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2017-11-14巫继侠
摘 要:幼儿户外活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户外活动能发挥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更有利于教师实施因材施教,幼儿园有必让孩子接触户外自然,充分体验户外活动的快乐。良好户外环境必须满足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的设计安排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和安全感,让幼儿感到轻松愉快,以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游戏的愿望,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户外活动 幼儿 现状 对策
开展户外活动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增强幼儿的体质,更大的价值在于通过体育锻炼,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通过户外运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幼儿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一、幼儿户外活动现状及重要意义
户外活动是幼儿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时期。他们的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身体各器官各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完善。容易因各种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影响健康。所以采用适合于幼儿生理特点的户外活动,可以提高幼儿身体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从而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幼儿参加户外活动精神焕发,情绪愉快。户外活动,也能培养勇敢坚强、反应灵敏等多种意志品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1、促进了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幼儿的发展。
地面上的格子、脚印、迷宫、孤线,安全舒适的塑胶草坪,大、中、小型体育活动器材,满足了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主动获取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丰富经验,幼儿的好奇心,发散思维以及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很好地发展。
2、户外活动,促进了教师与幼儿间的有效互动。
户外活动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在互动中观察幼儿的时间,是一个分享幼儿利用玩具体验成功的时间,是一个以积极有意义的方式与幼儿互动的时间,是一个引导、促进幼儿身心进一步发展的时间。户外活动为教师真正成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提供了条件。
3、户外活动,促进了幼儿间的积极互动与交往。
有些时候,幼儿不愿意与别人合作交往。但当幼儿在户外活动时,却常常主动去寻找伙伴,幼儿在操作、摆弄、移动新的活动材料遇到困难或当别的同伴需要提供帮助时,同伴彼此间的配合参与,互相观察、模仿、彼此交往经验,分享情感。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幼儿学会和锻炼了社交技能和社会行为,发展了适宜的情感、态度,自制力和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户名活动为幼儿间的各种互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幼儿户外活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的发展首先要考虑幼儿的健康,户外活动是幼儿运动的本能,是丰富和活跃幼儿的生活内容,幼儿园不仅要运用各种教育形式和灵活多变的手段,有目的地培养和提高幼儿的体育活动能力,并让幼儿在户外活动中产生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和感受,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拥有笑脸,让我们一直朝着这个目标的努力前进一、目前幼儿园户外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参加户外活动的时间不足。
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章程》中明確规定“幼儿每日户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得少1小时。”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规定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及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见,幼儿户外活动一直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并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规定。但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幼儿园组织户外活动的时间不足。
(二)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的活动量不足。
户外活动涉及的内容广泛,主要包括:基本体操、基本的动作练习、游戏、各种器械的练习、水上活动、日光浴等多种形式。但有些教师对这一范围的理解不足,把户外体育活动的范围缩小化,把其范围局限于玩大型玩具、游戏及器械活动,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多以幼儿散步、玩大型玩具为主,且活动的强度和密度均较低,容易导致户外体育活动形式单一且活动量不足,达不到身体锻炼的要求。
(三)教师对户外活动的指导少。
幼儿在户外活动中有了更多的自由的机会,更广阔的活动空间,这时候,教师往往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确保孩子的生命安全上,而对活动的指导有限。主要表现在:1、对活动的组织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带有太多的随意性,没有考虑到幼儿。在活动中,教师往往扮演着“观察者”的角色,观察是否有威胁到孩子生命安全的因素,对孩子的动作指导有限,如有些孩子不知道如何玩时,也没有得到教师及时的指引与帮助,易降低户外体育活动的质量。
三、有效开展幼儿户外活动的对策
(一)积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
现代的家庭多数居住在高楼里,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小乐园,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渡过的。鉴于幼儿园户外活动形式多样的特点,决定户外活动的设备、器材、玩具材料必须多样化,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的实际需要。户外大型玩具是幼儿园的必备设施。
(二)注重孩子体育活动中的科学化与兴趣化
开展户外活动,一般以体育游戏为主,根据天气情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动静交替原则,有时也在户外穿插进行一些运动量较小的游戏,如角色游戏、智力游戏等。科学的体育活动,能提高孩子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技能,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如:体育游戏《龟兔赛跑》,在活动前特别注意孩子的准备活动,然后要给孩子们化妆——戴上可爱的头饰,另外给兔子戴上白手套给乌龟背上贴一个塑料袋当“龟背”。“终点”和“领奖台”用大型积木搭建而成,途中用拱门设两个“门”,让“乌龟”练习钻的动作。设置两个路障,让“兔子”练习跳得动作。把孩子分成四组,这样就缩短了孩子等待的时间。孩子也很感兴趣,都争抢着交换角色比赛,连平时体弱的孩子也不示弱。活动中,根据孩子发展与动静交替的特点,控制和调节活动量。活动量较大时,老师穿插分发奖牌,让孩子休息一会。整个游戏中,孩子对活动形式、过程感兴趣。通过游戏有助于孩子形成顽强、自信的品质及团结友爱和集体荣誉感。
(三)关注个体差异,做孩子的引导者和游戏伙伴。
教师尽力站在孩子的立场上,透过孩子的行动去把握孩子内心的想法,理解孩子独特的感受方式、同时在整个游戏活动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引导者而且是富有童心的游戏伙伴。对于胆小、不爱动的孩子,或动作笨拙的孩子,应该鼓励或带动他们一起活动,对于需要帮助的孩子,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例如:孩子在跨跳活动中,我们把小河的宽度设计得有宽、有窄,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在宽的地方一跃而过,能力差的可以在窄的地方跨过而不会踌躇不前,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小河,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自己也加入了游戏队伍,玩得不亦乐乎。又如,进行“投篮”的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在地上安排不同高度、不同距离的小筐,便于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投掷。通过观察,教师在了解每个孩子实际水平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让水平高低的孩子各有选择,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孩子,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四)在户外活动中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在给孩子更多自由的同时,还要特别强调安全教育。户外场地活动范围较广,幼儿四处分散活动时,教师的视线不能顾及每个幼儿。因此,在活动前要尽可能预计到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活动前老师要向孩子交待活动的规则和有关安全事项,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检查仪表,注意调节幼儿运动负荷,活动前后减加衣服。教师要四处巡回走动,及时纠正幼儿危险动作,聆听幼儿交谈、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必要的安全指导和安全教育。
(五)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素质
在以往的活动中,大多以教师教幼儿学为主,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而现在的教改提倡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那么教师就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如:玩跳跃触摸物体时,教师可以将物体悬挂不同的高度,让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触摸到物体。也可以多准备几种游戏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选择不同的游戏,从而提高幼儿的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体育活动中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能有效调动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适时、适度的指导也正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中“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
(六)从幼儿兴趣着手,提高户外活动的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促进人的大脑和各种感官处于兴奋状态,使人思维敏捷,全神贯注地学习。晨间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开始,开展得好,能使幼儿精神饱满、愉快地开始一天的生活和学习。为了提高晨间活动的质量,笔者从幼儿兴趣入手,在内容及形式的选择上,尽量选择轻松、活泼,能让幼儿全身得到均衡锻炼的;能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的,是幼儿感兴趣的,适合晨间活动的体育游戏内容。如:小班游戏“小兔吃青草”,在小兔准备出去吃青草时,首先要走过一座独木桥,然后跨过一条小河(河宽大约20厘米)最后来到青草地吃青草。这时,大灰狼来了,老师启发幼儿如何才能将大灰狼打死?幼儿想出很多办法,最后用石子(准备好的沙包)将大灰狼打死,然后又跨过小河,走过独木桥回到家中。在玩的过程中利用丰富而有趣的内容及形式,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以达到锻炼的目的。
总之,教师做个有心人,使孩子从狭小的空间走出来,充分发挥户外体育活动相对自由、自主、轻松愉快等优势,孩子就能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朝辉. 教学论[M] .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6-58.
[2] 宋德如、卞佩峰. 基础教育学[M] .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3-44.
[3] 陈平文. 教师期望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學中的应用[J] .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 99-101.
[4] 李乐. 教师的期望效应对课程改革新概念的影响[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 : 122-123..
[5] 左金娣. “教师期望效应”的理论和应用[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 : 82-84.
作者简介:巫继侠,女,汉族,安徽人,研究方向:幼儿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