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
2017-11-14官文凯
官文凯
【摘要】 目的:探析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口腔正畸治疗的60例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按照其入院时记录的单双数记录形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给予对照组传统的正畸治疗,给予观察组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磨牙位置、上中切牙的倾角情况、上中切牙的凸距差)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磨牙位置为(6.28±0.13)mm、上中切牙倾角情况为(10.35±1.54)°、上下中切牙凸距差为(2.20±0.37)mm,均差于观察组的(3.48±0.05)mm、(27.33±1.52)°、(4.45±0.53)mm;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3%)高于观察组(1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不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亦较佳,值得推广。
【关键词】 口腔正畸; 微型种植体支抗; 应用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9.06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9-013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及审美水平均逐渐得到提升,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渐重视自身口腔的美观及其呈现的状态[1]。口腔正畸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常用于改善人们口腔状态及满足人们对口腔美感需求的一种方法,但是其治疗的成功性直接取决于正畸支抗的力度及承受的情况,因而为了不断实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口腔美感的要求,临床上不断对其治疗、支抗方法、安全性进行研究,发现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其应用中具有意想不到的临床效果[2],因此本研究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口腔正畸治疗的60例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按照其入院时记录的单双数记录形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没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或是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等;(3)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曾接受过正畸治疗的患者[3]。对照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5~30岁,平均(22.33±0.15)岁;病情类型:双牙弓前突10例,开唇露齿12例,牙列拥挤8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4~31岁,平均(22.45±0.30)岁;病情类型:双牙弓前突11例,开唇露齿10例,牙列拥挤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传统的正畸治疗:用MBT直丝弓进行正畸治疗,为了加强其支抗的控制,运用横腭杆,J钩、2类牵引加强支抗。
观察组予以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在行治疗前,先予以0.2%浓替硝唑含漱液稀释液清洁患者的口腔,然后行局部麻醉,接着再检查患者的牙根等情况,然后再根据患者的牙根情况植入微型种植体支抗,植入时先在患者的牙槽黏膜处作一个小切口,尽量避免损伤其周围的神经及血管组织,同时防止带入其软组织,植入后观察患者的口腔周围情况,且待软组织愈合后利用牵引钩及橡皮链,拉簧连接种植体进行加力,结束后叮嘱患者定期回院进行复查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磨牙位置、上中切牙的倾角情况、上下中切牙的凸距差)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其磨牙位置、上中切牙的倾角情况及上下中切牙的凸距差等指标均根据患者的实际临床测量及观察结果进行,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主要有:口腔感染、软组织水肿及其他口腔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磨牙位置、上中切牙的倾角情况、上下中切牙的凸距差)均差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計学意义(P<0.05),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 讨论
据相关的调查结果指出,目前越来越多的人们会不断随着其生活水平的提升而提高其自身对各方面的美感关注度,因而口腔也不例外,在影响人体口腔美感的类型中,常见的几种主要为:双牙弓前突、开唇露齿、牙列拥挤等,因而在其正畸治疗中,这一系列类型亦是常见的诊治类型[4]。
由于口腔是人们极易诱发疾病的源头,因而临床为了降低其不良现象的发生,不断研究出具有高效、安全性高,且能够满足人们对口腔美感需求的治疗方法,因此对于在行口腔正畸治疗中起到重要影响作用的支抗控制加以格外的重视[5]。据相关的临床研究指出,支抗的控制优良直接影响了口腔正畸治疗的最终效果及安全性,因而如何做到综合性极高的治疗方法成为当下临床上研究的重要方向[6]。种植体支抗是我国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技术,主要是通过选用微种植钛钉作为植入骨内的材料,然后以人们原本的骨骼作为最佳的支抗对象,进而可使人们口腔的支抗不存在或减少后牙前移而导致的前牙不能完全利用拔牙间隙等现象,同时其手术操作简单、术中疼痛感较低,完全不需要患者进行主动地配合,进而降低了患者依从性低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发生率;当牙列完整或拔牙间隙需要关闭时,还可选择磨牙后区或是腭部作为植入的部位,并做到完成牙齿倾斜、转距、旋转、压入、伸长等各种类型的正畸移动;相较于传统的正畸治疗而言,其最大的优点是:(1)支抗预备充足;(2)可以方便地植入或取出;(3)种植体颈部穿龈部分为光滑面,减少对牙龈的刺激;(4)微种植体骨内部分带有螺纹,有利于植入;(5)利用微种植体作为支抗的定向力系统,减少弓丝弯制和椅旁操作时间,并在目前的正畸治疗中可被称为“绝对支抗”,相较而言不仅具有可观的临床疗效,而且安全性亦较高,同时于目前已经演变成为国内外正畸学者基础研究的热点[7-8]。本研究结果显示,予用传统正畸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磨牙位置为(6.28±0.13)mm、上中切牙倾角情况为(10.35±1.54)°、上下中切牙凸距差为(2.20±0.37)mm,均差于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的观察组患者的(3.48±0.05)mm、(27.33±1.52)°、(4.45±0.53)mm,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3%)高于观察组(1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不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亦较佳,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欣荣.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6,17(7):68-70.
[2]管晓娟,张凤仙.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6,39(5):139.
[3]刘立勇,孙雪燕.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20):62-64.
[4]温秋平.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7):1255-1256.
[5]安葵,万惠子,肖长芬.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疗效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3):71-72.
[6]刘宁,邓少山.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6):859-861.
[7]高英.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20):3003-3005.
[8]韩素梅.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EB/OL].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5,2(9):110-111.
(收稿日期:2017-03-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