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范与裂隙
——对一次网络文学大赛的观察

2017-11-14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7年8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大赛

蒋 蓓

文艺现场

规范与裂隙

——对一次网络文学大赛的观察

蒋 蓓

·主持人语·

本期“文艺现场”发表的关于网络文学大赛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一些见解。文章认为,网络文学,业已成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网络文艺的重要类型。通过网络作家培训、网络文学编辑培训、网络文学作品研讨、网络文学排行榜评选,以及各级网络文学大赛的组织或在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评选中吸纳网络文学参评,过去十多年里,意识形态管理部门陆续对网络文学开展了一系列规范化工作以促进其主流化。“网络文学”的生产、传播、评价等模式已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革命性的传播技术使网络文学具有发表自由性、互动性、多媒体性等相应的媒介属性,因此,评选活动只有以理解和尊重这些媒介属性为前提,才能提升作品内容质量,优化发展环境,实现对网络文学的规范、引导。另一篇短文《闲言碎语》,对文艺现实发生的新变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作者对新的社会文艺组织或群体,就提出比较有价值的观察,认为,新文艺群体基本以自在、自主、自为的方式存在和发展,其中有的因为适应了新形势下的某些生存发展规律,增长迅速,影响较大,具有覆盖人群广泛,特别在青少年或特定人群中拥有大量“粉丝”,又处于传统体制掌控之外,对主流社会和地区文化发展,既有建设性,也有杀伤力。因此对这些文艺现象,亟待列入相关部门的管理范畴。(冉隆中)

任何一种文学艺术,一定规模的评比活动都会对其有所形塑,合理、健全的评奖机制,无疑可以促进所评选对象发展的深度与高度,为之提供成长的动力。自1997年第一家中文原创作品网站“榕树下”上线以来,历经20年发展,据阅文集团发布的《2016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网络文学用户逾3.3亿,网络文学作者以百万计,市场规模可达90亿,网络文学,业已成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网络文艺的重要类型。通过网络作家培训、网络文学编辑培训、网络文学作品研讨、网络文学排行榜评选,以及各级网络文学大赛的组织或在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评选中吸纳网络文学参评,过去十多年里,意识形态管理部门陆续对网络文学开展了一系列规范化工作以促进其主流化。相对于随工业革命兴起的“印刷文学”,“网络文学”的生产-传播-评价等模式已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革命性的传播技术使网络文学具有发表自由性、互动性、多媒体性等相应的媒介属性,因此,评选活动只有以理解和尊重这些媒介属性为前提,才能提升作品内容质量,优化发展环境,实现对网络文学的规范、引导。

2014年12月18日,国家广电出版新闻总局出台《关于印发〈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在此前后,国家领导人几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大力发展网络文艺。顺应于这一态势,自2015年始,由云南省作协、昆明市委宣传部指导,昆明市文联、昆明市网络文化协会主办的“滇云网络文学大赛”,已连续举办至第三届,作为第二届比赛的初评委之一,笔者希望结合自己的经历与观察,对排除了“资本化”因素的现有网络文学评价标准进行一些思考。

一、规范的途径

1.提倡“自由”

上网写作多出于倾诉宣泄、休闲自娱,表达往往随性挥洒,侧重传递“真我”情怀,加之身份得以虚拟,容易出现题材随意化、语言情绪化及描述意象化等倾向。任何人都可以上网写作和让文字上网,拆除了创作者身份、等级间的藩篱,网站虽在不断强化编辑及对关键内容的审核,但终归与传统文学作品发表时需要资质认证的高门槛不同,作者拥有自由发布作品的权力。针对此,《第二届滇云网络文学大赛活动启事》在申明“以畅想中国梦、追求真善美为目的”的活动主旨后提出“投稿次数不限”。

网络文学中的网络小说通常拥有超大字节数,动辄上百万,以适应网络读者“喜新厌旧”的需求。而另一部分作者休闲自娱的发表初衷,又决定了短语体的流行,或忆往、或逸闻、或琐碎、或段子、或“民谣”、或趣事,有的不过三言两语。文本体量上的“要么爽,要么短”等种种可能,都为“参赛作品字数不限”的征稿规定所包容。

此外,除面向作者直接征稿外,大赛“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推荐优秀写手及其作品,受委托者可代写手投稿参赛”,也体现出对“自由”的一种理解。

2.鼓励“互动”

网络文学的作者、读者及批评者齐聚发表页面这一喧哗的交流平台,作品一旦上网发布,即时便可进行交互式信息往来,既有点击率的记录、排行榜的公示,更有来自读者直言不讳的“酷评”或“拍砖”。大多数情况下,作者与读者的交流、读者与读者的交流平等且迅捷、自由并透明,“隐含的读者”得以现身作者的“接受屏幕”,作品的“召唤结构”与网络读者“期待视野”之间得以即刻、开放地印证或落差。除却一些没有实际内容但体现了看客戏谑心理的简短回帖如“沙发”“飘过”,及简单表态的“顶”“+10086”外,读者可通过向作者积极交流自己的“解码”结果而参与到写作进程中,二者进行自由的沟通乃至身份互换。无论作者采纳读者反馈进行文本调整,或从中获得续篇的灵感与否,一切评论和反响均被不断加入同一标题下的同一文本,不设时限地保持着活性,从而赋予网络文学一定的集体创作色彩。

针对此,第二届大赛以月赛、年度大奖评选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月赛由初评委每月一评,于次月10日公布获奖作品。初评委8人包括了云南较为活跃的网络作家、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高校研究人员和网站资深编辑,负责评选年度大奖的终评委7人,则由云南乃至全国知名的网络作家、作家、文艺评论家担任。同时,在月评环节中采用网友评审和初评委集中评审相结合的方式,网友评审(包括回帖、馈赠“龙珠”评分和“打赏”等形式)占总成绩的40%,初评委集中评审占总成绩的60%。并设有“优秀互动点评奖”,继月赛结果公布后几天公布。一些参赛作品因其“文章主题与内容激发了网友与作者的交流碰撞,而不止于点赞、答谢式‘灌水’,展现了网络传播平台赋予‘网络文学’的开放性、延展性等特征”入选当月佳作。也有一些或直接跟帖回复,或单独发帖点评参赛作品的文字,其作者未经职业训练,不循专业规范,兴趣使然而不计时间、精力成本地追读参赛作品,推敲、讨论文中细节,发表的虽多是印象式评议或情绪化“吐槽”,却因不乏真情实意、真知灼见而获互动奖。

3.建议“图文并茂”

有参赛作品因其配图及图片说明“不止于简单符合《活动启事》‘建议图文并茂’等规则,而是对正文的有机补充,体现了作者对网络文本多媒体性本质的认识”,以及图片说明涉及拍摄者信息从而“体现了作者尊重IP的态度”,在初评中得到肯定。

《活动启事》里有“图文并茂,适当配发与内容相关的其他图片,页面编辑清爽漂亮”的参赛建议,即鼓励投稿者借助网络技术进行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态表情等相复合的多媒体性创作,制造轻悦的传播效果。

二、天生的裂隙

如前所述,第二届滇云网络文学大赛的赛制体现了对“网络文学”媒介属性的理解与尊重,但因对“网络文学”的解读、评价尚未采用迥异于“印刷文学”的代码系统,也就在主办方希望通过评奖活动对作者形成创作标准的心理暗示,以实现对网络文学的文化领导权之意愿,与实际效果之间,留下了几乎是天生的裂隙。

1.评价标准维度有限

今年6月1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网络文学出版服务单位社会效益评估试行办法》,以加强整顿当前我国网络文学数量与质量不匹配、经济效益追求与人文审美不匹配的突出问题和不良倾向。官方主办、不以资本为诉求的赛事固然对促进网络文学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只有平衡专业立场与读者需求,逐步完善适于网络文学本身的评价标准与体系,才能因势利导,规制网络文学人文、正向的价值观。

月赛环节中脱颖而出的一些作品,其媒介特质得到了初评委们的肯定。比如“融合了网络小说的众多元素,情节紧凑,极具吸引力”的《亲爱的,你拿什么给我幸福》,比如“颇具网络文字‘戏仿’的修辞精神”的《谈谈恋爱写写诗》,比如通过设问式标题“优雅地吸引眼球”的《九月,谁和我去欣赏这出大戏》,又比如《碎读:老六哥的“歌”&张稼文的文》,语言的灵动与注释的规范传达了作者对作为“网络文学”的文艺评论形态可能的摸索……而终评产生的六大“最佳网络作品奖”获奖作品,其授奖辞虽顿挫铿锵,却无一涉及它们作为“网络文学”的媒介特质。

以获本次大赛“最佳网络儿童文学作品奖”的《一条搬家的鱼》授奖辞为例:“这是一个关于家园的故事。它用童话的手段,表面在讲述一个动物的故事,折射的却是沉重的现实。首先它很好看:有笑,有泪,有梦想,有牺牲,有危机发端,有披荆斩棘,最后达成心愿。好看是前提,但这部作品更大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用童话的方式提醒了我们,在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威胁时,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这样的现实主义主旨,本身已极富积极意义,还能用童话的方式实现得举重若轻,这就是它最大的获奖理由。这部作品就是——《一条搬家的鱼》,作者,神农百合。恭喜!”这一由作为终评评委的某位仙侠小说代表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撰写的评语,使用的仍是传统文学的评价标准及表述方式。其中将网络文学传统文学化的倾向,是否会构成对网络文学自身特点的挤压,窄化网络文学的发展空间?而自有其主要目标受众的儿童文学作品,其阅读乃至评价的主体——少年儿童,在大赛的网友互动、初评、终评三个环节均告缺席。

获“年度大奖”的《那是一九九几年》得到评价颇高,但准确地说,这篇二万五千余字一次性粘贴、发布之作,属于通过网络传播的传统文学,至于互联网技术对文学、对写作在形态与精神方面的影响与塑造,这篇小说基本未有体现。倒是作为月赛佳作获得终评“入围奖”的《一梦16年》和《亲爱的,你拿什么给我幸福》,以持续更新的方式,满足着网络读者“坐等更新”的追读期待,尽管行文不乏粗疏、庞杂与“灌水”处,却具有在网络上持续创作并通过网络传播的特征。

显然,大赛这一淡化了广大网络读者接受维度的评选结果,忽略了网络文学是一种在网络语境中的具体存在,未必能令读者信服。而建立符合网络文学自身创作规律的评价标准与体系,尚需要在综合价值维度、审美维度、文化维度、技术维度、接受维度及市场维度的基础上,确认具体的评价尺度。

2.作品读者活跃度不足

网络文学得以传播的网络媒介一直发生着持续变革,近些年内更经历了自PC端向移动端的迁移。三届“滇云网络文学大赛”,均由集“网上政府”和“信息超市”于一身的门户网站昆明信息港下辖的论坛“彩龙社区”参与承办,投稿发布于其网络文学栏目“非常文字”。参赛者同一般用户一样,以有效的电子邮箱注册后即可自主选择“主题分类”发布作品,标题后注明“(第二届滇云网络文学大赛)”即可。投稿经网站编辑审核后公开显示,其中的特色作品会被版主进行“高亮”“置顶”等推荐性操作,更容易进入读者视野。

“彩龙社区”诸论坛在创建之初及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吸引了相当数量的用户,流量可观,“非常文字”则聚集了一拨自昆明辐射至全国的写作同好,一时间有“云南第一文学长廊”之誉。然而,随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转移至五光十色的APP,从前的核心用户也纷纷通过开设微信公号等方式进行自媒体传播,论坛内用户原创内容的质和量都在下滑,论坛使用率降低,由此,发表于此的参赛作品,传播相对局限。从用户界面设计的角度来看,尽管“非常文字”也有手机版,但其浏览体验、发帖体验、互动体验尚不够流畅,更遑论专门设置增强智能手机用户黏性的相应功能。就“非常文字”栏目的管理人员配置而言,网站编辑基本只进行日常维护,义务兼职的版主及为数不多的较为活跃的用户,与参赛作者互动有限,在参与发现潜力作品、作者方面,显得乏力。

实际上,任何文学奖项的评选结果总是生成于主办方意志、专家眼光与读者品位等多方话语的博弈,只有对读者接受的主体性和阅读的创造性加以充分考虑,才有助于通过不断改进、完善评价标准与体系,切实促进网络文学的艺术精进与社会担当。

【注释】

[1] 舒晋瑜《阅文集团:去年用户规模首次突破三亿稿酬发放近十亿元》,《中华读书报》 2017年2月22日,第18版。

[2] 参赛作品要求均引自《2016第二届滇云网络文学大赛活动启事》,http://bbs.clzg.cn/ thread-6814357-1-1.html

[3] 评语均引自《“2016第二届滇云网络文学大赛”7月获奖作品出炉啦》,http://bbs.clzg.cn/forum. php?mod=viewthread&tid=7006647

[4] 《2016第二届滇云网络文学大赛 〈那是一九九几年〉获年度大奖》,http://bbs.clzg.cn/forum.php?mod =viewthread&tid=7672519&page=1&authorid=224739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数字化环境下编辑出版的因应及发展对策研究——以云南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Y088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杨 林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大赛
调查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基于媒介革命视野下我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路径探究
中国网络文学读者超四亿
大赛主题:我的阅读·我的童年
最美证件照PK大赛