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嫉妒心理转化为合理竞争心态的学生案例分析

2017-11-14李超董大威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

李超+董大威

【摘 要】嫉妒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本身具有不成熟的特点,如果嫉妒心过强往往会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为了帮助大学生顺利地度过大学阶段,结合案例,对大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进行剖析,着重分析其形成的过程及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以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嫉妒心;大学生成长;应对策略

一、案例背景

陈某是我校软件工程专业2013级的一名学生,该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殷实,父母都是国家公务员,再加上该生学习成绩优异,因此该生在大学期间自我感觉颇为良好,其本人也积极投身于各种班级活动、竞赛等,成绩斐然。该生大二期间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虽然其专业成绩仅列班里五、六名,但因为其优异的竞赛成绩,按照学校相关规定,综合测评成绩加权后该生成绩位列全班第一,顺利拿到国家奖学金。

二、案例简介

在大三学期末,学校和校外一个研究所联合培养优秀学生,推出了一个冠名此研究所的英才班,并面向全校大三学生进行选拔,要求选拔对象必须专业主干课成绩达到80分以上才有资格报名。由于此次英才班采用的模式是联合培养,通过选拔被录取后将获得在该研究所或我校保送研究生的资格,因此全校的优秀学生踊跃报名参加,该生由于专业主干课成绩达到了82分,于是也积极报名参加选拔。但由于准备不充分,该生在简历筛选环节即被淘汰,简历没有通过初步筛选,而班里其他3名成绩排名低于他的同学却通过了简历的筛选,成功进入面试。此次竞争失败后,陈某将其简历未能通过筛选归咎于投递简历的数目太多,因此他被随机筛选出局。之后,陈某便到辅导员办公室查询此次报名英才班的所有同学名单,并将他们的所有成绩进行了抄录,拿回宿舍进行一一比对分析。他把所有成绩低于他的同学找出来,计算他们的平均分是否达到80分,并想当然的认为,如果把这些通过简历筛选的同学举报出局,自己的简历就能递补上去。次日,陈某找到了他自认为未达到报名要求的4个同学的成绩分析结果,并在未向辅导员进行说明的情况下,直接找到学校教务处相关负责老师报告了此事,教务部门通知到学院,责令核查此事,在同学中间产生了很大影响。

经过学院调查,陈某举报的4名同学“所谓成绩未能达到80分”,是由于陈某将体育、马克思主义原理等非专业课成绩一起计算所致,而该4名同学的专业主干课成绩均达到了80分。因此,学院最终给出了调查结果,即该4名同学具备报名参选资格,陈某的举报无效。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及效果

在学院结果宣布之后,辅导员就陈某在此事件中的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经过与陈某进行多次谈心,得出造成陈某此次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陈某嫉妒心理太强所致。

1.案例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人们的负面情绪和行为反应,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人们对诱发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能否有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知是产生正确心理的前提。嫉妒的产生往往和人的一种错误认知相联系,当自己认为某些东西是自己该获得而没有获得时或某些东西是别人不该获得而获得了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心理。不正确的归因方式也是嫉妒产生的一个原因。根据心理学家韦纳的研究,人们总是习惯于对自己采取内归因,而对他人采取外归因,对于相同的事物人们没有看到归因的不同,而总是关注结果的不同,这种与自己期待不同的结果便成了嫉妒产生的源泉。就本案例中所选取的因素来看,通过对陈某进行路径分析可以看出,外部环境对嫉妒心理起间接作用,即要通过个体自身对其认知来起作用;而人格特点及其对内外部因素的认知则起直接作用。

陈某由于在进入大学以后的成长的道路上比较顺利,也一直拿到各种荣誉,加上其家庭条件优越和上述因素都造成了其自我感觉很好,认为自己理应在所有方面都是最出色的,自尊心过强导致其无法接受“不如自己的同学取得比自己更好的成绩”。在出现了自己简历被筛选出局后,强烈的自尊心驱使他不是以此为奋发的动力,反而是幻想通过举报同学出局的行为来获取选拔资格。

2.解决思路及方法

通过与其进行多次深入的交流,辅导员告诉陈某,作为大学生,谁都知道嫉妒是一种让人非常讨厌的、不道德的心理问题,象征着人性的弱点与丑恶,但是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嫉妒心理和行为,尽管有些人不愿意承认。既然嫉妒是如此普遍的存在,而我们要摆脱嫉妒心理,就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调节、控制自己的嫉妒心理,以完善自己的個性。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认识危害,所采取的心理平衡手段充其量不过是一种不道德的、病态的防卫措施。另外,还要时刻担心舆论的谴责和同学的鄙视,生怕别人发现自己是个嫉妒者。再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一想,当自己获得某种成功的时候,你希望别人也对你冷眼相待、故意排斥,或在你背后说三道四、百般挑剔吗?

开阔心胸,驱除个人主义。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如果我们能把别人的进步看作是对自己的促进,而不是看作对自己的威胁,用奋起直追来缩小与别人的差距,而不是用贬低苛求来求得一时的宽慰,就能驱散嫉妒的阴云,使自己振作起来。

努力充实自己,脚踏实地去奋斗。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价值,赢得别人的尊重。要多想想:别人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做到?别人能干好的,我为什么不能干得更好?化消极嫉妒为积极进取,是值得提倡的态度。

此外,辅导员还在之后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时常和他联系,询问其生活、学习情况,提醒他注意营养饮食、注意提高成绩等,同时辅导员还经常提示学生干部及舍友与他沟通,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他认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关怀的大集体里,这里永远是他的家。

3.解决效果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该生的性格逐渐阳光起来,成绩上也出现了上升趋势。但是由于之前长期的个人因素影响及该生的成长环境影响,辅导员认为,该生的嫉妒心理完全转变为竞争心态还需要一段时间,因此辅导员时刻提醒他一定要在大学期间好好学习,为自己赢得好的未来。该生也积极配合辅导员和班干部的工作,力争上游。目前,该生各方面情况正常,并因其成绩优异在大四开学初获得了本校保送上研资格。endprint

四、对案例带来的思考与启发

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大学生在学业、恋爱、家庭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化水平,极容易导致其出现心理失衡,从而引起嫉妒心理的产生。因此,一定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

2.成绩优异、自尊心强的学生更容易表现出嫉妒心理

在班级成绩处于前列、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由于一直在学业上或者其它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在面临自己无法接受的结果时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即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本案例的陈某就是如此。因此,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动态,并加强对其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引导其成长成才。

3.真诚的沟通和科学的引导,有助于化解嫉妒心理为竞争心态

在此案例中,经过辅导员的真诚沟通和科学引导,陈某很好地化解了自身的嫉妒心理,并将其转化为良好的竞争心態,最终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达到了合理、有效的竞争结果。因此,在对待大学生产生嫉妒心理的问题上,高校学生工作者一定要在真诚的沟通之上,辅以科学的引导方法,来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实现自我价值。

本案例中,陈某的行为有较强的代表性,但同时也有其局限性,在其它方面,如恋爱、家庭背景等方面也极容易由于存在差异而导致大学生出现嫉妒心理。因此,如何更全面、科学的来解决此类问题,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思考、研究与讨论。

参考文献:

[1]郭学军,郭凯.论影响“90后”大学生成才的心理因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年06期.

[2]高旭.和谐校园视阈中大学生嫉妒心理的有效引导[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3]刘东艳.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及其成因[J].企业家天地,2006年11期.

[4]冯永刚.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实质、成因及教育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6年03期.

[5]罗美英.大学生嫉妒心理分析及其转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年03期.

[6]王经涛.大学生嫉妒心理现状分析及教育建议[J].工会论坛,2005年05期.

作者简介:

李超(1985~),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讲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

董大威(1982~),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党委副书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
关于当今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发展的思考
浅谈“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营改增”对集团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控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