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学习数学活动的兴趣研究
2017-11-14程海燕尚思宇
程海燕+尚思宇
数学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和早期智力的开发有很重要的作用。《纲要》中也指出:“(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1]”。根据《刚要》中的要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如何激发幼儿数学兴趣?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应成为教师研究课题以及备课思路的重点。
如今幼儿园都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但每次教学成果都不是很明显。例如,在孩子最应该集中注意力的前10~20分钟内,很多幼儿出现了溜号、说话、在椅子上乱动等现象。而当教师提醒注意后,虽然有所改观但坚持时间不长,仍会恢复原样。当第二堂课进行复习时教师会发现,只有小部分的幼儿记住了所学知识,大部分幼儿仍然处于不懂、不会、不回答的状态。由此可见,教师该如何培养幼儿学习数学活动的兴趣呢?现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观点。
一、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纲要》中明确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1]”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事情,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课堂上,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幼儿园,幼儿都在用游戏的形式感知这个世界,学习新的知识。游戏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变的具体,完全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游戏中学习数学,使抽象的数字、图形、概念变得具体想象,有效的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幼儿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二、以感悟生活中的数学进行教学
数学活动都是抽象的,而幼儿的思维确实具体形象的,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引发幼儿抽象的思维。单纯的为幼儿进行数学的讲解,幼儿不仅不能理解,而且也不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数学,从生活中来,也要应用到生活的实践当中去。教室应充分的利用幼儿生活的环境进行随机教学,为幼儿营造一种“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氛围。例如:可以利用活动室内的花草、积木、活动盒作为幼儿点数,加减法运算的对象;而门、窗、床等又是幼儿对形状学习最好的帮手等。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很熟悉,运用周围的事物进行随机教学,会大大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
三、运用激励、鼓励的方法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应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幼儿失去学习的兴趣往往与幼儿的失望、遇到困难、遭遇失败分不开,教师应及时关注幼儿的状态,给予鼓励和指导。对于能力基础较差的幼儿,教师应努力发掘幼儿的闪光点,及时辅导,让幼儿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进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再进一步要求。教师对于幼儿的进步一定要给予“你真棒!”“你真有进步”等鼓励话语,这样的话语对幼儿有强化的作用,能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产生学习数学的愉悦情绪。
四、家长该如何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家园共育讲求的就是家长和幼儿园的配合与支持。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仅仅只依靠教师的力量,除此之外更需要的是家长的配合与帮助。
首先,利用听故事的方法学习数学。3~6歲的幼儿最喜欢的生活就是听故事按故事,因此家长们可以利用闲暇时间与幼儿讲一讲数学家的故事,买一些这方面的书籍与幼儿共同观看。如曹冲称象这个故事,我让孩子思考:曹冲为什么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呢?是因为他数学知识掌握的牢固,运用的自如。你只要数学知识丰富,换你也会想到这种等量替换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些故事,让孩子爱上数学,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利用生活激发幼儿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孩子学习圆锥体体积后,收麦子时,我让孩子测量大场上的麦堆,先估计下重量,然后去验证,让孩子懂得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再次,运用竞赛增趣法。让孩子从小养成竞争意识,知道世上没有考场外举人的道理。只要有数学竞赛活动,就鼓励孩子积极报名参加,不求获奖,只求锻炼。通过竞赛,对那些课本中有时学不到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让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涨,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运用理想诱趣法。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与孩子沟通时,让孩子说说自己将来的理想。在与孩子谈理想中,家长应告诉孩子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现在学好数学。否则,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告诉孩子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需要丰富的数学知识。通过家长经常性的与孩子谈理想、谈人生目标,谈学好数学的重要性,让孩子懂得要实现自己远大理想与远大目标学不好数学是不行的道理。这样,让学好数学与远大理想教育挂钩,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孩子学好数学的信心。
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的方式有很多,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数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参与者,应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把握好幼儿学习数学时的心理状态,做好沟通、安抚、激励的工作,有意识的给教学活动注入新鲜有趣的游戏与教具,在幼儿激情满怀的时候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热情,让幼儿真正的喜欢学习数学活动,对数学活动感兴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