作准则来要求本土类型影片的生产。单从市场份额上来判断国产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是片面的。

第四,中国电影的类型离不开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情感。中国电影要想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应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输出,展示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电影才有一百年的历史,中国电影要充分体现和展示中华文化的瑰宝,电影内容要植根于广大人民的现实生活,使电影这一文化产业的内容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展示人生百态,叙事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创作者需要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探寻观众的精神、感情需要,使观众产生代入感;人物是各类影片的核心内容。围绕人物展开的故事永远合乎潮流,将人物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使观众收获快感并且引发思考,激发共鸣,才是成功的叙事;摒弃表面化、无内容的叙事,从生活出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同时大胆地表达个性。

第五,互联网电影公司对电影脉搏把握准确,成绩卓然。但是这种成绩不是基于电影品质这一内核,而是建立在炒作与营销之上,效益是短期的,不会持久。电影融科技性、艺术性、文化性于一体的传播方式,在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的道路上,我们的导演、制片人应积极借鉴、虚心学习欧美国家先进的科技成果,将科技性完美地与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相融合,将互联网优势与高品质、具有民族性和文化特色的电影结合起来,强强联手,实现市场与口碑的双赢。

四、结 语

电影业需要冷静思考,重新定位,挣开市场枷锁,赋予电影更多的可能性,不能任由市场牵制,应当建立有益于社会文化、社会精神发展的艺术帝国,用强大的实力与国际市场交流对话,在挑战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