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
2017-11-14苏慧英
苏慧英
【摘 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我去分析数学问题,就能够实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应用多种方法进行答题,实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角度来讲,分析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的作用,并且联系实际教学,提出实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措施,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決问题;方法;多样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实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养成从多种角度分析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的话,就能够高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空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从而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作用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提倡对学生进行素质化教学,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散学生思维,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多样化。通过实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束缚,创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能够有足够的空间来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不同问题同样解法或者专题讲解的方式开展教学。这样的话,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数学解题思路和解题犯法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并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数学思维去分析问题并且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有效实现对学生的素质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措施
1.倡导多样化解题方法,着眼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实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多样化解题方法的解题,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小学数学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基础的数学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能力,如加减乘除等基本的数学算法,没有将教学的重心放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上面。正是因为受到错误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教材来进行知识讲解,没有对学生展开探究式教学,也没有综合类似的数学问题总结分析。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讲解,但是却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正确的做法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举例分析,列举典型的数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找出不同的分析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之后再列举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解答,让学生相互交流思路,从而掌握更多的方法,达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目的。
2.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解题方法多样化能力
具体的课堂教学措施应当结合学生具体的情况来开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实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也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课堂教学。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情况也有所不同。小学数学的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教学应当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举例来说,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时,有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良好,就可以直接应用公式求解。而有的学生这方面能力较差,也可以将底面积和侧面积相加,得出正确的结果。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成绩的差异而区别对待,正确的做法是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样有利于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培养学生决堤问题方法多样化的能力。
3.对学生开展情景教学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采取情景教学的方式也能够有效实现解决问题犯法的多样化。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问题来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之中来充分理解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给学生更加真切的体验,给学生更强的代入感,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更快地理解问题,学习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探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讲解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够有效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泳海.重视口算算法,提倡训练多样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