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说明文体教学语言实践策略
2017-11-14徐红
徐红
【摘 要】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要增强文体意识,从文体出发,真正理解文本的文体特征,然后再依据文本(包括这一类文本)自身的特色和具体的学情,从而抉择出最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把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传递给学生,成为他们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一种语言感觉、语言自觉。说明文教学是小学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依据说明文体特征,采取创设情境、挖掘趣味、补充阅读、拓展资源等语言实践方法让学生轻松愉悦实施言语转换。
【关键词】文体规律;语言实践;说明文;言语转换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再次,这是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使然。通过介绍事物、解释事理而向读者传播相关知识是说明文的本质特征,了解了课文所述的知识,是读懂说明文的重要标志。说明文教学,要基于年段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学习说明文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感受文章的逻辑美。中年段应侧重意义段的教学,注意自然段中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严密。高年段则要在重视意义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关照篇章的阅读,聚焦文本的表达顺序及典型的表达方法。说明文不仅教会学生关注自然现象的科学知识,还能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但在小学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机械生硬地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抽象的概念一个个强加给学生,认为这就突出了文体特征。可这样一来,文章被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框框,学生学得兴味索然,课堂显得单调沉闷。
那么,如何让说明文教学既能遵循文体特点又能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习得语言呢?
一、创设情境,体会说明方法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情境教学,往往是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感受时,掌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兴奋;表达时,掌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因此,情境教学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明显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对说明对象、事理有了足够的了解后,可用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说明方法别具一格的理、趣和情。教师可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组织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润物无声般地体会说明的方法。
设计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可调动学生生活感知和生活经验,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实践语言,习得语言。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鲸》第一自然段时,在引导学生体会了鲸的大及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后,就再创了旅游情境。
师:下面,我要聘请一位小小解说员,用列数字的办法介绍鲸的“大”。为了更好地记忆这部分内容,大家是否发现这里的表达顺序?
生:课文先介绍世界上最大的鲸,再介绍世界上最小的鲸,最后介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鲸。
(小小解说员上台)
师:请问贵姓?
生:免贵姓游。
师:哦,游导,你好!为了你解说方便,你可以把大屏幕当作世界上最大的鲸、把一位同学当最小的鲸,把老师——哦!就是本人当作我国发现的那头鲸,游客们,解说员说得好,你们记得配上“哇——”的语气词。开始讲解吧。
生: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海洋博物馆,我是游浩,大家叫我游导……
(“讲解员”生动地讲解,学生、听课教师笑声、掌声不断)
师小结本段的几种说明方法。
这个教学片段教师在品读感悟了语言表达方式之后,创设了一个生活情景——游海洋博物馆,让学生融入学习,在运用中再次体会了说明方法,同时将文本语言内化、转换为了自己的语言,达到了运用的目的。
二、挖掘趣味,感悟文字魅力
说明文的内容对孩子来说比较枯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修辞是如何使文章既引人入胜又深入浅出的。说明文有些句式的表达形象传神。人教版五上《松鼠》中有这么一句话:“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的警觉就用这一句话传神地表达出来了。一位教师是这样让学生在趣味中感受“举例说明”的魅力的:
师:这句话用了一个特殊的例子来说明松鼠的警觉。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到这样的方法,比如说“我们班某某同学真调皮”,究竟调皮到什么程度?谁来进一步说明?
生:某某真调皮,像大闹天宫的孙悟空。
生:……
师:我们再看作家笔下的孩子是怎样调皮的。
课件出示1(学生读):明明真调皮,他把家里的蚊帐改成了渔网去捕鱼。
课件出示2(学生读):小红真调皮,她爬上邻居家的房顶采桑葚吃。
师:同学们,这两个孩子很调皮哦!谁能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我们班某某同学的调皮。
生:某某真调皮,上课总是喜欢动前面女生的头发。
生:……
教师立足文本,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来补充说明“举例子”的表达效果,课堂既妙趣横生,又提升了学生“用事实来说明”的意识,实现了言语形式的内化,显得语文味十足。
三、补充资源,增强语言实践能力
(1)开辟生活资源,激发语言实践欲望。说明方法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科普专著、解说词,家用电器、食物、药品的说明书。教师在教学说明文时,应开拓视野,挖掘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丰富的课程资源,以激发学生对这类实用文体的读写实践的欲望。一位教师在教学“比较说明”这一表达时,就出示了一则征订广告:
“亲爱的读者:从9月1日起你们完全有权拒绝,将36元的征订费用在急需的地方。《××報》一年的订费可以在市场上购买1380克猪肉,或购买900克牛肉,或购买一包中档香烟。这样的‘或者还可以写上许多,但任何一种‘或者只有一次享用。而您选择《××报》――将全年享用,您的孩子将受益终身。事情就是这样,亲爱的读者。”
然后,安排了一则小练笔,仿写一则广告。
学生读了此则说明体广告后,对“比较说明”的无穷魅力,对言语新颖创意的表达,留下了十分直观而深刻的印象。为言语的内化注入了内驱力。
再如:在教新型玻璃时,出示一则药品说明书范例,请学生任选课文中一种玻璃按照说明书的文体格式写玻璃的说明书。学生在这样的环节中不仅明白了新型玻璃的表达逻辑还体会到了说明方法在说明书这种实用文体中运用的乐趣。
(2)补充阅读,拓展语言实践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还可借用儿童幻想小说、动物小说等其它资源,在与原文的互补阅读中进一步感受说明方法的妙用。人教版三下《太阳》中有这么一句:“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作者把表示距离的数字,巧妙地转换成时间的数字。一位教师借用儿童文学资源对此句进行了拓展教学:
教师出示“被誉为‘童话外婆的林格伦,她作品的发行量达到1亿3千万册。”,并问学生,读了这句话,有什么感觉?在学生回答感觉林格伦的作品数量非常多之后,教师出示:“把这些书排成行可以绕地球三周。”――摘自《淘气包埃米尔》),再问学生,变换了表达方法后,又有什么感觉?学生便感悟到了林格伦出的书真多,简直令人惊叹!教师适时小结,这就是数字转换的神奇魅力。这一资料的阅读自然而然为学生下一步的语言实践做了较好的铺垫。
吕淑湘先生说:“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体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习得语言。
参考文献:
[1]周爱华.说明文的文体特质与教学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5(25):76-79.
[2]刘建华.文体意识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知识,2016(02):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