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简论
2017-11-15沈琮龙
沈琮龙
《茶馆》简论
沈琮龙
在高中的语文知识学习中,《茶馆》是一篇比较经典的话剧著作。在此篇文章中,老舍先生将特定时代下的社会都映射在了茶馆中,展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各阶层人民的基本生活。文章围绕《茶馆》及作者简介相关内容展开,分析《茶馆》的艺术构思和语言特色,以便学生更好地领悟老舍笔下《茶馆》的魅力。《茶馆》 艺术构思 语言特色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文学环境中,老舍的《茶馆》是一本文学巨著。其以茶馆为背景,浓缩了整个时代。并在《茶馆》一文中,描述了70多位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生活面貌,展现了时代给予人们的馈赠。
一、《茶馆》及作者简介
《茶馆》的作者是老舍先生,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是著名的小说家和人民艺术家,代表作品主要有《茶馆》、《骆驼祥子》以及《四世同堂》等。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老舍先生等文人墨客在严峻形势的逼迫下,先后写下了不少壮丽诗篇。当其相应周总理的邀请回到国内后,其在人生的后续阶段创作了22部话剧,其中,《茶馆》便是比较著名的作品。老舍先生的《茶馆》是现当代的经典戏剧之作,其体现的思想深邃,艺术表现独特,是老舍先生在戏剧创作方面的最高成就。《茶馆》在国内经历了大的动荡,先后两次在重重压力之下悄然收场,在文革中更是被视作毒草,直到改革开放之后《茶馆》才再次展放了其特异光彩,得到举国上下、全球各界的一致好评。《茶馆》在我国戏剧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一朵艺苑奇葩,创新是《茶馆》的最大文学意义。在《茶馆》一文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要了解其创作背景,深刻感悟作者在人物刻画方面的技巧,还要感悟其艺术构思和语言特色,以帮助自己更好的培养文学情怀,提升自己在语言文学方面的理解力,感悟力。
二、《茶馆》简论
(一)艺术构思分析
《茶馆》之所以能够在文坛上久经不衰,主要原因就在于其艺术构思方面的创新性。《茶馆》在选材上主要是从具体人物的刻画着手的,茶馆里面各阶层的人物都有,用这些社会小人物的生活故事来反应大时代的风貌。《茶馆》在选材方面的创新度较高,当时,其他文人在进行创作时选取的题材大多比较宏观,叙事的场面也比较宏大,而《茶馆》的题材却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一系列小人物的小故事。从当时整个文学环境来看,这算得上一种突破,正是因为老舍先生独具一格的创作思路,我们才能够在现代深刻感悟到底层劳动人民的辛酸。然而,当时的很多人并不能够全面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认为《茶馆》一文并没有掀起时代巨浪,没有反映出时代赋予革命的全貌。在我看来,这些人的认知是别有用心的,其过度的将政治标准放在了文学作品上。文学与政治虽然有联系,但毕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文学创作上应该更多的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眼前的小事物,而不是一味的歌功颂德,将文学沦为政治的奴仆。
《茶馆》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三幕剧,分别是戊戌政变之后的晚清,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以及抗战胜利后的国统时期。在这三幕剧中,时代在变,人物在变,但是茶馆并没有消失。《茶馆》一文通过描写茶馆的兴衰和茶馆中喝茶的人们,将特定时代下的人情世态刻画得栩栩如生,并赋予了其深刻内涵。《茶馆》并不仅仅埋葬了王利发的穷其一生所追求的事业,也埋葬了三个腐朽的时代并揭露了旧中国的腐败没落。在选取时代时,作者也倾注了更多心血,《茶馆》并没有反映繁荣发展的社会时期,而是挑选了我国比较黑暗混乱的时期,将我国的转折点时期都浓缩在了茶馆中,可见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新颖的艺术构思。
(二)语言特色分析
《茶馆》主要反应了吃人的黑暗旧社会,其整体感情基调是比较悲伤的,但是作者通过幽默化的语言,却将悲剧寄寓在了戏剧中,为其罩上了一套喜剧的外衣。《茶馆》是旧时代的最后哀歌,也是诙谐社会的葬礼,通过描写旧社会的畸形和病态,展现出了吃人者的张狂无耻,及其可憎的嘴脸。并通过描述被吃者在被吃掉的最后瞬间的情境和小人物的零碎人生,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生动、鲜活的吃人社会的吃人场景,给了我们思维和认知的冲击。《茶馆》一文最大的语言特色便是将悲惨的故事通过诙谐的语言刻画出来,让人们在喜剧的华丽外衣下慢慢感悟悲剧的虱子。比如在《茶馆》中对老太监的描述,明明是行将就木的老太监却还要购买一个15岁的小姑娘作老婆,有钱人会为了一只鸽子而雇人打架,马大爷对常四爷的态度以及刘麻子所干的缺德事迹等……都通过细腻化的语言将这些人的丑恶嘴脸刻画了出来,让我们感觉到可憎、可笑。《茶馆》中蕴含的无价值的东西较多,正是因为这些无价值的东西才增添了整部作品的喜剧效果。
三、结语
《茶馆》是我国老舍先生最为伟大的作品之一,其蕴含的内容丰富,深刻,展现出了旧社会的病态和畸形,刻画出了各类小人物的动作形态以及心理,并让人觉得其是可憎可笑可悲的。其能够引发我们的深思,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
[1]何明敏.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建构:论《茶馆》的经典化[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01):105~115.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