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昆曲现状调查

2017-11-14

中国戏剧年鉴 2017年0期
关键词:昆曲研究会天津市

苏 坦 王 晶

昆曲作为“百戏之祖”,一直担当着哺育艺苑百家的职责。天津昆曲具有“以北曲的遒劲为主,同时兼具南曲柔曼悠远”的鲜明艺术风格;既有优美华丽的演唱与表演,也有精彩绝伦的武功绝技,比如“耍牙”。2013年天津昆曲被天津市列为非遗项目。

目前我国共有7个专业昆曲院团,而在北方只有坐落在北京的北方昆曲剧院这一家昆曲专业院团。天津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特征,使昆曲在天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天津虽然没有专业昆曲剧团,但早年间,北方一些优秀的昆曲剧团、从业者都鱼跃津门,从而使天津昆曲的业余班社活动非常繁荣。昆曲班社的数量以及它的演职人员、演出活动的盛衰,能够直接反映出昆曲艺术的盛衰走向。为此,笔者对天津昆曲社团开展了调研活动,努力去触摸天津昆曲班社的历史,去摸清天津昆曲的现状。

一、天津昆曲艺术班社历程

昆曲在天津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据《天津市地方志》记载,清·乾隆二年(1737)正月初五,水西庄演出昆曲《长生殿》(洪升编剧)。1914年,天津最早的昆曲社“景璟社”成立。该社由“三大曲家”之一的王季烈在教育家严范孙的支持下成立。从第一家昆曲班社成立到建国前,天津先后又成立了6个昆曲班社,有以著名曲家李蓬河和在书香门第中成长起来的汪健君组成的“辛巳曲会”“知乐曲社”,也有以大学师生为主体的“一江风曲社”“工商曲社”,还有以企业职员为主体的“开滦曲社”,以及专门以教学为主的“音乐练习所”。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天津昆曲可分为两个活动期。第一个活动期: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的10年。这10年间,天津先后成立4个昆曲班社:天津昆曲社、静海县农民昆曲剧团、天津戏校昆曲班、天津古乐研究会昆曲组。1956年,天津电台把解放前的一江风曲社、辛巳曲社、开滦(俱乐部)曲社整合而成天津昆曲社,约有20余人,电台经常为他们录音、制作成唱段并进行播放。1957年,静海县农民昆曲剧团同样也由几个业余昆剧团合并而成,他们演出的《芦花荡》受到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1959年,天津戏校成立了昆曲表演班及演奏班,该学习班是天津昆曲的新生力量,这批学员不仅成为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批昆曲学员,更为天津昆曲在新时期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2年夏天,天津市音乐家协会成立了天津古乐研究会,这个班团的成立标志着建国后的天津昆曲开始走上戏曲理论研究的道路。这4个昆曲班社的成立,标志着天津昆曲进入第一个活动期。

第二个活动期:1982年至今的30余年。这期间,天津先后成立了天津市古乐研究会昆曲组(1981年恢复活动,1982年组建天津音协古乐会昆曲组,1988年更名为天津昆曲研究会)、芗兰曲社(2006年更名为天津市芗兰昆曲剧团)、甲子曲社、天津市昆曲艺术研究会(内设群星京昆剧团)。其中“天津昆曲研究会”与“甲子曲社”的共同特点是由知识界资深的老一辈教授、学者组成,他们在拍曲娱乐的同时,收集、研究、编写、整理出了一批昆曲研究、昆曲曲牌等方面的书籍,为我国的昆曲艺术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字资料。他们多次无偿为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的师生举办昆曲讲座与演出,为昆曲的传承与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芗兰曲社”则是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天津戏校“昆曲班”学员为基础,还发展了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及天津艺校中喜爱昆曲的青年学子,他们开展拍曲、说戏、请专家讲授曲学理论等活动,并在《天津文史》上设有《芗兰馆》专栏,把昆曲知识传播给社会。昆曲大家俞振飞先生为该曲社题词:魏梁遗韵。2005年,天津又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天津戏校“昆曲班”为基础成立了“天津市昆曲艺术研究会”,不久他们又建立了演出团队“群星京昆剧团”。

二、天津昆曲艺术现状的研究探索

1、天津昆曲艺术班社的现状时至今日,天津4个班社中已有3个名存实亡,其中的“天津市昆曲研究会”与“甲子曲社”已是随着曲友们年龄的逐渐老化、谢世而自然停止活动,“天津市芗兰昆曲剧团”则是因没有活动场地,没有活动经费而被迫停止活动。分析了天津昆曲社团的发展历程后,笔者对21世纪10年代仅存的2个昆曲社团通过电话、直接采访等形式进行了调研。两个社团的历史活动有以下特点:

(1)演出活动较为丰富

天津市芗兰昆剧团,2006年在天华景剧院演出,同年5月在南开大学举办昆曲被列入世界非遗5周年欣赏专场,12月又在该校举办昆曲精品欣赏会。

天津市昆曲艺术研究会,2006年昆研会组团参加了第七届中国苏州曲会,并获得优秀团队奖旗。2009年,在中国大戏院进行了两场演出。2009年6月,参加了在苏州举行的第四届国际昆曲艺术节,并演出《游园》《辩冤》等昆曲折子戏。2010年,昆研会在中国大戏院上演了昆曲大型剧目《墙头马上》。2011年,为纪念昆曲列为世界非遗十周年,与台湾中华昆曲协进会联袂,在天津群星剧场和天津大礼堂进行了两场演出。2013年,昆研会成为天津昆曲传承单位。

两个昆曲社团既参加有第四届国际昆曲艺术节这样的大型活动,也有在天华景剧院的日常演出,既有在中国大戏院、天津大礼堂这样的大型演出场所演出,也进校园举办精品欣赏会式的宣传表演。

(2)资金极其困难

两个社团均没有正式的、固定的资金来源。天津市芗兰昆曲剧团曾在河东区十三经路与八纬路交口有个活动场地,现已拆迁,因没有资金而不能租到活动场所,也交不起工商运营执照的年检费,现已四年多没有活动。

天津市昆曲艺术研究会采取会员制,每位会员每年缴纳200元会费。昆研会每季度在西岸艺术馆的演出由西岸艺术馆在网上统一卖票,每场演出给昆曲研究会1000元演出费。由于每次在群艺馆的演出因是采用惠民送票的形式,所以演出没有售票收入。昆研会每次演出排练,演职人员毫无索取,遇上重大活动,他们还会自筹资金。若年检时经费不足,会计不计报酬用自己的钱为昆研会财务倒账。

两个社团的现状如下:

(1)两个班社的成员合在一起总共只有78人。

(2)剧目较为丰富,其演出既有折子戏也有整出戏,基本上都是昆曲剧目的精华。如:天津市芗兰昆曲剧团可上演《天官赐福》《单刀会》《游园惊梦》《思凡》《醉打山门》等16出折子戏,天津市昆曲艺术研究会可上演《牡丹亭·闹学、游园、堆花、惊梦、寻梦、拾画、叫画》、《蝴蝶梦·话亲、回话》、《长生殿·小宴、弹词》、《西厢记·佳期》、《琵琶记·吃糠、遗嘱》、《痴梦》等30余出折子戏及大型剧目《墙头马上》。

(3)21世纪10年代的初期,虽然有2个社团,但天津市芗兰昆剧团已有四年多没有演出或者是排练活动,也就是说近四年来在支撑天津昆曲的仅剩天津市昆曲艺术研究会。

笔者在采访芗兰昆曲剧社的负责人时,她说:我们有演员、有剧目,而且还计划要新排《武松》,我们不仅进过校园,还进过社区,想方设法地让年轻人认识昆曲、欣赏昆曲、喜欢昆曲。但我们从成立以来就没有一分钱的资金,很多演员都年龄已高,全凭一腔热忱在完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排练、演出与参与讲座。可是人家支持我们的活动场地被拆除了,我们实在是没有能力租借场地。年检时,还因没有钱交年费而被取消了演出资格。因此她无不痛惜地说:“我的心在流血”。

2、天津昆曲从业者现状

从调研中得知,目前仅剩下了天津市昆曲艺术研究会,所以,笔者对其进行了专门的跟踪,通过实地调研采访,对其人员年龄结构有进一步了解:

(1)天津市昆曲艺术研究会的演职人员总数为58人,其中50岁以上的有28人,约占总人数的48.3%,30-50岁的有5人,约占总人数8.6%,30岁以下的为25人,约占总人数的43.1%。

(2)“50岁以上”年龄段与“30岁以下”年龄段占的比例较大,而“5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要比“30岁以下”年龄段略胜一筹。“30-50岁”年龄段的人最少,仅有5人。

(3)从调查中得知,“50岁以上”的人绝大多数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天津戏校昆曲班学员,有很扎实的基本功,48.3%的比例,可以说这个社团是个很有根基的队伍。

“30岁以下”的人员大多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其中还有9个是研究生,1个是博士生,这个年龄段的构成成为令我们非常欣喜的一个年龄段。让我们看到了天津昆曲艺术光明的前景。

“30-50岁”的人员仅有5人,出现了不给力的“蜂腰”现象。在调研中得知,有一位上岁数的音乐伴奏人员忽然瘫痪,还有一位老演员因患抑郁症而不能参加任何演出活动。那么可以设想,占了将近一半的“50岁以上”演职人员,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时每刻他们身体状况都在不同程度的走向衰弱,或出现突然因难以治愈的老年病而不能演出的情况。那么仅占8.6%的中年人从人数上来讲就是很难承接的,“30岁以下”的青年人虽然人数不少,但从他们掌握的演出剧目数量与演出水平上来讲,接班也是不可能的。

目前这支58人的业余昆曲队伍,总人数虽然不太多,但他们仍坚持在昆曲这块阵地上,满怀热情地把昆曲当作事业来精心地默默耕耘。他们当中很多人已经年过花甲,却依然在孜孜不倦地教育着昆曲新秀,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为弘扬和传播昆曲艺术做着各自的贡献。他们不图名不图利,只为昆曲艺术,不但不计任何报酬,有时还为之自筹经费,坚持排练,坚持演出。

3、天津昆曲艺术拥有的观众情况

由于昆曲艺术历史悠久,它保留了太多古代形式的文化艺术,因此,当今的观众欣赏起来可能会有一些阻碍,比如古典文学的修养、世界观等等都会是观戏不畅的原因,这也造就了昆曲艺术目前只能成为小众化的艺术形式。故此,昆曲艺术不能像京评梆,或者是曲艺、话剧那样通过市场去运作,所以,在大家崇尚通俗易懂的现代艺术、洋文化的今天,昆曲是很难得到当今众人眷顾的。但每个时期都有那么一部分人在心里,在潜移默化中喜欢这一艺术。在天津,昆曲艺术俘获了一些年轻观众。天津的昆曲观众中,年轻人占多半,他们大多是热爱古典文化的青年学子,或者是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家中长辈喜欢戏曲,从小跟着一起看,再加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所以也就喜欢上了昆曲。

但这些观众中,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昆曲的终极爱好者。一些观众是昆曲爱好者,观剧宁缺毋滥,有精品昆曲演出就买票观看,如果没有就会选择其它精品剧目观看。还有些观众只是比较喜欢昆曲,如果昆曲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他们就会去观看,但不会留意市场上的其它昆曲演出。

4、天津昆曲艺术面临的困难

、首先是资金。昆曲作为我国戏曲的“活化石”,它的传承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现在天津昆曲艺术面临的最为重要的困境就是资金的缺乏。在市场经济的当下,没有资金是寸步难行的。由于缺少资金,目前天津市昆曲艺术研究会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只能原地踏步。

第二是活动场地。作为一个表演团体,其活动场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硬件设施。平时演员需要在这里练功,另外,昆曲演出是个综合性的艺术活动,需要演员与演员,演员与乐队长时间的磨合,才能出现相得益彰的艺术表演。而天津市昆曲艺术研究会的排练场地只有群众艺术馆,并且只能在每周日下午13∶30-16∶30使用,每周仅3个小时的活动时间,很难生产出高质量的昆曲作品。

极度的资金匮乏,排练场地的不足,使目前天津唯一一支昆曲班社的很多活动难以开展。目前昆研会的顶梁柱都是50岁以上的演职人员,如果没有足够的场地、足够时间的进行艺术传递,那么天津昆曲艺术不久的将来会是不堪设想的。

三、昆曲艺术在天津的保护

昆曲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它集中华音乐、诗词、舞蹈、服饰、方言等诸多文化元素于一身,并糅和这些元素升华成为一种精粹的文艺形式;它从产生至今已有六个多世纪,是流传在中国大江南北的一个全国性的戏曲剧种,它是中华戏曲的“活化石”。它以自身巨大的文化内涵,带动、繁荣了我国各地方戏曲戏剧的发展,我国很多剧种都从它身上汲取了大量的文化养分,使我国的戏曲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昆曲这个集众多文化元素的高雅文化“活化石”,我们应该有责任扶持它,保留它,传承它,把我们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目前天津的业余班社锐减到了一个,天津昆曲艺术在今天的活力已经是处在了很微弱的地步。昆曲艺术在天津面临着人才流失、缺少资金、缺少观众的困境。面对天津昆曲艺术的现状,建议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以扶持、保护天津昆曲艺术。

1、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鼓励昆曲班社多演出多保留剧目,在他们达到规定要求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对其开放超场次演出经费补贴,超过规定演出场次再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允许其申请专项演出经费和排练经费。

2、给予人员上的支持

给昆曲社团的演职人员类似于国营院团的政策支持,允许他们参加演员职称评定,或给民营院团设立单独的演员职称评定方法,使其和国营院团演员职称评定可以对等。这样才能吸引年轻的专业演员到昆研会。

3、给予场地上的支持

给予昆曲社团设立自己的活动场地,让其有充分的时间去搞艺术的传承与艺术的创作。在他们演出剧场方面,适当给予场地费的减免政策。

4、给予活动上的支持

从调研结果来看,昆曲艺术的欣赏是需要一定基础的,因此,昆曲进社区、进校园时,希望有关部门给予积极的支持。同时,政府也可以组织观众,以培育昆曲观众为目的,让观众只出示身份证就可免费领取演出门票。另外,政府对演出剧团的演出内容进行审核,保证高质量的昆曲演出进入社区。

总之,我们坚信通过国家的支持,天津昆曲会长期的、持续的、稳定的“活”在天津人民的文化艺术生活中。那时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说,天津不仅仅是个开放型的国际大都市,有着各类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有着多种现代化的艺术形式,而且还保留着从600多年前传递过来的古典艺术,它就是古代先人用智慧开发出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结晶——昆曲艺术!

猜你喜欢

昆曲研究会天津市
昆曲史中流脉问题的学术检讨——以北方昆曲的名实为例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波兰睡眠研究会
如果画笔会说话?
日本的红楼梦研究会访问记
建章立制提升研究水平
上海人大工作研究会书画摄影作品选登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