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县级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思路与措施
2017-11-14赵桂琼
赵桂琼
摘要 通过分析新时期县级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思路,提出了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建设现代化业务平台、建立多元化公共气象服务机制、提升气象服务信息化水平、强化科技支撑和资金保障等措施,以期提升气象服务产品质量、完善气象发展体系、适应社会对县级气象服务的需求。
关键词 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措施;新时期;县级
中图分类号 P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9-0199-02
通过对“十二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对气象服务需求分析可知,现阶段的气象服务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基于此,建立一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县级气象服务体系,才能为“十三五”期间全面实现高标准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提供优质、高效的气象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气象服务的技术、产品必须适应气象服务多元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气象服务的手段应紧跟信息技术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新趋势。围绕“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推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气象事业发展要求的现代化气象服务体系。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是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县级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思路
县级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始终坚持以需求为牵引,以服务效益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目标。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气象服务特别是防灾减灾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重点将天气、气候、农业气象与生态、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多轨道输出产品进行集成和深加工,形成直观、形象、针对性强的服务产品,为切实做好决策气象服务、公共气象服务、专业氣象服务提供技术支持[1]。要科学地建立气象服务机构和运行机制,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建设“互联网+”公共气象服务平台,提高气象服务互联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与民政、公安、交通、广电、应急等部门及通信营运企业协作,充分利用公共信息设施、媒体与现代通信手段,建立集约高效、城乡全覆盖的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快速传播机制,使气象服务水平与高标准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
2 县级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具体措施
2.1 建立健全监测体系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健全多要素区域自动站监测体系基础上,建设交通能见度、农作物生长发育实景监控、负氧离子、闪电、花粉浓度、紫外线等自动监测测站,增强灾害性天气、雾霾天气、高影响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整合气象站网资源,优化站网布局,充分利用先进的探测技术与装备,开展对大气廓线、边界层气象条件等要素的观测,强化暴雨、雷电、冰雹、大风天气的监测,加强观测技术保障,提升观测数据质量,实现各类监测数据融合利用,为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和污染气象条件预报提供数据支撑[2]。
2.2 建设现代化业务平台
2.2.1 强化数据库建设。充分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建设以村为单元的暴雨、雷电、冰雹、大风、干旱等气象灾害和山洪地质灾害、江河洪涝、城镇内涝等气象次生灾害基础数据库;建设集农业气象数据分析、数据共享和实时交互、服务产品制作、信息发布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为气象服务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3]。
2.2.2 提升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强化数值预报产品本地化应用,开展数值预报产品多要素、多尺度检验业务。加强多种数值预报产品受地理地形、天气系统背景因素影响的气象要素订正技术研究,建设网格化气象要素预报系统。开展灾害性天气的诊断分析业务,强化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的本地化应用。综合利用新型气象探测资料,开展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强化强降水、冰雹、暴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落区预报技术研究。开发建设基于GIS的强对流天气监视和预报预警系统,实现强降水、冰雹自动监测报警。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气象风险调查,构建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技术和指标体系,完成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立气象灾害调查与灾情信息管理业务;开展气象灾害实时监测、主要气象灾害评估,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开发致灾临界气象条件的客观定量分析技术,建立主要灾种的致灾临界阈值指标体系,构建山洪地质灾害与城镇内涝气象风险预警模型,建设基于地理信息的精细化山洪地质灾害与城镇内涝气象风险预警系统。
2.2.3 健全都市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机制。以为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品牌农业服务为重点,创新服务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以“互联网+农业气象”为发展思路,开展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实现农业气象服务定量化、多样化、精细化;建立农业气象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完善涉农专家联盟,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农业气候资源精细化区划服务、面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服务。构建气象为农信息服务体系,为发展智慧农业、现代农业、休闲农业提供网络化、专业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2.3 建立多元化公共气象服务机制
2.3.1 构建开放、多元、有序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创新气象服务机制,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特别要大力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新形态,弥补气象工作中的短板。巩固和加强气象部门在公共气象服务供给中的主体作用,建立政府主导与部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气象服务新格局。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机制与财政保障机制,加强气象信息服务管理与监督,形成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
2.3.2 健全城乡全覆盖的气象信息传播体系。建设“互联网+”公共气象服务平台,提高气象服务互联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与民政、公安、交通、广电、应急等部门及通信营运企业协作,充分利用公共信息设施、媒体与现代通信手段,建立集约高效、城乡全覆盖的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快速传播机制[4]。
2.4 提升气象服务信息化水平
2.4.1 积极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的气象服务应用。构建统一标准、统一数据和统一管理的“智慧气象”气象云,增强气象服务及管理的信息化支撑能力。
2.4.2 促进气象信息多元融合。充分利用公共信息基础资源,促进气象信息化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完善与部门间的气象信息资源交互共享机制,实现与相关行业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多元融合;推动公共气象数据普惠共享,为社会提供高效的气象数据共享服务。
2.5 强化科技支撑和资金保障
建立开放、多样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培育业务骨干和业务技术带头人,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优化人才队伍评价激励机制,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形成一支适应气象事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建立多元化开放合作机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新兴气象服务企业与相关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气象科技、气象服务和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积极培育气象服务市场,激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气象服务的活力,发挥市场在气象服务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健全与气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财政资金保障机制,加大气象经费投入力度、抓好重点项目的规划、实施和经费落实。强化重点项目的预算管理,发挥投资效益。加強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强化和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按照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加强协调配合,建立规划实施的工作保障机制,确保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气象服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广泛,只有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改革与创新,不断推进气象现代化水平;强化部门间互通、互联,充分利用社会各类资源,提升气象服务产品质量,不断完善发展气象服务体系,才能适应社会对县级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
4 参考文献
[1] 皮艳萍.县级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J].北京农业,2013(3):99-100.
[2] 杨春,叶茵.贵阳市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乡村科技,2017(5):78-79.
[3] 梁忠,黎家宜,黄小勇,等.都安县现代气象业务一键式服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J].南方农业,2017,11(11):102-103.
[4] 吴永斌,魏晓萌,付连登,等.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的建设[J].现代国企研究,2017(10):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