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

2017-11-14陈琼容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21期
关键词:死亡率急性心肌梗死

陈琼容

【摘要】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来院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组,对照组有42例患者,干预组有64例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发病至抢救时间、溶栓时间、ADL评分、NIHSS评分等。结果:(1)干预组患者发病至抢救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溶栓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2)干预组患者ADL评分和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3)对照组患者死亡率为11.91%,而干预组死亡率为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时间、溶栓时间,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减少患者死亡率,在临床中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护理干预; 溶栓时间; ADL评分; 死亡率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1.0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1-0114-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因患者冠狀动脉病变导致患者急性供血降低以及供血中断,使缺血区域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心肌性缺血,这是导致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较高、病情恶化较快,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病情恶化、死亡风险较高,许多AMI患者由于缺乏有效的院前干预,患者院外死亡风险较大[2]。临床研究证明,大约5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病发后1 h内会出现死亡[3]。所以,及时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处理是临床疗效及改善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效、准确、及时的展开院前急救护理干预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死亡的发生。本文对从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其归纳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来院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组。对照组有42例患者,其中男28例,女14例,患者年龄44~77岁,平均(57.8±6.8)岁;10例患者为下壁梗死,11例患者为前壁梗死,12例患者为前间壁梗死,9例为高侧壁梗死。干预组有64例患者,其中男41例,女23例,患者年龄45~79岁,平均(58.4±7.2)岁;15例患者为下壁梗死,16例患者为前壁梗死,18例患者为前间壁梗死,15例为高侧壁梗死。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肌梗死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是由家属送诊,未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患者就诊后治疗方式为:生命体征的观察、吸氧治疗、抽血诊断患者心肌酶谱、应用抗血栓进行治疗。

干预组患者在急救出车接诊时对患者实施对应的院前急救及护理措施,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确保急救药品、设备、物质的完好,待接到急救电话时,简要的询问患者的病情,确定患者具体位置,在5 min内派出专人出诊。(2)在出诊时要与患者家属进行联系,告知其简单的自救方法。(3)AMI患者常存在着焦虑、紧张、恐惧等各种不良心理状况,所以要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鼓励和支持,以消除患者紧张及恐惧的内心,增强患者的战胜疾病的信念,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护理与治疗。(4)在达到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快速的评估,分析患者病发原因及时间,监控患者血压、心电图、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并观察患者意识状况,将除颤仪放置在合适位置,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以防患者病情恶化时,可以实施急救。(5)心肌梗死患者常疼痛难忍,所以对患者实施镇静与镇痛处理,AMI患者常因疼痛出现情绪波动,这增加了患者的心肌耗氧量,让心肌损伤程度进一步加重,常会导致患者出现室性颤动、心动过速等现象,从而让患者病情进一步的恶化。所以,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对患者给予镇痛镇静类药物,缓慢注射或皮下5~10 mg吗啡,或肌内注射50~100 mg哌替啶。(6)在送诊时要对患者实施吸氧治疗,并让患者位于平躺姿势,以维持其生命迹象的平稳,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并向患者说明病况,以缓解因疼痛所带来的紧张感和恐惧感,提高患者依从性,防止患者因情绪波动导致的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得病情恶化;待就诊后,抽血检查其心肌酶谱,并进行抗血栓临床治疗。

1.3 观察指标

分别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发病至抢救时间、溶栓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患者的死亡率;利用ADL评分、NIHSS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对比

干预组患者发病至抢救时间为(26.3±8.3)min,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溶栓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2±0.8)d和(9.4±3.2)d,均显著的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2.2 护理后两组患者ADL评分、NIHSS评分比较

干预组患者ADL评分和NIHSS评分为(49.91±2.42)分和(13.46±1.25)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死亡率对比

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入院前死亡,有3例患者入院后死亡,死亡率为11.91%;而在干预组中,有1例患者入院前死亡,有2例患者入院后死亡,死亡率为4.69%;院前护理干预患者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endprint

3 讨论

院前急救措施为对院外突发事故或危重急症引发重伤患者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在第一时间对发病患者实施有效、及时、准确的现场救护,再将患者以最快的速度转至其他医院内让患者进一步接受治疗,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救治成功率。急性心肌梗死是对人类身心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一类疾病,其患者病情发展较快、病情严重、死亡率较高。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逐渐增多,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基数在不断的上升,所以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治疗及预后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4]。

对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措施时,应准备好设备、仪器、物品、药品及相关疾病急救有关器材;在对患者进行现场急救时,要对患者的病情实施密切的观察,并对患者给予综合有效护理,以增强患者院前急救效果;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人员要具有着敏锐观察力、较强的责任心、对病情准确预见性及分析能力,全面的掌握AMI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以能够准确的对患者的病情做出相应的评估,并结合患者的状况做出对应的急救护理措施;急救护理人员要能够全面科学的掌握急救器材应用方法,帮助医生做好急救工作;另外,对AMI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对于增强抢救成功率具有着重要的意义[4-6]。有关统计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大约有30%的患者在院外发生死亡,部分患者会在病发后1 h死亡,病发后18 min患者心内膜下心肌会发生坏死,在冠脉封闭3 h后,坏死区域会进一步扩大,约6 h后会出现透壁性心肌梗死[5];因此,急救时间与AMI治疗效果及预后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院前护理干预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及预后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者何芳等[6]的研究發现,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缩短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时间、减少患者病发死亡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学者赵桂艳[7]的临床研究表明,实施院前急救护理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4.44%,显著的高于常规组(40.00%)(P<0.05);院前急救护理组患者病发至急救时间为(36.8±7.5)min,显著的短于常规组(44.0±8.0)min(P<0.05)。学者梁肖霞等[8]的研究发现,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组患者溶栓时间为(1.2±0.7)d,显著短于常规组的(3.4±1.1)d(P<0.05);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9.4±3.3)d,显著的短于常规组(P<0.05)。

而本文的研究表明,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组患者发病至抢救时间为(26.3±8.3)min,溶栓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2±0.8)d和(9.4±3.2)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干预组死亡率为4.69%,显著低于对照组(11.91%)(P<0.05);这与学者赵桂艳等[7-8]的研究结果较为接近。另外,本文的研究发现干预组患者ADL评分和NIHSS评分为(49.91±2.42)分和(13.46±1.25)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总之,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时间、溶栓时间,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减少患者死亡率,在临床中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焦国英.浅谈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4):108-109.

[2]邵雄英.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0):17-19.

[3]张娟,李雪,付艳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3,16(6):663-664.

[4]梁晓悦,庄君灿,吴木富,等.院前急救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8):128-131.

[5]冯翠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7):181-182.

[6]何芳,何慧.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12):1565-1566.

[7]赵桂艳.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6,4(8):102-105.

[8]梁肖霞,周华玲,彭雪梅.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15-16.

(收稿日期:2017-03-10)endprint

猜你喜欢

死亡率急性心肌梗死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基于Lee—Cater模型对我国高龄男性死亡率的预测
基于Lee—Cater模型对我国高龄男性死亡率的预测
恶性肿瘤死亡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2008年全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及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