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换位思考:急诊初体验

2017-11-14谢广宽

中国医学人文 2017年9期
关键词:诊室阑尾大夫

文/谢广宽

换位思考:急诊初体验

文/谢广宽

我在医学院教书,因为工作的缘故经常去医院调研,读书期间也曾在医院的临床科室和管理部门都实习过一段时间,对医院管理的复杂性和医务人员工作的辛苦都有较为深刻的体会,因此在分析问题时有时会不自觉地站在医务工作者的立场去思考。但两年前的一次急诊经历促使我更加重视换位思考,更多注重患者的体验。

2015年11月的一天,晚饭后感觉腹中不适,就回家卧床休息,躺在床上想睡睡不着、想吐吐不出。猜测可能是下午在讲课时喝了太多的冷水或者晚饭吃的食物有问题,真是病从口入。家里人找了点药让我吃了继续休息。然而病情并未缓解,肚子越来越疼。没办法就在家人的陪伴下去小区附近的一个综合性三甲医院看急诊。这家医院是我工作单位的一个附属医院,十多年前我读书时曾在此院见习过一段时间,跟着一位普外科的大夫形影不离地跑了一个多月,深刻体会到了一个年轻医生的辛苦,对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医术水平都很信任。

这次来到医院新建的急诊大厅,感觉到处都是人,挂号缴费都排起了长队,环境十分嘈杂,叫号声、呻吟声、吵闹声此起彼伏。我因强烈的腹疼,用手摁着肚子蹲在地上,请家属帮忙去办就诊手续:先到分诊台咨询,然后交钱办就医卡挂号,再去分诊台填病历分号,最后去内科诊室排队。感谢分诊台护士的热心帮助,排队不久就有一位汪姓女大夫喊我去内科诊室。进了诊室后,大夫简单问了几句,吩咐我躺在床上,揭开上衣检查腹部,此时我已经全身冒汗、里面的衣服都湿透了。汪大夫问我是否需要打止痛针,考虑到还能忍受我就咬着牙拒绝了。于是她开了两张单子,令我去做血常规和B超检查。

检查前要先交费。我们对检查缴费、静脉采血和B超检查的地方都不清楚,看了标识也没看懂,只能向忙碌的医务人员打听,有个护士估计被问得太多都懒得指路了。最后由家属先去排队缴费,我去抽血的房间里等候,半个多小时之后家属排队交费回来了。此时我的大声呻吟早已让采血的护士皱起了眉头,她拿到单子后很快给我做了静脉采血,把我们打发了出去。在他人的指引下,我步履蹒跚地向几十米外的B超室走去。半路上开始呕吐,先把晚饭吃进去的东西都吐了出来。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

在B超室门前又排队等候了很长时间,进去后看到检验的大夫很认真,对我各个部位反复检查,看样子情况比较奇怪,最后说右下腹阑尾区有异常回声,怀疑可能是阑尾肿胀。家属等着取检查结果,告诉我血常规结果90分钟后才能出。我没吭声直接回到了诊室。汪大夫判断说可能是阑尾炎,要我去外科会诊。所谓的“会诊”,其实并不是外科大夫来诊室看患者,而是要患者重新挂号、交费、分诊、排队。这次没像内科那么幸运,在外面排了好大一会儿才进入外科诊室见到了医生。与内科诊室不同,外科诊室人特别多,一位中年男性陈副主任医师带着几个实习生工作。我进去后先由一位实习医师问诊,当看到病历上我在本校医学院工作时,还问我教什么课(估计这位同学记不清是否上过我的课)。然后让我躺在床上触诊。因为痛疼难忍,我想起内科大夫曾问过我是否需要止痛,很后悔当时拒绝了。这时就强烈要求给打点止痛的药,实习医生拒绝了,说要等血常规检查结果出来之后才能判断是否能用止痛药。过了一会儿,陈副主任进来,又重新检查了一遍,说是阑尾炎,建议手术,等血常规出来再下结论。让我去门外面等血常规结果,此时已经夜里十点半,在这样一个冬夜我躺在候诊大厅冰冷的铁椅上辗转反侧,痛苦呻吟。当来来往往的人出入急诊科而掀开候诊区大门的棉帘时,就会有阵阵的寒风吹入,让我感到更加难受。于是趁外科诊室没有患者时,再次进入诊室,恳请大夫允许我在诊室的床上躺一会儿、躲一躲外面的风寒。大夫对此好像习以为常了,不耐烦地说这是患者检查专用,我已经检查过了只能在门外等候检查结果。等了一个多小时,血常规总算出来了,发现白细胞并不高、体温也不高只有36度,不像炎症,大夫解释可能是阑尾炎早期症状。这时那位实习大夫反复劝我选择手术,说不手术将来很麻烦,有穿孔的危险。我想起自己在普外科见习的时候,转科的研究生必须割6条阑尾才能离开这个科室,有的人比较幸运一个星期就碰到好几个阑尾炎病人,很快割够了6条,有的同学比较倒霉待了很长时间也没遇到足够的阑尾病人。看到他那殷切的目光,就感觉他对做阑尾手术的渴望,心里一紧,就问他除了做手术是否还有其他替代方案?如果做手术是开腹还是微创,得到的回答是可以保守治疗,急诊手术只能开腹,微创手术要三个月后才能做。我说那就先保守治疗,有机会再做微创手术。他们就给我开了药,然后让我在病历上写“了解病情,拒绝手术,要求保守治疗”并签字,我心里不是很舒服。但已经疼痛难忍,只好让家属代笔抄一遍,我再签名。

交费、取药又花了很长时间,去留观室找地方输液,四十多个床位都满了,只好在斜对面的房间找了个椅子与另外三十多病人坐在一起打吊瓶。椅子很不舒服,家人就搬了三个椅子,让我躺下来,但肚子依旧很疼,躺不了几分钟又需要坐起来。反复折腾,中间又吐了很多黄色的粘液。我打电话向一个医生朋友求助,这个朋友也建议先不手术——现在好多腹疼不一定都是阑尾炎引起的,但不少都给做了阑尾割除的手术。中间有一醉汉在朋友和老婆的陪伴下来输液,但吵吵闹闹很不配合,还想动手打人,护士最终无法给他扎上点滴,让他朋友把他带走了。

打完点滴腹内舒服了些,就回到外科诊室,大夫给开了两天的药,嘱咐这两天只能吃流食,回家休息,周一回医院看门诊。此时已经夜里1点多钟了,在医院折腾了4个多小时,终于可以回家好好休息了。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两年多了,但仍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促使我去思考更多的事情。

一、医务工作者换位思考很重要。中国的优质医疗资源过多地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的三甲医院总是人满为患,在限号之前一个医生一天门诊看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患者,病人太多,医生工作十分紧张,我以前在门诊见习时也只是看到一个又一个大同小异的患者,他们诉说的症状在医生看来大多都是常见的现象,所以医生通常神情疲惫带着些冷漠,很少想到患者在医院的经历和体验——他们在看到医生前可能已经等待了很长的时间、在窗口经历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前文我不怕啰嗦描述的这次急诊经历,对医生来说也许太常见了,但其中的痛苦感受并不是每个医生都能理解的。当我在外科诊室长时间等待,想趁诊室没有病人、进去休息一下时,大夫不客气地把我赶了出来,我猜测他们也是按制度办事,但即使这些制度如同寒夜里候诊室的铁椅子一样冰冷,大夫的语言能否再给痛苦的患者一丝温暖?如果他们当时能换位思考的话,是应该可以做到的。

二、医院就医流程有待进一步改进。患者进入医院挂号、候诊、检查、缴费、取药往往都需要排长队等候。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医患关系调查研究——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专题研究报告》曾报道,32%患者仅从进入医院到进入诊室就需要等候1-5个小时,4.8%的患者甚至要等5小时以上。过长的排队等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使他们焦躁不安,对医院和医生产生不满。我在这次急诊中也体会到了就诊流程的复杂,各种排队的艰辛。如果我身体健康、精神愉悦,还可以在排队时看书或思考,但在腹中痛如刀绞、身上直冒虚汗的情况下,长时间的等待是一种煎熬。现在运用移动支付等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少排队。内科和外科之间的会诊程序也可以简化,不必让患者挂号重新走一遍。

三、医院的空间布局需要有人性化的设计。医院建筑庞大、结构复杂,目前的设计主要是从方便医院管理和医生工作的角度考虑的,对患者的就医体验考虑不足。我在这次就诊过程中,强忍疼痛在内科、外科、检验科、B超室、留观室等多个科室奔波,这些科室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好在这家医院还把急诊都安排到了地下一层,有些医院甚至把这些科室安排在不同的楼层),标识又不够显眼和明确,厕所都不容易找。对于我曾在这家医院见习过一段时间的医学院教师尚且如此,一个不懂医学、从外地赶看病的人估计更摸不着头脑。记得201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时,曾陪一位朋友去当地的所罗门医学中心就诊,当时的各种检查都是在诊室完成的,患者不用四处奔波就有医师带着不同的设备来检查,这也许更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门 诊

四、妥善处理利益冲突以维护医患信任。信任度低是转型期中国各领域都面临的一个难题,在医疗领域医患之间更是面临着信任危机。我周围的医生朋友通常都会讲,即使患者不送红包,他们也都会尽全力为患者治病,我相信他们讲得都是真诚的。但我也很清楚在当时以药养医的体制下,不少大夫也在急诊科通过过度检查、过度医疗获取了丰厚的收入;我甚至还知道该院在普外科实习的同学需要完成6台阑尾手术才能顺利出科,这些经济方面的和非经济方面的利益有可能会影响医生的专业判断。因此,作为一名患者,难免对医生的解释会产生怀疑。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有的病人在一个医院诊断后还会去其他医院再换个医生诊断一次,来确认医生的诊断是否正确;有的病人在住院时会通过熟人打招呼,希望以此来增强信任关系。如果医院有完善的制度来妥善处理这些利益关系的话,医患之间的信任无疑会有所提高。

猜你喜欢

诊室阑尾大夫
午后的诊室
腹腔镜高位阑尾切除术的不同入路戳孔对比
阑尾真的无用吗?
进步太快
新开的诊室
新开的诊室
间接性失忆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30例临床观察
消痈解毒汤为主治疗阑尾脓肿180例
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