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2016-07-16陈志伟
陈志伟
摘 要 针对现有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隐性逃课等问题,文章分析了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应适应高职生的心理特点,课堂采用角色扮演或情景表演、团体体验活动、影视案例材料的分析与讨论、心理测试、小组活动和团体训练等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 心理健康 课堂教学 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
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应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心理特点出发,要考虑他们的实际需要来进行改革。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真正提高心理素质,在未来工作、学习、生活中积极应对挑战。
1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懂得教育基本理论,还应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方法不仅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也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要求。据学情分析,现今的高职在校生,大部分都是“90后”大学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适应“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得改变以前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用新颖的形式、灵活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励他们自觉地去发现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调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完善自己的人格,面对身边的挑战,体验自己美好的人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根据高职生的群体特性、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教
学模式,讲授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小班制分班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要求,以他们喜欢的、轻松愉快的方式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进一步运用杜威的教育理念到实践中去,在“做”中学,在“游戏”中学,在“体验”中学,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1.2高职生不同的心理求知需求问题凸显
由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今的在校高职生大部分都是“90后”大学生,不管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方法,都必须适应“90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其心理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喜欢展示自我,不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学生个性张扬,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不喜欢的课程或教学模式不愿意去主动适应,而是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模式或方法,否则他们就会表现出自己的不满或厌学情绪。敢于追求自己的愿望,不强迫自己做不喜欢做的事情。
(2)喜欢走捷径,不喜欢没有成效的学习。“90后”大学生对于讲授式教学模式不感兴趣,对于深奥的学科理论不愿花费很大力气去研究。喜欢急功近利,希望自己的努力或学习能够马上见成效,对于需要付出很多艰辛劳动的活动不感兴趣,希望教师的授课能够直奔主题、形象生动、快速见效。
(3)不满足于现状,对自己期望过高。“90后”大学生对于功成名就非常渴望,很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幻想里生活,羡慕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士,只看到他们的成功,而对于其付出的努力却不屑一顾。对于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不愿深思,而是希望教师能给出一条成功的捷径。
(4)求知欲望强,但不掌握科学的方法。大学生希望自己是强于别人的,希望自己的未来是成功的,对于知识技能的渴求很强烈,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地位、有能力的人。但他们对于成功之道却很模糊,总抱着侥幸心理,祈求自己的运气好一些、路途平坦一些。对于现在的学科学习不重视,不愿下工夫学习,希望教师能够将全部知识塞给自己。
(5)不喜欢有压力,“90后”喜欢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大学生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整个家庭的照顾和爱护,在家里没有受过委屈或挫折。他们不喜欢有挫折的事情,也不善于面对挑战。外界的一点风吹草动或不适合自己的地方就不能忍受,或郁闷或呼吁,喜欢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6)追求新鲜刺激,“90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大学生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喜欢新奇的东西,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创造性强,求新求变,对于一般的说教听不进去。
2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探析
2.1角色扮演或情景表演
心理剧是现在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其魅力在于当事人能够重新体验冲突情境,在冲突情境中实现自己未了的心愿,解开自己的心结。同样,简单的情境表演或角色扮演也能让学生体验自己内心的冲突,使旁观的学生看清楚问题所在,重新整合自己的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如讲解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时,可以设置一个简单的宿舍情境,然后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在扮演的过程中,慢慢进入角色,把自己的内心想法通过角色投射出来。之后大家一起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互动,学生对人际交往模式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会关注自己的交往模式、反思自己的人际交往问题。
2.2团体体验活动
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期望很高,也感到很神秘,他们希望通过学习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解决自己内心的一些困惑,因此,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满足他们对于自我探索的心理需求,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用于团体体验的方法很多,其中不错的方法是沙盘游戏。这种在“游戏”中学习的方法很适合当代大学生,它看似轻松,要求用不同的玩具展示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不用教师灌输,也不用学生费脑记忆。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学生们会对自己的内心有所觉察,对自己的困惑有初步的了解,从而使下一步的感悟与改变成为可能。比如,有学生在体验沙盘游戏时,把一个“超人”放在了屋顶上,并且还自言自语地说“超人飞吧”。做完沙盘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他明白了自己与“超人”的链接,了解到自己内心的感觉与力量。在大家谈论沙盘游戏的感悟时,他兴奋地说:“这东西真神奇,它让我感觉到自己是个完整的人,好像把内心的我与现实的我统一了起来,我明白了自己的困惑,我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做了。”
2.3心理测试
心理测试是了解自我的有力工具,适时运用一些测试,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自我、反思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而积极地自我调节与完善,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探讨内心世界,提高自我心理保护意识。如讲解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心理测试,了解自己的心理压力指数。有些学生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心理压力到底有多大,也不了解自己处理压力的模式,但在心理测试后,他们会突然明白自己原来还有不了解自己的一面,并希望进一步分析自己的心理特点,希望教师再讲解一些压力处理的方式,以便使自己获得成长。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可以用案例作引子讲解一些压力处理的方式,通过生动的案例,使学生了解压力的防御机制,了解面对压力与挫折时该如何应对,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
2.4影视案例材料的分析与讨论
大学生是伴随网络“90后”发展而长大的一代,他们对于影视、动画、多媒体很感兴趣。在讲解理论前,让他们观看一些有针对性的影视或动画材料,然后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这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教师再把理论知识提炼出来,加深他们的印象,形成理论沉淀。如讲解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健康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一段“幸福魔方”之“我的男友变心了”,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别人的故事,往往会很清楚问题在哪里,以后自己也会避免同样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其认识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实现了。再如,在讲解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心理访谈“大六男生”,然后讨论其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上了六年大学,大学的学习应该注意什么,以及大学学习的目标与方法应该如何等。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有兴趣,而且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与能动性,发现自己的潜能,反省自己身上的问题。
2.5理论传授
大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有感性的认识,还要有理论的沉淀,关键时刻的理论提炼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教师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抓住机会,简要概述地提炼理论并呈现给学生,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框架。比如,在讲解人格健康时,不仅让学生通过心理测试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了解人们心理活动的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要适时地把一些理论知识提炼给学生,如著名的人格理论、人格要素、人格健全的途径等,让学生在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有理论指导,从而少走弯路。
2.6团体训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体验自己的心理冲突,而且要让学生能够完善自己,有意识地健全自己的人格。因此,团体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比如在讲解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模仿心理工作坊的做法,对学生进行团体训练。第一步:认识自己的兴趣与能力——讲述我的 5个成功故事;第二步:认识自己的理想——我的 40年计划;第三步:了解自己的位置——我现在在哪里;第四步:了解成功的途径——我梦想的路在哪里;第五步:回到现实——我怎样出发;第六步:控制约束机制——我的旅行指南;第七步:制定近期目标——我要出发了!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很快明白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怎样起步、怎样约束自己、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
2.7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能动性与创造性,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正想法,这样有助于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们获得朋辈的认同与支持。小组活动使枯燥的知识传授变成大家一起探索的旅程,充满了激情与活力。如在讲解大学生人际交往时,可以设置小组讨论和小组访谈。大家一起讨论“拥有好人缘的秘密?”访谈一些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什么样的同学最受欢迎?等,“你喜欢什么样的同学?“你最好的朋友是什么样的?等。这样大家的思路被打开了,积极性与创造性也展现出来了,大家都在积极思考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人际问题,也会反思自己的人际交往策略或人际交往中自身的一些缺陷,并且期望得到教师的指导。这样的小组活动看似很热闹、轻松,其实学生心里的感触很大,通过活动他们对于人际交往会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感悟。这时要及时地进行理论提炼,传授给学生必要的人际交往法则与人际交往技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Z].2011-05-28.
[2] 吕新艳.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141-142.
[3] 黄群瑛.浅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探索研究,2010(16):25-27.
[4] 陈道明.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建设探索——《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评介[J].教育研究,2009(7):108-109
[5] 蒋常香,毛莉婷,刘小青.体验式教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 育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教育学术月刊,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