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生态细节考察报告之一
——以《略论毛奇龄对朱熹“淫诗”说的批评》一文为例
2017-11-15李士金
谭 玲 李士金
中国学术生态细节考察报告之一——以《略论毛奇龄对朱熹“淫诗”说的批评》一文为例
谭 玲 李士金
以《风人之旨谁可独得——略论毛奇龄对朱熹“淫诗”说的批评》一文为例,不说别的,单单从作者的文字表达即可看出,他们虽然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却仍然留下了大量的令人遗憾的文理不通词句,这是中国学术生态的又一种细节状态。考察报告 文理不通 细节状态一、问题的提出:科研量化体制高压背景下导致的学术论文危机
《合肥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发表了周怀文、经莉莉的《风人之旨谁可独得——略论毛奇龄对朱熹“淫诗”说的批评》一文,在这样一个科研大跃进的时代,年轻人都被逼得一天到晚想着论文,满头脑要发表论文,无法沉下心来认真读书、修养身心。这些论文中反映出许多莫名其妙的病句文词。这不能怪老师,本来教好书才是教师的天职,现在的管理体制是把科研作为硬性的衡量标准,而科研质量之衡量只是按照期刊级别,至于具体质量则无人考察。在权威期刊发表的文章即使是抄袭的,也照样获得高分、奖励,在低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质量很高,但照样不算分数,没有任何经费资助。在此科研体制背景下,导致整个社会学术生态权力化、金钱化、人情化、庸俗化、虚假化。对于一个国家、民族而言,学术泡沫学术腐败牺牲的绝不仅仅是一些年轻的生命,而是整个民族的生机,“关系到我们追求世界的和平、繁荣、幸福之过程”,“与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比如周怀文、经莉莉两位青年,何等的聪明才智,然而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他们必须在自己能力不足的文化学术战场上冲锋陷阵,以《风人之旨谁可独得— —略论毛奇龄对朱熹“淫诗”说的批评》一文为例,不说别的,单单从他们的文字表达即可看出,他们虽然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却仍然留下了大量的令人遗憾的文理不通词句,这是中国学术生态的又一细节状态。
二、《风人之旨谁可独得——略论毛奇龄对朱熹“淫诗”说的批评》文本考察之一
本文说:
基于《论语》此论,朱熹提出“淫诗”说,认为《诗经》中的爱情诗就是“淫诗”。
这一句话中就有两个错误,首先,“淫诗”说并非朱熹首先提出的,本文则说到了宋代,朱熹根据《论语》中的话,才提出了“淫诗”说。其实,朱子的“淫诗”说不但受到孔子之论的影响,也是对于前人学术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发挥。比如,谢谦在1986年发表《关于朱熹诗说的两条考辨》,认为郑樵不但启发了朱熹“去《序》言《诗》”的思想,而且在“美刺”之辨,“淫诗”之说等一系列主要问题上,对朱熹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第二,朱子并没有认为《诗经》中的爱情诗就是“淫诗”,朱子批评《诗经》中有20多篇描写男女感情的诗歌是“淫诗”,即体现了不合道德规范的男女感情生活内容,但尚有不少描写男女感情之诗歌朱子并未论定其为“淫诗”。可见,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发生常识性的错误,以这样的朱子学研究基础来论毛奇龄批评朱子的“淫诗”说,其错误百出可想而知。
本文的第二段文字就明显地与摘要文字发生矛盾,文字语病和造句拙劣可不论,其最后一句:“毛氏的围绕《诗经》的学术活动,虽有合理之处,但缺点更为明显。本文即针对此进行考察。”与摘要文字差异不但很大,而且悄悄地转换了论题,强调的重点是“缺点更为明显”,“本文即针对此进行考察”。作者将讨论的重点转换成毛奇龄批评的问题。
三、《风人之旨谁可独得——略论毛奇龄对朱熹“淫诗”说的批评》文本考察之二
从小标题可知,作者确实改变了论题和摘要文字所说的内容。第一个小标题文字又犯了常识性错误,把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写错了,意思也用反了。本来是论述毛奇龄批评朱子的“淫诗”说的,现在变成了毛奇龄这个人在学术研究问题上、在批评朱熹“淫诗”说问题上,实际上是对于自己宽厚,而对朱熹批评责怪。
第二个小标题是说毛奇龄考察《诗经》被误解的经过,负气求胜的因素多。第三个小标题是说毛奇龄探讨如何解读《诗经》,隐含反朱反宋意味。毛奇龄批评朱子“淫诗”说难道还有掩饰和隐含?所谓“反朱反宋”是何意思?毛奇龄批评前人学术大致属于正常的学术批评,虽然其用词显得尖刻,但不失为一家之说,虽然其观点未必正确,但颇能引发人们的思考,这样的学术讨论,火气虽大,却不能因此一概而论认为其“反朱反宋”。作者对于所引文献缺乏理解,比如有这样的引文:“则夫子当云放郑诗不当云放郑诗矣。”显然,“放郑声”是一个关键词,而作者把这个关键词错为“放郑诗”,使得整个文句含义错误不通。这样的引文错误是不用核对原文都能一眼看出的,作者却视而不见,却在引用后说出一些不伦不类的话:
春秋时代人们反对荒淫糜烂的生活,但对正常的男女情爱,舆论还是很宽松的,并不像后世那样有许多禁忌或是视情爱为洪水猛兽。
试问哪一个时代会反对“正常的男女情爱”?按照作者的叙述,只有春秋时代人们是反对荒淫糜烂的生活的,对正常的男女情爱“舆论还是很宽松的”,春秋以后就截然不同,“视情爱为洪水猛兽”!这样的话既不符合实际情况,也缺乏历史逻辑性。作者实际上并不理解朱子“淫诗”说,也未真正研究过毛奇龄批评朱子“淫诗”说,只是把前人的资料凑合编排,故出现了许多不伦不类的叙述话语。
这就是中国论文大跃进过程中的学术生态细节之一,作者为管理体制所迫,做的是自己力不能及的学术研究,出现许多离奇的错误。许多作者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必须从管理体制的改革入手,教育科研必须与行政权力脱钩,按照十八大精神,去行政化,让教育工作者真正做好教育工作,真正安心读书,安心修养,做力所能及之事,真正写出自己有心得和见解的文章来。
写文章必须虚心学习学界前人有价值的成果。以朱子的淫诗说为例,近百年来有许多重要的学界论述,值得我们重视。比如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关于朱熹文学研究的成果,本书1932年由北平朴社出版。以后各种版本都是根据这个版本印行的。郑振铎说:
他的更大的工作,便是打倒了《毛诗序》,发见:“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其情者也。”更发见郑、卫诸风中情诗的真价,而反对毛诗的美刺之说。
郑氏的这些观点以深刻的理解,充分肯定了朱子在《诗经》研究中的重大贡献,就大的框架而言,后来的研究者很难超出他的意见。张健在《朱熹的文学批评研究》中认为,郑樵的观点“缘汉人立学官讲诗,专以义理相传,是故卫宏序诗,以乐为乐得淑女之乐,淫为不淫其色之淫,哀为哀窈窕之哀,伤为无伤之伤。如此说关雎,则洋洋盈耳之旨安在乎!”,“在朱熹手里作了实践性的扭转”。朱子主张“诗以道性情之正”。(文集卷七八:建宁府建阳县学藏书记)“温柔敦厚,诗之教也;使篇篇皆是讥刺人,安得温柔敦厚?”(语类卷八十)张建的阐述,作为学界关于朱子淫诗说的研究成果,后学写有关朱熹淫诗说的论文,理应关注。
谢谦在1985年发表《关于朱熹诗说的两条考辨》一文,认为“诗乐一致”的理论势必引向“郑卫之音”即“郑卫之诗”,“郑声淫”即“郑诗淫”的具体结论。事实也正是如此。后来学界还是有人提出“郑声淫”与“郑诗淫”的关系问题,而对于学界已有的比较客观的学术见解熟视无睹。1987年谢谦还发表另一篇关于朱熹诗经学的重要论文:《朱熹“淫诗”之说平议》,就朱子的“淫诗”说进行比较客观中肯的分析评价。文章根据朱子《诗集传》和《诗序辨说》列举朱子认为的23篇淫诗篇目,指出马端临记录朱子24篇淫诗篇目错误原因,叙述南宋以来著名学者对于朱子“淫诗说”巨大反响,详细分类分析朱子所列23篇淫诗,一方面批评了朱子的“淫者自作”说,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朱子尊重《诗经》文本原意的作法。朱子的淫诗说有具有的时代背景语境,要加以深刻的理解。同时,还要注意的是,朱子对于所谓“淫奔者”的态度并非一概否定,根据具体情境有十分具体的认识。比如他评论《溱洧》一诗时说:
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采兰水上以祓除不祥。故其女问于士曰:盍往观乎?士曰:吾既往矣。女复要之曰:且往观乎?盖洧水之外,其地信宽大而可乐也。于是士女相与戏谑,且以勺药相赠而结思情之厚也。此诗淫奔者自叙之词。
“淫奔者”三字在总体上为贬意。但在朱子客观的文学研究中,常为客观之事实的陈述。“淫奔者”就是两情相悦的人,此则并非贬意。如上诗,乃一国之民俗,男女自由相约相悦于一美好怡人的水边旷野之上。对此,朱子不置评断,仅说“此诗淫奔者自叙之词。”以实际的具体的诗的内涵观之,确实是无可厚非的男女活动,符合人们当时的道德风尚,惟各人身份不明确。
探讨毛奇龄对朱熹“淫诗”说的批评,若能真正读懂朱子和毛氏的相关论著,关注学界相关的研究成果,加以深入的分析、综合、研究,必然取得可观的成就。即使不能完全理解原著文本,若能虚心学习前人成果,实实在在就朱子与毛氏著述文本立论,也会起到传播历史文化的作用。否则,凑合前人资料,生搬硬套,论题、摘要文字与具体文本背离,文字拙劣,逻辑错误,只能应付一时之需,对自家身心健康既无益处,亦增加中国学术生态离奇古怪之细节状态,令后世之人不胜浩叹。学术生态与社会大局关系密切,要爱党以德,爱国以德。“人心之归,即是福禄。”要人心归顺,即必须以宪治国,民主选举,政务公开,信息透明,舆论自由。
注释:
①明季本撰《诗说解颐》卷一,《钦定四库全书》经部诗类79册:第31页。
[1]周怀文,经莉莉.风人之旨谁可独得— —略论毛奇龄对朱熹“淫诗”说的批评[J].合肥学院学报,2012(3).
[2]陈允吉,李士金.从整个社会生活的机制谈学风文风[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5(1).
[3]李士金.走向学习自由王国——献给中国青少年一代[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638.
[4]谢谦.关于朱熹诗说的两条考辨[J].四川师大学报,1986(5).
[5]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四十三章《批评文学的复活》[M].新1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612.
[6]张健.朱熹的文学批评研究[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53.
[7]谢谦.关于朱熹诗说的两条考辨[J].四川师大学报,1986(5).
[8]谢谦.朱熹“淫诗”之说平议[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2).
[9]朱熹.诗集传:卷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81.
[10]李士金.朱熹文学思想述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123.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本文系李士金教授指导的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2016届毕业生谭玲同学学士学位论文,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项目编号:PPZY2015C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