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编工作思路的角度与创新分析
2017-11-14李海东
李海东
【摘 要】现如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作为消息和资讯传播的主要渠道,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要性愈加突出。与传统的消息获取方式不同,目前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足不出户的知道天下事。互联网与手机等新兴媒体的普及也让人们可以更快速、更便捷的查看消息,且新闻的来源更加广泛。这些新的变化,不仅使网络上的信息喷涌而出,还给新闻采编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做好新闻的采编,创新工作方法就成为了工作的主要方向。传统的新闻采集方法过于单一,采编工作思路的角度也不够新颖,要打破这种限制,充分发挥新闻的巨大价值,就必须学会审时度势,立足百姓对新闻的客观需求,关注民众生活,增强新闻的可观赏性,变革播报的方式,从而更好的让新闻工作服务大众。
【关键词】新闻采编;工作思路;创新策略
作为共产党的耳目喉舌,新闻报道以其客观的方式记录着社会的大事小情,引导着舆论的方向。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社会问题开始涌现,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开始暴露,引起了百姓大众的强烈思考。新闻工作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在工作中必须坚持客观报道的宗旨。但是,由于网络信息的普及和消息传播的便捷性,使得新闻报道和采编工作存在着“三多”的问题,即官员介绍多、内容低俗多、会议报道多,很多新闻并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越来越不受广大人民的喜爱。要转变这样的情况,做好新闻报道和采编工作,就必须让新闻人更加重视自身的工作,特别是采编人员要立足社会现实,关心百姓的生活,报道的国内外大事也要有理有据,用创新的手段吸引新闻的整体质量。本文就从新闻采编工作思路的角度出发,对创新策略做一个研究,从而更好的传递消息,为人民服务。
一、对新闻角度的论述
所谓新闻角度,就是新闻采写者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构成事物的各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新闻角度的选择,要确保其客观性,从事物整体和本质上真实、系统、全面地掌握事实,并突出相关事件的典型性和特殊性。此外,新闻角度还要强调新颖、新意及深度,以不同角度、不同立意将不同的新闻价值呈现给受众。新闻角度及创新的必要性。
具体体现在:①有利于全方位揭示问题、事件的本质,并说明问题。随着网络媒体的发达,社会问题和事件传播方式不断多元化,新闻传播速度更快,尤其是微博的兴起,为新闻及时性创造了全新平台,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提供者和传播者。这给新闻编辑带来极大挑战,只有正确把握新闻角度,创新思维,才能在众多新闻中脱颖而出,体现新闻的巨大价值。②有利于贴近受众,发挥新闻舆论导向作用。从广大人民群众角度出发,揭露社会现实,传播党和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这是提高新闻可看性的必要前提。只有从正面、新颖、积极的角度采写新闻,创新欣慰报道形式,才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而增强新闻的吸引力,真正发挥新闻舆论导向的功能和作用。
二、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策略
(一)立足群众角度,关注民生
新闻采编报道从根本上而言是为了向百姓传播信息,让人们获取想得到的资讯。以往的某些新闻报道的都是假大空的会议消息和领导讲话,没有从群众的角度思考新闻的核心。基于这样的情况,新闻采编要坚持创新,考虑群众的审美意识,寻找最恰当的切入点。例如,在进行会议报道的时候,并非将会议内容全部编辑出来,而是要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整理好会议的要点,做活整个新闻信息,并立足群众,发表他们想知道的消息,坚持科学报道与全面报道相结合的策略。
对于百姓而言,新闻采编和报道的内容太假和太空泛,都会影响传播的效果,群众对消息的接受度也会降低,甚至产生不愿意阅读的情绪。对此,采编工作要挖掘新闻中隐含的消息,关注民生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密切联系群众。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新闻采编和报道的形式,避免千篇一律的编辑方式,融入更多有用的信息,吸引广大人民的关注。
(二)新闻的观赏性需要提高
新闻是对客观的消息进行的报道,也是对国内外大事小情的集中播报。由于新闻传播的特殊性以及报道的客观要求,使得新闻的观赏性一般,很难吸引受众的阅读兴趣,观众也有觉得沉闷和无趣的时候,特别是一些会议新闻和宣传报道,统一的模板式编辑方式,更是导致新闻缺乏创新性。针对这样的现象,必须加强新闻的观赏性,从不同的角度开展采编工作,创新报道的形式。
首先,可以在报道方式上进行创新,改变原来的版面设计样式,以新颖的排版吸引大众,从最直观的体验上给人们以冲击;其次,新闻的内容在遵循全面、客观、公正的同时,要做到创新和求变,在新闻中加入有感情的报道。一篇新闻稿如果没有新意,仅仅是客观的事件的叙述,根本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新闻传播的效果也就无法彰显;最后,要善于挖掘新闻中隐含的条件和信息,在报道中可以做一些深入的剖析,探究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究新闻的价值和意义,引起观众的共鸣,满足大众的心理期待。
(三)对播报新闻方式进行变革
以往的新闻播报方式,特别是电视新闻的播放都过于传统,广大百姓很难接受新闻信息,其在满足严肃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同时难以增强趣味性。在电视新闻的播报中,主持人仅仅是以发音正确与否来判断工作,新闻传播变成了照本宣科。作为新闻传播的新途径,采编工作必须全面革新,给受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在报道党和国家政策新闻的时候,不应该脱离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而是要紧密结合群众,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报道。如果是报纸、期刊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图表对比、对照图、趋势走向图等来提高观赏性,让观众可以动态的掌握信息,体现新闻播报方式不断变化的特点。作为电视新闻的采编人员,也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播报风格,把握好语言的流畅性和紧密性,打破固定的新闻方式。比如,在关于民生新闻的采编过程中,新闻采编可通过民意调查、网络投票等方式,让广大群众参与到新闻题材的筛选及新闻的基础采编过程中来。这样,所报道的新闻既不会离老百姓太远,也创新了新闻采编各个环节,为提高新闻质量和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采编工作者在新闻信息的采编方面应该创新思路,这不仅仅是趋势,也是一家新闻媒体想要在当今社会生存下去所必须要做的。这就要求新闻采编工作者在进行新闻采编时要在保证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的同时用创新的方式报道新闻,对新闻采编工作加以革新,立足群众,关心百姓的生活,提高新聞的可观赏性,并在不同的侧面求新求变,突出新闻报道的作用,更好的吸引受众。
参考文献:
[1]刘菁菁.受众时代开展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思路探讨[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7:1.
[2]李梅容.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人才的培养思路[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经营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1.
[3]苏宇.浅析UGC认证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与实践[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5年度“新闻科技论文”优秀论文集[C].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5:4.
[4]林圣霖.“走转改”要求下电视新闻采编贴近民生的对策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05):118.[2017-09-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