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声”入“情”,让朗诵更上一层楼
2017-11-14周婷
周婷
【摘 要】要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方法很重要。教师应探索、创新教学策略,巧用“六法”开展教学:用“语音训练法”纠正语音,调整气息;借“语感意会法”培养语感,学习技巧;以“情境创设法”激发兴趣,促进想象;创“情感连接法”表达情感,增加共鸣;设“多元评价法”关注评价,奖励学生;用“仪式体验法”创设机会,积累经验。实践证明,运用“六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让少儿朗诵艺术“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朗诵 情感 教学策略 训练
朗诵是一种独立的语言艺术形态。它用恰如其分的音质、音量、语气、语调,把语言有声有色地表达出来,赋予作品思想、情感和灵魂。作为校外教育的语言类教师,笔者深知朗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让自己扮演好“工匠”角色?笔者认为,探索、创新并巧用提高朗诵能力的“六法”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在朗诵的艺术花园里“更上一层楼”。
第一法:语音训练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画画要有好画笔,演奏要有好乐器,那么朗诵的“器”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语音”。字音标准,吐字清晰,才能正确地传达作品情感,正所谓先“入耳”再“入心”。因此,规范发音的标准,提高吐字的质量,是朗诵训练不可或缺的环节。
纠正发音,化整为零。我们在课堂中会发现不少学生有发音问题,主要是前后鼻音不分、尖音、轻声、变调不明等。根据不同的语音问题,教师应有步骤地进行训练(见图1)。课堂上要“眼到耳听”,教师边做发音示范,学生边看口型模仿。还要制定训练方案,如ɑng音练读,eng、en的词语对比,轻声、儿化音训练等。同时,教师为每一个学生建立语音原始档案,根据学生发音问题将其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强化训练,并将训练内容与问题进行分类记录,下节课检查。
气脉一贯,把控自如。唐代《乐府杂录》中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息好比是声音的动力,对朗诵起着重要作用。教学中,气息训练能让学生掌握发声方法,控制气息。因为练习相对枯燥,所以教师可以融入一些趣味教法。如创编“气息体操”,这项练习很受学生欢迎: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双目微闭,以站立姿势为宜。整套体操共分10节:快吸快呼—慢吸慢呼—快吸慢呼—慢吸快呼—深吸浅呼—浅吸深呼—鼻吸鼻呼—口吸口呼—鼻吸口呼—口吸鼻呼。在运动中,学生的状态都很放松,这对达到气息训练要求的“不紧”很有帮助。
第二法:语感意会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感是对文字“灵敏的感觉”,语感培养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是一条必经的途径。好的语感能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在朗诵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但课堂上,往往很多学生是见字出声,破坏了词句段落间本该有的韵味。
斟酌词句,细细体味。培养语感首先要教会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语气语势。作品中许多文字“言已尽而意无穷”,只有反复咀嚼才能领会内涵。如诗歌《我要歌唱》:我是一颗种子,我要歌唱土壤。/ 我是一朵小花,我要歌唱太阳。/ 我是一条小鱼,我要歌唱海洋。/ 我是一个幸福的孩子,我要歌唱亲爱的党。教学中,很多学生认为这首诗歌语气平稳,语势简单,把作品处理得四平八稳,这就让蕴含在文中“歌颂祖国歌唱党”的主旨难以升华。其实这首诗歌节奏感很强,训练时教师通过示范,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每一个段落的指代,细细体会种子和土壤、小花和太阳、小鱼和海洋、“我”和亲爱的党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用体会拉动情感,使情绪一层比一层激烈,最后在文末画龙点睛。
学以致用,触类旁通。朗诵中情感外化的重要工具就是表达技巧,教师要授予学生“停连、重音、节奏”三大“法宝”。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朗诵符号,养成为作品“画画”的好习惯(见图2)。常用的朗诵符号有:“∧”停顿、“﹒”重音、“︶”连接等。平时,要多给学生做一些朗诵符号趣味训练。如“狼非常想吃小羊”。让学生动笔动口,看看能为这句话设计出几种意思。第一种:狼非常想吃小羊。(没有停连,没有重音,语意不清晰)第二种:狼∧非常想吃小羊。(重音强调谁想吃,语意清晰)第三种:狼非常想吃∧小羊。(重音强调想吃的是什么,语意也很清晰)诸如此类的趣味训练能使学生在思考中把握朗诵的表达技巧。
第三法:情境创设法——“感知于外,受之于心”
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进入朗诵艺术的花园进行自我创作。教师要调动学生全身的艺术细胞,创设他们适应的情境,力求对其引导而不强行传授。
创设情境感,激发朗诵兴趣。平时,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讲授和模仿的教学方法。但从长远看,教师更应该采用启发式指导。千篇一律的传授对学生而言,只是“授人以鱼”,并不能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成长。我们可以示范,但更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另外,可以采用多种朗诵训练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如表演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读等。笔者认为,教师要和学生进行“角色转变”(见图3)——将“要求学生朗诵”变成“学生主动要求朗诵”。把自己的位置变小,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大,让学生逐渐培养起对朗诵的兴趣。
培养想象力,建立参与感。高尔基曾说过:“艺术靠想象而存在。”在朗诵中,启发学生想象力、建立学生参与感是提升朗诵表现力的有效手段。例如诵读《蓝天和海》,可由教师先朗诵,学生在教師声情并茂的示范中展开想象——海是地上的蓝天,风吹着渔帆飘动,像朵朵浮云。/ 点点渔火,是眨眼的星星。/ 蓝天是天上的海,风吹着朵朵浮云,像渔帆飘动。/ 眨眼的星星,是点点的渔火。这首散文诗在一开始就为大家展示了美妙的画面。教学中,教师可在示范结束后提问:“你们去过海边吗?看到过水天相接的景色吗?能为大家描绘美丽的画面吗?”引导学生置身情境,让他们作为参与者进入联想的画面里感知作品。后来有一位学生说:“老师,我那天和妈妈去海边,亲眼看到了诗里的景色,当时就情不自禁朗诵起来。”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通过想象来展现作品,能提升学生表现的张力。endprint
第四法:情感连接法——“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
有感情的声音和没感情的声音差别是很大的。声音的训练最终必须以表现语言的情感为目的,这样才能展示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美。情感是朗诵的灵魂,我们可以把朗诵中的情感表现概括为“一个点,两条线”。
“一个点”——情感支点。朗诵表达的核心是内在情感,所以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兴趣盎然地参与朗诵。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朗诵时找到他们的情感支点,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风格一致。文章诗歌风格各异,或激扬热情、豪迈奔放,或低沉忧伤、抑郁悲哀……好的朗诵应该是在唤起情感后,用声音等来传达形象。平日里,教师要让学生在拿到作品后先准确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思路,找对情感,使知觉、情感与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连接起来,通过移情把情感支点支撑起来。
“两条线”——内心感受线和外部表达线。内心感受线,就是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最初感受;外部表达线,则是我们用声音对作品进行诠释表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中把握作品的深厚内涵,唤起情感共鸣。有时候,有些学生的朗诵看似表现得抑扬顿挫,但总给人矫情造势的印象,那是因为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太肤浅。例如诗歌《雨花石》,这个作品寓意深长,讲述的是南京大屠杀。那么在朗诵前,首先得了解这段历史。训练中发现不少学生想当然地把它处理成哭腔,其实它并不是整篇都是悲情的基调。经过深入分析,学生发现诗歌的前两行要表现得悲伤一些,中间要充满情感地歌颂,最后两行则要读得坚定有力。所以张口前,教师该做的工作是鼓励学生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营造与作品内容相适应的情感气氛。
第五法:多元评价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的责任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还应该发现和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专业评价是很重要的,他们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
关注评价,有的放矢。教师的评价会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评价时要细致具体,不可泛泛而谈。对基础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肯定,但也要明确指出问题,如“你的节奏控制得很好”“整首作品读得很到位,但尖音问题还是存在”;对基础差的学生要经常激励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指出问题时以鼓励为主,如“你今天主动举手,老师很开心”“这首诗很难,可你背出来了,小朋友们,你们说他棒不棒”……一定要把学生的优点清晰地讲出来,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清楚地了解自己到底好在哪里。
层级奖励,彰显个性。评价鼓励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机智,更是现代教育观念的一种表现。那么,我们何不将这些评价鼓励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东西呢?教学中,教师除了用语言肯定外,还可以采用物化奖励的手段,像发放加油卡、奖励贴等。课堂实践证明,这些实物类的奖励会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例如鼓励学生上课的第一天起就努力集齐十张加油卡,做到的话教师会奖励一件小礼物,这个奖励举措很受学生欢迎。
第六法:仪式体验法——“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朗诵艺术的天地是很广阔的。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专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展示、乐于展示的潜力,把舞台变成他们喜欢的地方,打造舞台仪式感,帮助学生在舞台上找到自己的归属。
小舞台上大精彩。教师要在学生熟悉的环境中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并让他们体验其中的乐趣。要创新形式,开设实践课,营造舞台仪式感。首先,要搭建课堂上的小舞台,组织一些擂台赛、朗诵会,帮助学生迈出第一步。其次,鼓励他们走进学校、家庭、社区,主动参加一些朗诵表演,积累舞台经验。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下逐渐形成一种关于仪式感的概念,让他们积极主动迎接挑战,树立自信心。学生在参与、感受的过程中,锻炼并挑战了自我,这会让他们产生享受和渴望的感觉。
大舞台上放光彩。锻炼和积累的过程是成长蜕变的过程。在校外教育的语言教学领域,教师要主动创造一系列可以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实践平台,做好桥梁纽带的工作。笔者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朗诵大赛,如宁波市“中华经典美文诵读”大赛、浙江省首届青少年朗诵大赛等;推荐学生参加各层面的演出,如寧波市少先队第七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中国梦在我心中”大型诗会等;联系联络宁波电台、宁波电视台及《浙江日报》“朗读声活”微信公众号,为学生争取参加互动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实践的舞台上积累经验,找到自我。
作为校外教育少儿语言教学中的重头戏,朗诵教学任重而道远。在艺术语言的创作世界里,如何出“声”入“情”上好朗诵课,如何提高学生出“声”入“情”的朗诵能力?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让少儿朗诵艺术迎来更广阔的天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