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逻辑电路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2017-11-14朱学玲

西部论丛 2017年6期
关键词:模式改革

摘 要:数字逻辑电路是计算机类、电子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原理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它是计算机组成原理、嵌入式等后继硬件课程必需的先修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继的硬件课程。

关键词:数字逻辑;电路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先讲解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主要以逻辑关系、组合电路的分析设计、组合电路模块的应用、触发器、时序电路几个部分组成,实践部分则是在试验箱上以插拔式实验为主,这种实践方式的优势在于学生容易接受、操作简单,但这种方式也容易使得学生走进误区,主要有四个表现:

一是学生会以为数字逻辑电路主要就是连线操作,从而出现“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此处的“操作”仅仅停留在连线上,最常见的现象是学生做出实验效果,但不知道为什么会有相应的结果,更谈不上如何去应用电路模块,所以我们经常会见到熟练的“连线操作工”,却不是电路学的很好的同学,因为他并不熟悉原理性知识,不懂得实验为什么会有相应的结果,只是为了连线而连线。

二是会让学生忽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这点在组合电路的设计中体现的比较明显,因为有的学生太注重连线,认为只要连出电路,无所谓设计流程和逻辑关系,在设计的时候完全不按照设计流程按部就班的进行,而是在试验箱上反复尝试,对于较简单的功能或许还有可能实现,对于比较复杂的功能,这种尝试无疑是徒劳,所以实践是需要理论知识支撑的。

三是学生被实验中出现的芯片损坏、接触不良、导线不通等问题干扰,不仅耽误了大量的时间在排查错误上,还会打消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四是学生会认为数字逻辑电路是纯硬件的课程,跟软件、编程没有一点点关系,我们知道,计算机软硬一家,两者相辅相成,谁都不可能只使用硬件或软件。

除了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产生的以上三方面误导以外,从技术角度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在世界上流行的先进技术脱节。

新工科环境下,要求高校注重学生的系统认知、系统分析和设计、系统应用等计算机系统能力的培养,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使得学生走出校门能够快速适應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数字逻辑电路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目前,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字逻辑电路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都已采用软硬结合的教学方式,把硬件描述语言引入到数字逻辑电路中,主要采用的有VHDL、Verilog、SystemC、System Verilog等,仿真软件以Logisim和Vivado为主打,在这些仿真软件上不仅可以实现数字逻辑电路,还可以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后继硬件课程进行,最终在实验平台上实现逻辑功能。本文我们采用了Verilog语言、Vivado环境,所采用的实验平台是基于Xilinx Artix-7 FPGA研发平台,以数字逻辑电路中的分频器实验项目为例介绍。

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分频器都是必做的实验项目之一,与传统模式不同的是,不再使用插拔式试验箱,而是采用了Verilog语言和Vivado环境,所以在实验之前的理论教学环节中需要增加有关编程规则的介绍。

同一功能在实现时方法不是唯一的,此处是以对时钟端实现分频为例,编程思路是以if循环为主,首先在模块中声明模块的输入和输出端口:

input clk,

output clk_out

再通过常量COUNTER_WIDTH对reg型变量reg_cnt建立数组来对存储器建模,实现对存储器的读写:

parameter COUNTER_WIDTH = 27;

reg [COUNTER_WIDTH-1:0] reg_cnt =27'd100000000;

reg tmp = 1'b0;

最后在always块中使用If语句实现对时钟端的分频:

always @(posedge clk)

if (reg_cnt > 1'b0)

reg_cnt <= reg_cnt - 1'b1;

else

begin

reg_cnt <=27'd100000000;

tmp <= ~tmp;

end

assign clk_out = tmp;

源文件在综合没有错误之后,在下板之前,可以进行仿真,为了更好的观察分频效果,可适当调整仿真时间,仿真效果如图1所示:

图1中第一条是时钟端clk波形,第二条是输出端clk_out的波形,从波形周期或频率的变化上可以明显观察到分频效果。

仿真结束后进行管脚约束,生成相应的约束文件,再编译生成Bit流文件,最后就可以连接开发板(Open Target)并下板(Program Device),在开发板的上也能观察到分频效果。

通过分频器的实验过程来看,新型的教学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不管是理论教学环节还是实践环节都有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实践环节几乎是与传统的实验方式完全不同,不再是以连线为主的纯硬件操作,而是通过代码驱动实验板实现逻辑功能,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把软硬件有机结合,使学生从繁琐的连线及线路错误的排查中解脱出来,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代码的优化和对逻辑关系的应用上,如何通过硬件描述语言实现逻辑功能成为学生学习和实践的重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学习的兴趣,不管是从教学效果以及数字逻辑电路与后继课程的衔接上来说,还是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FPGA开发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说,对数字逻辑电路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张志军,于红斌,张爱丽等.王岁花地方高师院校数字逻辑电路课程教改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15(2):83-85.

[2] 赵天翔,何金枝.以verilogHDL为重点的数字逻辑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12(35):177-178.

作者简介:

朱学玲 (1979.10-),女,汉族,宿州人,安徽新华学院,讲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

猜你喜欢

模式改革
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探析
拓展训练下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分析
现代高职院校教研活动改革与创新探讨
湖南产业转型升级与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改革
“变被动为主动”机械类工程图学课程作业评价模式改革与应用实践
浅析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对军校任职教育考核模式改革的思考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符合社会需求的本科翻译专业学生口译实习模式探究
大学英语课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