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2017-11-14王悦慧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美的情境音乐

王悦慧

【摘 要】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给予学生丰富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实现知识与生命共鸣在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本人根据当今音乐教学中仍有存在的偏离音乐本位及偏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探讨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从而实现审美教育是最核心的音乐教育。

【关键词】音乐教学;核心教育;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兴趣;把握教材;优化教法;创设环境;引导学生;新课程标准

音乐审美是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与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意识活动。《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纵观当今的音乐课堂过于关注音乐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脱离音乐本位的综合活动,使教学失去了应有的音乐性;缺乏生活体验的课堂,使学生失去了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环境。在这样的一种教学状态中,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那么如何淡化音乐教育活动中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让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生命共鸣?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作者作了以下的实践与探索:

一、深研教材——培养审美感知

教材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知和体验的载体,而音乐审美感知又是构成审美经验的基石。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索的工具,它的情境美、立意美、范唱美、配器美、曲调美、欢乐美等都能给学生带来碰撞心灵的艺术感染力和探索真知的热情,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熏陶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精心选材,准确把握教材,使音乐审美教育中的联想、想象、创造、情感等完整地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使新授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审美的感知是实現以审美为核心的重要途径。

相比过去过于强调音乐德育价值和强调单纯的知识技能的训练价值,而培养包括音乐辨别力、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记忆力的审美感知是审美的回归。在《音的强弱》一课中,教师把音的强弱这知识点融入到游戏教学中,让在学生在听声音辨强弱——用嗓音模仿强弱——用图谱画强弱——用身体、打击乐器、日用品创造声音的强弱——在玩中去感知强弱——用歌声去运用强弱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享受感知节奏美的过程。

音乐记忆力是培养音乐感知的另一种手段,教学中的歌词、曲调、动作的学习是促进学生记忆力发展的手段,抽象的音乐要素从学生自己直接的感知中获得。

二、优化教法——提高审美体验

新课标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开展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音乐情感表现力、音乐情感理解力都是音乐审美的发展和深化,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情感作为桥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活动中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也就是引导学生对音乐自身的感知和把握,把握旋律的走向、力度的变化、音色的变化、节奏的张弛、曲式的结构等外部形态特征并内化为审美的体验。

如在《四小天鹅》舞曲教学中,教师以情感为动力,让学生的想象为审美插上翅膀,在想象──童话──创造──音乐的主线中,运用奥尔夫教学理念,尝试即兴用嗓音创作音响画,并通听、念等手段,从感到知《四小天鹅舞曲》的曲式结构,到运用图谱教学法进行打击乐合奏,都是从生活体验中去实现感知音乐、体验音乐的目的,使音乐审美在情感体验中升华。

又如《大海》的教学活动中的变传授为感受,变讲解为理解的教学方式,积淀着的是更高层次的理性体验,教师围绕体验《大海》美的歌谣;欣赏《大海》美的景色;感受《大海》美的音乐;唱出《大海》美的歌声;表现《大海》美的意境,课堂把握“美”,层层递进,在体验音乐内涵中形成美的品位,让学生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情感共鸣。

三、创设环境——激发审美兴趣

能给学生带来美好享受的音乐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从视、听等角度去充分体验和感受。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自由地驰骋在音乐所展示的情感世界中,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更为深刻。在《国旗飘飘》一课教学中,如果仅采用唱和讲授的手段学生难以产生爱国情感的思想共鸣,而借助音像媒介让学生观看飘扬的国旗,使学生产生爱国旗的热情,并把这种爱融汇在歌声里,引导学生把握“飞上蓝天亲亲你”的情感。在教学延伸环节中让学生欣赏奥运会赛场、国际合唱节赛场、学校升旗仪式上的视频,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产生爱国之情和民自豪感。让学生在欣赏不同国家的国旗,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产生对世界文化的尊重之情与认同感。

语言描绘是音乐教学中创设情境简便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用富有童趣的语言创设了教学情境,根据教学的需要运用了不同的语速、语调、音色、情绪,让学生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四小天鹅》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对学生说:“孩子们,说到森林你会想到什么景象”?学生们争先地说:“有蓝天、白云、小花、小草……”接着我就边画简笔画边旁述:“在辽阔的森林里,有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有羞答答的小草,静谧的湖;还有红红的太阳,柔柔的风。在这美丽的景色里,你又会想到一些什么声音呢”?学生自由模仿并进行风声、水声、蛙鸣声和布谷鸟声的四声部的声势练习,然后我又说:“你们真会发现美!让我们一起来创造美!请大家仔细地听老师朗读的儿歌,请你根据内容,用自己喜欢的动作和声音,将图画配成音响画吧!”“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小花小草随风摇 ;小溪唱着欢快的歌,( )小动物们齐向它问好( );看!一辆马车飞驰来( ),带着小伙伴们来作客( );风爷爷高兴地吹口哨( ),小鸟唱起迎客的歌( )”。一幅有趣的音响创编画在老师循循善诱中即兴地完成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

用音乐烘托气氛能鲜明地塑造音乐形象,从而使学生迅速地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在《牧场上的家》教学中,我谈话导入:“孩子们,从小老师心中就有一个梦想,梦想拥有一个绿草茵茵,牛羊成群的家,想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家吗?让我带大家去看看”, 学生在欣赏牧场风光片中马上进入了情境。接着在《牧场上的家》为背景音乐的牧场场景画面中我带领着学生在音乐韵律中进入旅途的情境,做气息练习、模拟闻花香,进行呼吸练习、快吸快呼的气泡跳音、记忆模唱A句旋律。教学中借助音乐预设情境,进入主题,通过声像将音乐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发声练习属于带技能性的教学活动,这这环节中再次借助音乐,以参观牧场为主线,以花草,动物,回声的桥洞为情境进行趣味发声练习,达到既解决了歌曲重难点乐句的学习,又在带情感性的歌唱中得到发声练习的目的。

总之,在审美教育是音乐新课程改革下的一种价值追求,是教育思想上的又一新高度,它将会引起一线音乐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产生更多的思考与关注。只有在探索——实践——提升中不断去创新与扬弃,切实实现审美教育是最核心的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郑莉,金亚文.《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高等音乐出版社.ISBN 7-04-013754-2.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ISBN 7-80553-800-X.

[3]《音乐新课程标准》.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的情境音乐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打破平衡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音乐
音乐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