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与句法界面的关系研究
2017-11-15张莉
张 莉
词汇与句法界面的关系研究
张 莉
本文的主要是从单向研究的角度来分析词汇与句法的关系。很多学者都对词汇与句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如Fillmore的语义格、Jackendoff的题元关系、Baker的题元指派一致性假说、Tenny的体界面假说等等。本文的重点是分析词汇语义对句法的影响,同时也会对词汇结构对句法的影响做简单的分析。语义格 词汇与句法 词汇语义 单项研究一、前言
词汇与句法界面研究的是词汇与句法的互动(刘宇红2010b),分析句法与词汇界面的关系。各种词类都能影响句法,但是形容词、副词以及功能词类对句法的影响主要是约定俗成的,与词汇本身的语义特性和结构特性关系较小,所以本文只考虑名词和动词对句法的影响。
词汇包含两方面,一是语义特性,二是结构特性。语义特性是各种语义内容的总和,具有百科性质,其中一部分语义特性能够影响句法,如施事性、有生性等。名词的结构特性是指名词能够映射为某些句子成分的特性,结构特性比较简单,而且结构特性取决于语义特性。所以名词的语义特性更为重要。词汇有两个规则,一个是选择限制,一个是严格次范畴化。选择限制规则属于语义上的限制,规定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或搭配,如,表示男性的名词不能与表示女性的形容词连用;表示无生命的名词不能与表示有生命的动词搭配。严格次范畴化规则是句法上的限制,规定词与词之间的句法关系或搭配,如,及物动词必须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等。所有这些词汇的句法和语义关系在词库中通过特征矩阵中的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体现出来(楚军 2007)。
相反,动词的语义特性比较简单,是动作本身和少数语义要素的组合,而且这些语义特性较少影响句法。动词的结构特性,决定了句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以对动词来说,结构特性才更重要。由于名词和动词的这些差别,词汇语义影响句法主要是指名词对句法的影响;词汇结构影响句法主要是指动词对句法的影响(刘宇红 2013)。
通过以上陈述可以发现词汇和句法都包含两个方面,所以词汇与句法的关系可以分为四种模式:(1)词汇语义决定句法;(2)词汇结构决定句法;(3)句法语义影响词汇;(4)句法结构影响词汇。
前两种模式是从词汇层面看向句法层面,是“从下到上”的方法,后两种是从句法层面看向词汇层面,具有“从上到下”的特征(刘宇红 2013)。
二、词汇语义决定句法
乔姆斯基《句法结构》认为一个句子是否合乎语法不能根据语义来判断,他举了一个例子: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这个句子是完全合乎语法的,但毫无意义,或者说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抵触的。由此乔姆斯基认为在语法里,语义是不起作用的。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把语义排除在语法之外所产生的矛盾也日趋尖锐。乔姆斯基本人也看到“随着句法描写的深入,有些看上去是语义的问题,实际上是属于句法描写的范围,这种情况越来越多了”(Newmeyer 1980:73)。他意识到句法分析时不能不联系语义,确定语义解释时也不能不考虑句法(楚军2007)。
在词汇语义决定句法这一范畴,主要的观点有Fillmore(1968)以名词的语义特征为依据,概括出抽象的语义格,也就是格语法。Jackendoff(1990)提出题元角色的等级问题。Foley&Valin和Valin(1990,1993)的角色与指称语法(Role and Reference Grammar)提出了宏观角色决定句子结构的观点。Dowty(1991)提出施事元角色(Agent Proto-role)和受事元角色(Patient Proto-role)。
以上的理论不但叫法不同,实际上所指的成分也是有不同之处的。
Fillmore认为,在句子的深层结构中,每个名词短语都与动词有着特定的“格”的关系,但不是传统语法中的主格、宾格之类的格,而是存在于深层结构中的句法语义关系。他认为,乔姆斯基深层结构中的语法关系,实际上是属于表层结构,在深层结构中应为“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通过转换才能成为表层结构中不同的句子成分。在Fillmore的格语法中,施事格是动作的发出者,包含有生性特征;工具格是产生动词所描述的动作或状态所必需的无生命的力量和物体;宾格是受动作或状态所影响的物体。语义格决定句法,以主语选择为例,施事格优先做主语(A),如果没有施事格,工具格做主语(B),如果没有施事格也没有工具格,那么宾格做主语(C)。转换遵循一定的规则,即若有施事格,则施事格为主语;若无施事格而有工具格,则工具格为主语;若施事格与工具格皆无,则由客体格充当主语(Fillmore 1968:33)。
A.Tom broke the window into pieces with a hammer.
B.The hammer broke the window into pieces.
C.The window broke into pieces.
在Jackendoff的题元关系中,他认为题元角色包括两个层面,题元层面和动作层面。题元层面表示运动和空间处所,包括theme,path和location,动作层面涉及agent和patient。下面通过例子来分析一下(John 2002):
D.Sue hit Fred.
Theme Goal (thematic tier)
Actor Patient (action tier)
E.Peter threw the ball.
Source Theme (thematic tier)
Actor Patient (action tier)
F.Bill entered the room.
Theme Goal (thematic tier)
Actor (action tier)
Goal Theme (thematic tier)(action tier)
题元关系决定句法,对于特定的句子结构成分来说,两个层面的优先权是不一样的。比如,动作层面的题元关系优先映射为主语(D),只有当动作层面的映射无法实现时,才有题元层面向主语的映射(G)(刘宇红 2013)。
Foley & Valin (1984) 和 Jakendoff(1990) 提 出AGENT是更广泛的题元关系ACTOR的一种特殊类型,ACTOR表达的是参与者受谓语的影响所发出的动作,造成的影响等。可以说所有的施事(AGENT)都是动作者(ACTOR),但所有的动作者不一定就是施事(H)。如,the car 是动作者但很明显它不是一个施事,因为它既没有生命,也无法表明想要发出kill这个动作的愿望(John 2002)。
H.The car ran over the hedgehog.
后来有学者提出题元等级这一概念,关于题元等级这一概念有多个版本,Valin(1990)的题元等级模式为Agent>Effect>Experiencer>Locative>Theme>Patient. 在 这一题元等级中,Agent是类典型的动作者,优先映射为主语;Patient是类典型的承受者,优先映射为宾语(刘宇红2013)。Fillmore(1968)和 Givon(1984b)构建的题元等级模式为AGENT>RECIPIENT/BENEFACTIVE>THEME/PATIENT>INSTRUMENT>LOCATION.有 两 种 方 法 来 解读,最左边的成分是最先被考虑用来作主语的,从左至右可能性逐渐降低。而最右边的成分是最优先考虑用来做宾语的,从右向左可能性也是逐渐降低。Dowty也提出了他自己关于划分题元等级的看法:Agent>Instrument/Experiencer>Patient>Source/Goal,同样,如上面的分析从左至右映射为主语的可能性逐渐降低(John 2002)。
在Dowty(1991)的施事元角色和受事元角色理论中,施事元角色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有意的卷入某动作或状态;(2)有感情或能感知;(3)导致另一参与者从事某事情或改变原有状态;(4)相对于另一参与者运动;(5)独立于动词所命名的事件。受事元角色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承受状态的改变;(2)作为客体,具有量的变化;(3)受另一参与者的影响并具有某种结果;(4)相对于另一运动的参与者来说是静止的;(5)不能独立于某事件而存在,或在某事件发生之前不存在(刘宇红 2013)。
总的来说不同角色之间划分的界限是模糊的,并不是说一个论元如果不是施事就一定是受事,比如说工具格。事实正好相反,它们通常的归类方式是谁更多的满足哪个角色(Riemer 2010)。所以,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某种语义角色满足上述条件越多,越有资格被分别映射为主语和宾语。
三、词汇结构决定句法
在词汇结构决定句法这块,也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Chomsky(1986)将动词所包含的结构信息称为经典结构实现(Canonical Structure Realization)。通俗地讲就是平常所说的动词搭配问题,以persuade为例,它的经典结构实现要求Goal这一题元角色和一个命题,所以选择了persuade这一动词,就选择了X persuade Y to do Z这一句法结构(刘宇红 2013)。
Baker(1988)的题元指派一致性假说(UTAH:Uniformity of Theta Assignment Hypothesis)认为,对特定动词来说,相同的题元关系在深层结构上表征为相同的结构关系,如客体或受事映射到宾语位置,施事或动作者映射到主语位置,如:
Eg.John broke the window.
(subject/agent) (object/patient)
Tenny(1994) 的 体 界 面 假 说(Aspectual Interface Hypothesis)认为,题元结构与句法题元之间的映射受体特征的制约(刘宇红 2013)。即体特征就是动作进展的程度,如句子:Tom mowed the grass,当草割完一半时,mow的动作也完成了一半,当草割完了时,mow的动作也完成了,在该句中mow的动作是有边界的(刘宇红 2013)。但是在句子The workers mow the grass everyday中mow是无边界的。在这个句子中,工人割草可能是个经常性的动作,没有终端,也无从知道这个动作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在Tom mowed the grass中可以清晰地判断他的动作何时开始何时结束,所以Tom和the grass作为体特征的参与者,在句法结构中是可见的,所以当mow作谓语时,要求句子必须有主语和宾语。
Levin&Rappaport-Hovav(1995)讨论了非宾格性特征如何决定句法。比如一个动词能否出现在某些句法结构中,完全取决于动词的非宾格性特征。Carrier&Randall(1993)认为,结果构式之所以成立,是因为某些动词能够给句子追加一个状态改变句子,如I和J分别增加了the tulips (became)flat和 the pavement(became)thin 这 一子句。不能给句子追加状态改变句子的动词比如说die和disappear它们不能要求一个改变状态的动词,所以自然就不能出现在结果构式中。
1.The gardener watered the tulips flat.
J.The joggers ran the pavement thin.
Grimshaw(1990)的题元结构理论认为,题元结构是词汇结构信息的一部分,譬如Mother cooked potatoes中,动词cook要求一个论元是能够发出“煮cook”动作的主体(mother),另一个论元涉及到被“煮cook”的东西(potatoes)。这两个论元中,前者是施事,后者是受事,那么,动词cook 的题元结构表示为:Cook<Agent,Patient>potatoes.这个题元框架表示动词cook在句法结构中要求有两个论元,一个施事一个受事。
四、结语
词汇和句法都包括语义和结构两个方面,所以对句法与词汇界面关系的研究必须从四个方面展开来进行研究,也就是说句法与词汇的关系分为四个模式,其中每种模式里又包含若干中理论。如果对他们一一来进行系统的分析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其内容纷繁复杂,各家有各家的见解。以上在文章中提到的二种模式都是单项研究,即单纯地从词汇看向句法——从下至上,或从句法看向词汇——从上到下。随即就有学者对单项研究的方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单项研究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这才有了后来的对句法与词汇界面的双向互动的研究。
[1]Baker M.C.Incorporation:A Theory of Grammatical Function Changing[M].Chicago,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2]Carrier J.,J.Randall.Lexical Mapping[A].In Reuland and Abraham.Knowledge and Language[C].Berlin:Foris,1992.
[3]Chomsky N.Barriers.Linguistic Inquiry Monograph Thirteen[M].Cambridge,MA and London:The MIT Press,1986.
a letter.
南京师范大学)
张莉(1992-),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研究生在读,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句法学、认知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