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推行绥靖政策原因探析
2017-11-14
(宁夏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 750001)
绥靖的原意是平息争斗和抚平怨恨。20世纪30年代,面对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张和挑衅,英国的麦克唐纳、鲍尔温和张伯伦政府对德国都采取了绥靖政策。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将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德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进行分析。
1 英国具有“光荣孤立”政策的历史渊源
英国推行“绥靖政策”与英国在历史上曾经用以同欧洲国家的合作来维持欧洲均势的做法有重要的关系。
基于安全考虑,英国传统的欧洲政策是:一方面要保持制海权,另一方面维持大陆的均势。这既需要英国自身力量的强大维持其地位,又需要协调和大陆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来保持欧洲的均势局面。英国通过使国家之间相互牵制,使得潜在称霸者的力量受到削弱来维持大陆力量平衡,所以一直以来英国将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国家视为盟友或潜在的盟友,相互敌对的情况比较少见。19世纪60-90年代,英国在欧洲奉行“光荣孤立”政策,把注意力集中于内政和殖民地,置身欧洲事务之外。此时的欧洲大陆保持着平衡的状态,英国没必要介入和干预,最好是保持孤立和自由。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对所有参战国都是灾难,英国也不例外。战争使得德国的海上力量被消除,英国取得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英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德国沦为一个贫困的二流国家,失去了对欧洲局势的制衡能力。欧洲大陆原有的均势遭到破坏,为英国的安全带来隐患。一战后英国制定的欧洲政策内容之一就是把德国的国际地位恢复,欧洲格局重新变得平衡和稳定。面对调整的世界格局,英国希望结成新的“欧陆均势”保持其“光荣孤立”局面。英国对法国势力过于膨胀感到害怕,担心对自己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对社会主义苏联的崛起感到忧虑。英国选择“扶弱抑强”,将战败的德国作为扶助的对象。
从历史角度来看,绥靖政策的制定并不是偶然的,它与英国所一贯奉行的外交传统关系密切。由均势政策和“光荣孤立”的历史传统,在面对德国法西斯时英国毅然选择了“绥靖政策”。
2 经济实力衰退的现实因素
英国在一战中属于战胜国,但是战争仍然给英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经济实力发生衰退,造成没有能力进行实际战争准备,为保利益,倚重外交。战后英国失去金融霸主地位,欠美国50亿美元,其海上霸主地位也不断受到美国的挑战。1929年发生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危机,英国农业生产缩减,对外贸易萎缩,国际收支恶化,社会危机不断加深。这时,各种进步力量建立统一战线的要求日益高涨。经济实力的衰退造成英国军费严重不足,其军事实力受到影响,出现战备松弛的局面。20世纪20年代以前已经非常严重的失业情况这时进一步恶化,失业人数呈几何倍数增长。到了1930年的时候,英国的失业人口已经占到了总工人数字的16.8%,而两年之后的1932年这个数字又进一步上升到了25.5%。英国的对外贸易不断萎缩,贸易入超情况逐年在增加着。经济上不断出现国际收支的恶化的局面,这就引起了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工人由于对现状的极端不满,一再出现工人运动的高潮。
国力虚弱、战备松弛,英国在外交活动中采取强硬态度明显底气不足,面对法西斯国家的逼迫选择了妥协,希望能够保卫自身安全。英国希望制订一项使欧洲列强相互容忍的缓和政策,却变成了一种企图取得和解的尝试,这种尝试的失败就英国政府所谓的“绥靖政策”。
3 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
一战使世界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和创伤。英国在大战伤亡达244万,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人民生活困苦,对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冲击。英国人以往的高枕无忧的社会心理不复存在,人们开始对灾难十分恐惧,反对战争的再次发生。国内的和平主义运动得到长足发展。运动用道德的力量反对战争,认为战争是邪恶的,战争的方法结束战争不可取。这也反映了民众向往和平主义的思想。为了避免战争,和平主义运动或称为“不要再战”运动勃然而起。
这种“不要再战”的观点认为:任何国家采取任何方式使用武力都是错误的,都违反人类理智与和谐的精神。所以,和平主义运动一再要求人民不参加任何战争。1922年出版的《不要再战》杂志的发行量非常高。在此杂志上有和平主义领袖旁森发表的“为和平而呼吁”的文章,宣传反对任何战争,因为战争的破坏总是超过收益,战争完全是得不偿失的。在此期间,人们纷纷成立起了和平主义、人道主义等派别,这些都对于反对战争以及和平主义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进的作用。1935年,德国公开扩军备战,欧洲出现战争的威胁,英国和平主义运动不断高涨。大多数英国人都表示反对战争,希望通过加强经济制裁和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的干预来维护和平的局面。在舆论压力下,领导人以拥护的形象出现,绥靖政策的产生在英国并不是政府偶然的政策,与一战后民众的社会运动有密切联系。
4 政治方面因素
英国统治集团在处理欧洲事务时,希望做到小心谨慎来实现避战求和。统治集团制定外交政策时采取避战、妥协的战略促使绥靖政策的出台。十月革命之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与同时欧洲国家所发生的经济危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英国希望“祸水东引”,出现德国与苏联交战的局面,自身坐收渔翁之利,从而对德国百般忍让甚至纵容。
另一方面,英国还存在压力集团,它们通过影响政府决策来实现自身特定利益需求。当时的压力集团分为三部分:一是克莱夫登集团。他们宣扬亲德反共、敌视法国并认为英德和解能为欧洲带来美好未来;二是工党。1933年工党召开大会,保证不参战,希望集合劳工运动的全部力量反对战争,认为政府应该通过裁减军备而不是重整军备来保证安全。三是亲法西斯组织。他们鼓吹绥靖。由此可见,统治集团对于法西斯国家的扩张的战略思考和压力集团对于统治集团产生的影响是促使英国绥靖政策出台的直接原因,政治因素对于绥靖政策的产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由于传统的外交政策、经济因素和平主义运动以及政治原因的多重作用,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推行纵容姑息,牺牲小国利益保护自身利益的绥靖政策。这种政策在助长欧洲法西斯势力的同时,也削弱和遏制了欧洲大陆上可以防御法西斯的扩张力量,最终对国际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1]李秉正.二战前夕英法对德绥靖政策形成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04):92-94.
[2]张新宇.简析英国对德绥靖政策的历史渊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64-66+92.
[3]王越群.试论影响英国绥靖政策形成的内在动因[J].唐都学刊,1998,(0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