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2017-11-14戴东华
戴东华
【摘要】 目的:观察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自2014-2016年收治的65例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对照分组法将其分成腹腔镜组(35例)及开腹组(30例),对腹腔镜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开腹组患者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开腹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开腹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排气时间显著短于开腹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短于开腹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开腹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操作方便、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开腹胆囊切除术; 临床效果; 术后并发症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9.0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9-0136-03
胆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甚至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1]。近年来,随着胆结石发病率的不断升高,医学界对该病治疗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以往针对胆结石临床上通常采用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通过该手术能够比较有效地根治胆结石,但同时其术后并发症也较多,存在较大的危险性[2]。后来随着腹腔镜的诞生及其临床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采用腹腔镜行囊切除术也越来越普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微创外科手术,其首例实施成功是在法国,之后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轰动。不同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无须作过大切口,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较小,术后恢复也更快[3]。为了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现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2016年收治的65例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其临床诊治资料,分析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自2014-2016年收治的65例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B超及CT检查确诊,排除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肝内结石及其他全身性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精神障碍者。以随机对照分组法将65例患者分为腹腔镜组(35例)及开腹组(30例)。腹腔镜组中男19例(54.3%)、女16例(45.7%),年龄32~66岁,平均(41.6±7.2)岁。开腹组中男16例(53.3%)、女14例(46.7),年龄30~67岁,平均(40.3±6.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腹腔镜组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开腹组的患者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2.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首先对患者行气管插管全麻,取仰卧位,头高脚低,向左侧倾斜30°左右;麻醉后于患者脐下作10 mm切口、劍突下作5 mm切口、右锁骨中线交点下2 cm处作5 mm切口,建立人工气腹,压力约15 mm Hg,置入腔镜,采用三孔操作法(1个为主操作孔,2个为副操作孔);视情况也可采取两孔法(1个为主操作孔,1个为副操作孔),分离胆囊动脉并离断,分离出胆囊管,距胆总管约0.5 cm处上钛夹或锁扣夹2枚,远端近胆囊处1枚,从中剪断胆囊管,将胆囊自胆囊床游离切除,若无法完全暴露胆囊三管则逆行胆囊切除,标本从剑突下或脐部戳孔取出,最后冲洗腹腔,常规置引流管缝合固定。
1.2.2 开腹胆囊切除术 首先对患者行气管插管全麻,取平卧位,于右侧肋缘下经腹直肌作12 cm左右切口,仔细将腹壁逐层切开,再于Calot三角区离断胆囊管与动脉,行结扎,后剥离胆囊并切除,最后冲洗腹腔,常规置引流管缝合[5]。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开腹组患者,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开腹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排气时间显著短于开腹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6%,开腹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胆结石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右肩及右上腹部疼痛,伴有恶食、油腻等[6]。由于该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正常生活危害极大,因此它的治疗一直都是临床研究的重点课题。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一些饮食不规律、不健康等现象愈发严重,导致胆结石的发病率逐年升高[7]。胆结石一旦发病,若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和控制,很可能引起胆管炎、黄疸、胰腺炎等疾病,甚至导致死亡[8]。endprint
关于胆结石的治疗,轻度的可以采用保守治疗法,重度的则需要采取手术治疗,而手术的方法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一种是开腹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是一种传统手术方法,其疗效久经临床验证,但同时缺点也十分明显,例如其手术操作较繁琐、风险较大、创伤大、术后并发症较多、恢复慢等[9]。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随着腹腔镜的出现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手术方法,它属于微创手术,无须开腹,对患者的损伤较小,安全性也更高,不易引起并发症,并且术后恢复也更快,优势非常明显,因此广受医生和患者青睐[10]。
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开腹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开腹组患者,排气时间显著短于开腹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短于开腹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开腹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操作方便、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晓,王亚东,余淼,等.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術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的疗效对比[J].中国当代医药,2014,13(2):183-184,187.
[2]孟伟文,王文卿,周春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4,5(16):40-41,44.
[3]吴卫国,程平,刘安成,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临床疗效比较[J].肝胆外科杂志,2013,10(6):457-458.
[4]滕廷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1(2):250-252.
[5]王华.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比较[J]. 当代医学,2015,14(36):6-8.
[6]蔡清伦,陈翔,牟燕,等.开腹胆囊切除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术后并发症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6,8(7):1068-1069.
[7]任士贵.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开腹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5(35):235-236.
[8]马雪,胡占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5,10(6):931-933.
[9]胡立春,赵海生,张明仪.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致胆道损伤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0):147-149.
[10]温小明,张文广,曾禄逊,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临床应用中安全性比较[J].吉林医学,2015,15(17):3800-3801.
(收稿日期:2017-03-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