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

2017-11-14

海外文摘·艺术 2017年14期
关键词:案例法治道德

(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第四中学,内蒙古包头 014060)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关系到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初中学生不喜欢学习这门学科,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教学模式方面的落后,一些教师还在实施单方面的灌输式教学,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枯燥乏味。实际上道德与法治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采取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的意义

1.1 降低教学难度

道德理论是伦理学与哲学观点的集合,其理论基础相对较为抽象,其知识点也异常繁杂,如果仅靠生硬的记忆只怕难以保证知识内化效率。因此在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中提出“格物致知”这一概念,其主要阐释了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提升的学习途径。诚然,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中,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感性认知材料,从而帮助其建构逻辑化、层次化、系统化的理论知识网络,如此便能够有效降低教学难度。

1.2 提升学习兴趣

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具有抽象性强、知识点多等特点,纯理论化的教学通常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最终导致其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鉴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树立生活化思维,并积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并为其创设起贴近生活且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则能够有效突破学生心理障碍,从而逐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2.1 导入生活化课程,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外界事物有着很强的探索心理,此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围绕这一点,开展生活化教学,运用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事件设计为课程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课堂注意力。例如在讲解“友谊与成长同行”时,可以让学生按照成长顺序准备自己与玩伴的合影,上课中用多媒体屏幕展示出来,这样能给学生带来很多小时候的回忆,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感受到知识的乐趣,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2 创设生活化情境,深化情绪感染

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成功,课程导入环节只是其中一个最基础的部分,主要教学内容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因而教师要注重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从中获得一些思想上的启迪。新课改后教材虽然经过了更好的修改和优化,都并不能满足于所有学生的实际需要,这些案例并不是与每个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正因为一定程度脱离了学生生活,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方式,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例如在讲“父母的爱”相关知识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这样一个视频:“暑假期间,小强在父母的带领下外出旅游,当他们在乘坐缆车的时候,缆线突然断裂,导致缆车从高空急速坠落,在这一危机时刻父母把小明紧紧地保护起来,之后随着一声震彻山谷的巨响,小明因为缓冲力的作用,在医院的抢救下生存了下来,而父母却永远地离开了。”视频播放以后,学生们仍然大大地瞪着眼睛,眼圈通红,也有的流出了感动的泪水,此时不用老师再说什么,学生就能深刻感受到父母的大爱之情。此时可以让学生们畅谈一下对父母之爱的认识,有的说“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这种生命之爱值得儿女们一辈子感激和报答”,有的说“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是无悔的,这种无私博大之爱洒向了我们整个生命的旅程”,还有的说“父母对我们的成长付出的是最多的,我们应该用真心感知父母的教诲,用诚心去分担父母的愁苦,用爱心去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通过创设一个这样真实的生活情境,就能让学生在情绪上迅速地得到了感染,达到了德育教学目标,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3 结合热点新闻,增强知识的贴合度

现实生活是建构学生意识形态的基础,是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关键因素。鉴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中,为培养学生先进的道德修养与法治意识,就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并适当地引入国内外的实时政治,以此增强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对经典事例和重大国内国际时事的深入分析、解读,便能够增强理论知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譬如在讲解“承担责任”一课时,为给予学生提供一个直观化的参考案例,教师则可以引入“韩国总统朴槿惠遭民群抗议遂被弹劾下台”实际案例,从而让学生直观感受“任何人都必须为自身的行为负责”这一法律常识,以此助益于学生建构起责任意识,并以法律知识约束自身的行为。

2.4 实施案例教学法,提升教学成果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挑选比较合理的案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指导的地位,只有合适的案例才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还要注意课外的搜集,并把它们进行一定的修改润色,甚至是自己直接编写案例都可以,只要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都可以拿来运用,教师要注意运用课本里优秀的案例。比如学习“教师伴我成长”这节内容,就包含着这样一个案例:“在上课时,教师在前面正在用心地讲课,然而身为班干部的小徐却不停地和周围其他学生偷偷地说话,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其他同学听课,这时教师就罚小徐同学站着听课,然而他却没有那么去做,双方的气氛变得非常紧张”。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推测下案例中的教师会怎么做以及揣摩下小徐的内心。最后,教师就可以与学生深入沟通,教师要以学生的观点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从而有效地改善师生关系。

2.5 布置生活化作业, 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是巩固课程所学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它不一定局限于传统纸质的形式,也可以布置一些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例如在教学“爱在家人间”时,可以让学生课后回家帮爸妈洗脚、看望祖父祖母等,让学生通过与家人亲密相处,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感受到家庭浓浓的爱意。这样学生不再认为作业是一种负担,反而会觉得完成作业会带来很多满足感和成就感。

2.6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知识源于生活,也应该运用到生活中去。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只有在生活实践中得到运用,才能得到深入的巩固,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课外生活化实践活动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知识拓展延伸到生活之中,才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真正实现道德品质的提高。教师要注重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梳理和验证知识。例如在教学“生命的思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搜集“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的资料,并组织参观抗震纪念馆,这样的方式就比课堂上枯燥的讲解生命如何珍贵的效果会更好,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进而对生命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获得了超出课本的更多感受。再比如在教学“人民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这个知识时,就可以让学生去调查思考社会上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之后整理出文件,以集体的名义向当地政府提出相关建议,这样的实践活动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此其中也实现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高尚道德情操。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形势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学意义重大,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关系到初中生在这个关键阶段能否身心健康成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模式,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借助生活中的各种实例、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这门学科的实际意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效率不断提升,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1]彭娟,王强.生活化教学艺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J].考试周刊,2014,(55):41-42.

[2]俞淡幸,佘柏奇.基于教材贴合生活:浅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模式[J].新课程导学,2015,(07):33-34.

[3]吴永胜.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策略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5,(05):160-161.

[4]袁润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德育生活化略论[J].德育园地,2014,(08):50-51.

[5]王志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6,(10):73.

猜你喜欢

案例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更正——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