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足以和大唐顶尖诗人比肩的宋诗十大家(上)

2017-11-15木匠

北广人物 2017年16期
关键词:梅尧臣诗派宋诗

木匠

足以和大唐顶尖诗人比肩的宋诗十大家(上)

木匠

继《大唐诗人,那一场风花雪夜的撕杀——主战场:长江、黄河》之后,我们再来聊聊宋诗十大家。通常我们一说起来就是“唐诗宋词”,其实宋诗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足以和唐诗相媲美。就我个人的喜好来说,好像还更偏爱宋诗一点。

曾经有过这样一种说法,说唐诗大多是诗人之诗,而宋诗则大多是学者之诗。对此,我是深以为然的。如果说唐诗胜在情韵,那么宋诗就胜在理趣;唐诗是以丰腴为美,宋诗就是以平淡为美。换言之,宋诗与唐诗相比,更加生活化、日常化,同时也更加强调“以文为诗”和“以学问为诗”。

综观宋诗的发展,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印象,宋初以来,受晚唐五代诗风的影响,并没有出现什么能让人耳目一新的新诗人。又或者,宋初的诗人在读唐诗的时候,已经感觉到了唐诗在表现社会生活、写景状物、抒发个人情感上,都已达到了事无巨细、近乎完美的程度。唐诗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山峰,让他们只有仰视的份儿。如果宋代诗人不能另辟蹊径,他们就将永远活在这座巨大山峰的阴影中。

真正的宋诗,出现在宋真宗、仁宗时代,以欧阳修及其好友梅尧臣为肇始。欧、梅之后,又出现了两大宗师——王安石与苏轼。其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在诗界的影响似乎超过了他的老师,开启了所谓的“江西诗派”。江西诗派除了其掌门黄庭坚之外,又出了陈与义与陈师道两位大诗人。到了南宋时期,又出三大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他们三人早年也都受过江西诗派的影响,不过,最终他们还是从已日趋“艰涩生硬”的江西诗派窠臼中走了出来,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在他们之后,宋诗开始走向没落。

以上,我所提到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或可以换成王禹,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即杜甫,盖因江西诗派向以秉承杜诗的传统为其旗帜,三宗即黄庭坚与二陈。不过我个人以为,王禹的诗应该比陈师道的诗更好一点)、陆游、范成大、杨万里,都可以说是宋诗的大宗师,是完全能够和唐代的李、杜、韩、白相提并论的大诗人。

下面,就让我们一一来了解一下这宋诗十大家的风采吧。

欧阳修:“以文为诗”的开天辟地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又自号醉翁。关于他的事迹我们已在前不久刊出的《唐宋八大家都是读破万卷书的人》中,做过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欧阳修可以说是宋代第一位在散文、诗、词方面都有突出成就的作家。他在学诗的过程中,深受李白和韩愈的影响。钱钟书曾说他“既希望保存唐人定下来的形式,又希望能使这些形式具有弹性,可以比较的畅所欲言,而不至于为了形式牺牲内容”。他还希望诗歌“在不失去整齐的形式的同时,而能接近散文那样潇洒的、流动的风格”。

因此,我们说他是“以文为诗”的开天辟地者,当不过分。在这一点上,他不仅启发了王安石、苏轼等人的创作,更替道学家如邵雍、徐绩、朱熹者流用诗来讲哲学、道统、历史、天文乃至水利开辟了一条道路。欧阳修是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进行了革新。在他学习写诗的时候,正是讲求“词采精丽、声律谐美”,但从总体上讲,思想内容相对贫乏、脱离社会现实,同时也缺乏一些真情实感的“西昆体”盛行的年代。他对唐代的李白和韩愈的诗歌特点很是推崇,但并不亦步亦趋,还提出了“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

欧诗中有很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如《食糟民》(田家种糯官酿酒,榷利秋毫升与斗)揭露了种粮的农人只能以酒糟充饥,而不种粮的达官贵人却可以“东风吹来酒瓮香”、“日饮官酒诚可乐”的不合理现实;《边户》(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则描写了生活在宋辽边境的百姓的不幸遭遇。文气宛转,娓娓如诉家常。

欧诗中也有很多表现个人生活经历、抒发个人的情怀以及对历史的咏叹的作品。如《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之后的心潮难平,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但诗人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对前途仍充满了信心。

如《再和明妃曲》: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於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真可谓:议论精警,富有情韵。

梅尧臣:“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的宋诗先锋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世称宛陵先生。史载:圣俞生于农家,幼时酷爱读书,16岁应乡试未中,因家贫无力再考,后来跟随叔父来到洛阳,谋了一个主簿(相当于现在的文书)之职,后又到孟县(治今河南焦作,这里也是韩愈的故里)和桐城县(治今安徽桐城东南部)担任主簿。在连任三县主簿之后例升知县,召试,赐进士出身,累迁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称。

梅尧臣在建德县(今浙江杭州西南部)大约做过五年县令,为官清廉,颇能体察民间疾苦。去官后,百姓怀念他,把县城改称为梅城,建梅公堂、梅公亭以祀之。

梅尧臣在诗坛上与苏舜钦齐名,尝被称为“苏梅”。他和欧阳修是好朋友,欧阳修在洛阳做推官时,就经常和他一起谈论诗文,并与之联手发动了以反对残唐五代以来,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华诗风的一场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尝自以为诗不及尧臣,说:“圣俞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艰。”(《六一诗话》)

“闲远古淡”正是梅诗的一大特点,而从内容上讲,梅诗亦能比较深入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如他的《田家语》:“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里胥扣我门,日夕苦煎促……”还有《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都是以白描的手法,表现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对立的现象。

公务之余,梅尧臣也经常走出县衙,漫步于山水之间,写了许多咏景、抒怀和畅叙友情的诗,这些诗也莫不写得平易而深刻,细腻而贴切,凝炼而自由,新巧而泼辣。

如《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真是一首意象丰富,动静结合,曲尽山行之妙的好诗。特别是最后一句“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会使读者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一边赶路,一边兴致勃勃地欣赏着美丽的山景。突然从云天外传来的一声鸡鸣,仿佛是在告诉诗人,到有人家的地方,还要走很远很远……

又,《悼亡三首》之二: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丧偶后的生活景况(《全宋诗》一共收录了梅尧臣的37首悼亡诗,十有七八都是为其亡妻谢氏所作的,庆历四年(1044年),梅尧臣携家眷乘船从杭州沿京杭大运河返回开封,七月七日至高邮(今扬州),其妻谢氏病逝于船中):因过度哀伤,而终日恍惚;心怀苦闷,还要在人前极力掩饰;回到家,冷冷清清,无人可以相诉;因难以入眠,尤觉夜的漫长,世间最苦,当如是也。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梅尧臣诗派宋诗
宋诗五首(书法)
范仲淹 梅尧臣 因心而友,唯才是举
I Like Drawing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残菊
略论江湖诗派产生、发展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