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巧设问题的有效引导
2017-11-14李艳
李艳
课堂是一门学问,而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设计更是一门艺术,它对整个课堂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问之得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智能;问之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最后还是变成教师自问自答。随着新课改的发展要求,要把以教师为主的课堂形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这就迫切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巧设一些具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一、分析课文,寻找文章的切入点
文章的切入点要能够统领课堂整个过程,使学生通过对这一点的深入了解,掌握课文的知识。当然,这个切入点的确定应在吃透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設计要提问的问题,这些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寻找,即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首先说重点,课文的重点就是学生应该从这篇课文中学到的知识点。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从重点入手,有梯度地巧设几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思考从文本中找出答案,最后掌握知识。比如,《故宫博物院》的空间顺序就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点。
其次说难点,难点是一篇课文中学生学习有困难的知识点。因为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有限而出现了认知难度,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明确难点,设计出化难为易、由繁入简、深入浅出的问题,促使学生层层深入、步步为营地攻克难点,真正发挥难点对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积极作用。问题的设置要注意连贯性,由易而难,环环相扣,这种提问的艺术,像“剥笋”一样,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触及问题的本质。
最后说疑点,“学贵有疑”,有疑问才会思考,让思维在脑海中碰撞出火花来。这不仅是说要带学生解决课文中的疑点,而且要让学生自己发现有疑问的地方来,通过对疑点的解答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设置问题的高度
吃透教材和学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学生和教材也是同样重要的。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课堂中主体作用,而且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第一对象,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备好学生,把学生考虑进去。这既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性,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各自的个性差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这个高度既不能太低让学生的思维没有作用,也不能太高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而是要放在学生看得到的却仍需加一点努力才能够得到的地方。正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富在他的教学法论著中说的:要把苹果放在学生跳一跳才能吃得到的地方,因为这既让学生付出了努力同时也让学生得到了收获。其实这与孔子的观点也是一脉相承的,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是说,学生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要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苦思冥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要去启发他。这句话也就是说明,要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只有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前提下,教师给的启发才能对学生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才会使学生记忆更深刻,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问题的表述要有技巧,要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魅力
问题的提出要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抓住兴趣点提问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讲那四个讲究时,可以让学生来设计自己的园林,按照他们的了解来谈园林里该有什么景物,怎样搭配才合理,这样再引出苏州园林的景物设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就被带动了,自然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问题的表述是否得当关系着整堂课的成败,在备课设置问题时要精心思考、揣摩问题这样表述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思考,通过不断地研究设计出精巧得当的问题,以提高课堂效率。
四、引导学生主动提问,自主研究
进行适时的有建设性的追问,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进行有效引导。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核心是人的思维活动,而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就是在进行思维活动,所以说问题的解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因此,在语文课堂中的巧设问题,进行有效引导,是运用智慧创造高效课堂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持之以恒地不断探索,追求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学习,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采取“问题”教学模式,能取得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